以史為鑒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二)軸心國(組圖)

(2006-08-30 00:39:52) 下一個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與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於德國的納粹主義的興起,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遠東,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達到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的目的。-- Wikipedia



身穿戰時製服的阿道夫•希特勒。



法西斯德國的興起。



衝鋒隊員舉著軍旗。



希特勒和赫斯由於煽動政變在蘭茨貝格要塞監獄裏服刑,他們擺著很舒服的姿勢和三個納粹親信合影。這是後來成為赫斯的妻子給他們拍的照片。



希特勒走在"老戰鬥隊員"遊行隊伍的最前麵,重複1923年啤酒館政變的那次遊行。這一儀式每年都重複舉行。



1926年魏瑪,衝鋒隊高舉“馬克思主義去死吧!”的旗幟遊行。



希特勒上台後,一手策劃了臭名昭著的"國會縱火案"。1933年2月27日晚,戈林命令衝鋒隊長恩斯特從地下暖氣管道偷偷潛入國會大廈,灑上大量汽油並點燃。一時火焰熊熊,映紅了半個夜空。



大火燃燒了將近一個小時,大廈內部焚毀殆盡。



1933年9月21日-12月23日,萊比錫法院開庭審理所謂"國會縱火案"。圖為擔任審判的法官和牆上懸掛的國會平麵圖。



納粹為了嫁禍共產黨,在自己放火的同時,又安排了一個據說是荷蘭共產黨員的青年盧勃也放了幾把火。圖為盧勃被帶上法庭,接受審訊。最後盧勃作為替罪羊,被判處死刑。



在法西斯對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保加利亞工人階級領袖季米特洛夫進行非法審訊時,季米特洛夫用法庭作講台,義正辭言地揭露了納粹的陰謀和醜惡行徑。腦羞成怒的戈林(雙手叉腰者)竟然在法庭上破口大罵:"你是個無賴,早該把你吊起來。""你不要等我在法庭外逮捕你時才哭……"最後,法庭不得不宣布季米特洛夫無罪。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總統去世。興登堡曾參加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德國元帥,1925年任總統。他上任後,積極與納粹黨合作,對於納粹法西斯的上台,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集總統、總理、三軍最高統帥的職務於一身,建立了徹頭徹尾的法西斯獨裁政權。圖為希特勒在總統官邸檢閱儀仗隊。



1939年4月20日,贏得勝利的納粹官員們聚集在帝國總理府為阿道夫•希特勒慶祝50歲生日。



德國法西斯教育。一個德國老師在班裏挑出一個孩子來讚揚他明顯的"日耳曼"特征。通過這樣的例子,德國學校裏的孩子們開始用種族觀念評價他人。



德國法西斯化。一個黨衛軍軍官展示完美的"雅利安"男性特征:高高的個子,長長的腦袋,窄窄的麵龐和鼻子,金色的頭發,淡淡的眼睛和粉白的皮膚。



新郎新娘走過納粹軍禮形成的拱形門,在一個黨衛軍社會活動中心舉行婚禮。



希特勒問候德國女青年團的崇拜者。



本尼托•墨索裏尼,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創立人。



1940年6月10日,墨索裏尼在威尼斯宮的陽台上向英法宣戰。



墨索裏尼前往前線視察。



在太平洋地區,戰爭的硝煙從1930年代早期就開始彌漫。日本擴大了其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逐漸向中國擴張。日本鼎承其大陸政策,圖謀征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並迅速占領中國的東北三省,強行成立由關東軍控製的偽滿洲國。
“柳條湖事件”,日軍栽贓東北軍所使用的所謂“物證”:幾頂東北軍的帽子、一支步槍、兩根被炸的枕木。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張學良稱接獲蔣介石電令:“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但在1991年其重獲自由後,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的決策完全是其一人所為,與蔣介石無關。
事件發生之後,9月22日,蔣介石向全國人民宣稱:“此刻必須上下一,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之態度,靜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蔣介石當時以“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 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為原則,以先消除共產黨的反對勢力,再集結力量對抗日本軍等外來勢力為方針。



日軍在沈陽。



日軍侵占下的沈陽市區。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正式成立。溥儀擔任國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現在的長春),年號定為“大同”。上述宣言都在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長張景惠的公館發表。國際聯盟強烈譴責日本政府的行為,並不承認滿洲國政府的合法性。日本表示抗議並且脫離國聯。
3月9日,溥儀登基儀式在新京舉行。
1932年9月15日,日本與滿洲國簽訂《日滿議定書》,滿洲國承認日本的既得權益,並允許關東軍在滿洲國內駐軍。

圖片主要來源:解放軍報社,Wikipedi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