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探尋四川大地震成因 zt
(2008-05-17 14:38:25)
下一個
中外專家探尋四川大地震成因
2008年05月17日 香港中國通訊社
香港中通社北京五月十六日電 特稿:中外專家專家探尋四川大地震成因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施人
“五一二”四川特大地震目前已造成二萬餘人死亡,而在中國全力進行災後救援活動的同時,對於地震的成因,中外科學家也展開積極探尋,力求在此次特大地震中,找出科學答案。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國際上不少科學家認為,可以肯定的是,是很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這次破壞性巨大的地震。
他們認為,四川省位於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這兩個大陸板塊的交界處附近,特別容易發生地震。五千萬年前,印度板塊在與歐亞板塊碰撞之前是個島嶼,目前印度板塊在以每年兩英寸的速度向北推移──對板塊漂移來說,這是個不慢的速度。這種快速運動意味著在大陸板塊的邊緣部位積聚了較大的能量,進而引發能量的劇烈釋放,也就是地震。
而日本築波大學的一個地震研究小組則認為,四川汶川地震可能是沿著斷層線分兩個不同階段爆發的,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可能因此而導致地震強度增大、時間延長。該小組稱,第一階段是沿著龍門山斷層線的運動,造成二十三英尺寬的地殼斷裂,約為時五十秒。隨後不久,沿著該斷層線的另外一個部分很可能發生了持續六十秒的小滑移。這就意味著這個地區經曆了為時兩分鍾的強烈地震。與此相比,造成六千多人死亡的一九九五年日本神戶發生的強烈地震隻有二十秒,能量也不足汶川地震的三十分之一。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的專家表示,由於該地區的地震研究因頻繁的塌方而受阻,塌方掩埋了很多地質構造證據,因而有些問題目前尚不能找到確切答案。
不過,中外專家基本認同“板塊擠壓說”。據《北京晚報》報道,中科院研究生院地學院副院長、地球物理學博士魏東平在分析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時初步認為,青藏高原不斷東移,處在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之間的中國大陸長期受到兩大板塊的碰撞、擠壓,引發地震的可能一直存在。他說,地震學上有“彈性回跳理論”,當這種擠壓力到達一定限度,必然要釋放出來,地震是“加最後一根稻草”的結果,但這根稻草會在哪裏,誰也說不清楚。不過他表示,像汶川這麼大的地震,發生幾率是非常小的。
相比唐山地震造成二十四萬人死亡、七十多萬人重傷的後果,魏東平認為,汶川地震的傷亡人數絕不會那麼大。他說:“因為唐山地震的震中正在唐山這座城市下方,對城市是一種毀滅性破壞,而汶川地震的震中在山區,人口密度小,傷亡人數應該不會很多。”
而此次汶川地震發生後,也有人質疑為何地震學家事先沒有預測,對此魏東平認為,地震預測是世界難題,十分困難,非幾代研究者有生之年能夠完成。
他解釋,影響地震預測的因素非常多,如重力、地磁、地電、地熱、地下水、地聲、光、空間觀測、動物反應等,任何一種現象出現異常,也不能就此判斷發生地震。沒有預測出地震並不是中國的地震專家無能或失職,發達國家的地震專家也同樣無法預報地震,在現有條件下,地震專家的職責更多的是監測和研究地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