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早已淡出視線的英雄部隊:鐵道兵部隊之前世今生 zt

(2008-03-13 04:05:41) 下一個
早已淡出視線的英雄部隊:鐵道兵部隊之前世今生

2008年03月13日 新華網


鐵道兵部隊誕生之初

鐵道兵部隊的初創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誕生於1946年的東北戰場。當時,東北民主聯軍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為維護鐵路交通秩序,保證鐵路暢通無阻,集中各地的武裝護路部隊,並吸收地方鐵路員工參加,建立了第一支鐵道部隊,稱護路軍。後來,隨著戰區鐵路搶修的需要,東北軍區又在護路軍的基礎上組建了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後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 鐵道縱隊的組成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軍隊,在中國抗日武裝力量和蘇聯紅軍的沉重打擊下,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此後,東北民主聯軍在建立與擴大東北解放區時,即開始接收日偽鐵路管理機構,並組織和發動廣大職工群眾積極恢複與建立鐵路係統的正常秩序。為適應東北地區形勢發展的需要,確保鐵路運輸安全,支援前線作戰和後方恢複生產,東北民主聯軍在加強鐵路係統建設的同時,還先後在東滿、西滿、南滿地區及中長等鐵路線上組織了武裝護路部隊,執行保護鐵路運輸安全和協助接管鐵路等任務。1946年6月,正式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鐵道司令部,12月改稱護路軍司令部),任命蘇進為司令員,王光文、張鶴鳴為副司令員。護路軍總部設在哈爾濱。為便於部隊的統一組織指揮,護路軍總部決定將何德全領導的東滿護路大隊,郭維城領導的西滿護路保安隊以及由彭敏、閻九祥、劉世忠在綏佳、綏濱、中長等鐵路線上建立的鐵路公安護路隊,整編成7個步兵團和1個裝甲大隊,隸屬護路軍總部。從此,東北地區護路部隊由分散走向統一,擔負著東北地區約5000公裏鐵路的護路任務。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決定,以護路軍為基礎,吸收東北各鐵路局1200名鐵路員工為技術骨幹,並補入二線兵團8500人,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亦稱鐵路修複工程局),黃逸峰為局長,蘇進為第一副局長兼參謀長。縱隊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衛生部、供給部、材料部和廠務部。縱隊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計官兵17104人。鐵道縱隊成立後,全力搶修東北、華北地區的鐵路,支援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受軍委鐵道部部長直接領導。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鐵道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副部長呂正操兼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和1個裝甲列車縱隊。後來整編為3個師、1個直屬橋梁團、1個直屬汽車團,兵力擴大到30517人。“野戰軍打到哪裏,就把鐵路修到哪裏”成為鐵道部隊的口號。從1948年夏到1949年底,鐵道部隊廣大官兵與鐵路員工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勝利地完成了搶修任務,全國遭國民黨軍隊破壞的幾條主要鐵路幹線均已通車。據統計,這期間共修複線路1629公裏,橋梁976座,車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複信號232站,為解放軍渡江南下,進軍西北,解放全中國提供了鐵路保障。為戰後全國經濟恢複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鐵道縱隊成立初期搶修的第一座大橋---陶賴昭鬆花江大橋

鐵道兵部隊的曆史沿革

鐵道兵部隊是由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演變過來的。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同人民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緊密聯係在一起的。1948 年夏,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決戰階段,具有重大意義的遼沈戰役即將開始。為修複戰區遭受破壞的鐵路,保障大規模作戰所需物資、裝備和兵員的迅速輸送,7 月間,在東北人民解放軍(後為第4野戰軍)所屬護路軍的基礎上,組建了鐵道縱隊。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在大陸反動派統治的覆滅。此時,鐵道縱隊搶修鐵路的任務.已由局部戰場轉向全國範圍。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修複建設全國鐵路,5月16日,中央軍委根據1月間的決定,正式發布命令,將鐵道縱隊擴編為鐵道兵團。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鐵道兵團部隊從11月開始,陸續入朝執行戰區鐵路保障任務,1951年1月,劃歸中國人民誌願軍建製;1952年8月,重歸中央軍委建製。1953年,我國開始進入有計劃地經濟建設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時期。為加強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建設,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工程建設的要求,充分發揮鐵道部隊在鐵路建設中的突擊作用,9月9日,政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誌願軍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係統,與鐵道兵團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並於 1954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於鐵道兵領導機關。

1954年2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3月5日,鐵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後勤部、幹部管理部和計劃處、軍法處、財務處。鐵道兵司令部成立時,編製10個師、1個獨立團、1所學校、2所文化速成中學,兵力10萬人。鐵道兵後來發展到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2所院校,總兵力達到40餘萬。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後,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和鐵路修建的任務,中央軍委又多次對鐵道兵進行了擴編和縮編。


55式鐵道兵兵種符號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後,根據國家的經濟實力和鐵路修建的任務,中央軍委又多次對鐵道兵進行了擴編和縮編。

1956年1月下旬,鐵道兵司令員王震與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簽訂了《鐵道兵執行國家15年鐵路建設遠景計劃》協議書。按照這個計劃,鐵道兵將新建鐵路63條,總長為23313公裏,占全國新建鐵路的42%;修複鐵路7條,總長為965公裏。8月24日,國防部批複鐵道兵成立兩個軍,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軍、第二軍。據此,1956年9月1日鐵道兵第一軍正式組建,解放軍鐵道兵從此有了軍的建製。當年11月23日,鐵道兵第二軍開始組建。在籌建過程中,1957年4月6日,國防部又發布命令撤銷了鐵道兵第二軍的番號。為此,鐵道兵第二軍停止了組建工作。

1959年初,國家開始縮減基本建設規模,許多鐵路建設工程縮減規模,有的停建。6月20日,總參謀部批準鐵道兵進行整編,定額為12萬人,下轄11個師、2所學校。鐵道兵領導機關總稱“鐵道兵兵部”。

1962年5月,國家把修建森林鐵路、公路的任務交給鐵道兵,於是鐵道兵又進行了擴編。

1962年11月11日,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召開會議,對鐵道兵的性質、編製體製等問題做了重要指示。周恩來說,鐵道兵9000人的師,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這樣怎麽行呢?軍隊搞建設也要為國家積累,要從性質、編製上徹底加以改革。鐵道兵要按修鐵路的工程部隊性質確定編製、工作製度。會上,周恩來傳達了毛澤東對鐵道兵的意見:“鐵道兵是工程部隊性質,無論平時、戰時,都是執行工程任務,是工程部隊,不是戰鬥部隊。”周恩來針對鐵道兵官多兵少、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時間占用多,施工時間短等問題指出,鐵道兵軍官比例應該是10%,新兵訓練3個月,與作戰部隊應有區別,每年施工220天,還應該再多一些。12月20日,中央軍委為鐵道兵增補10萬新兵。4個鐵道師各組建一個線路隧道團。鐵道兵參加的林業工程主要在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三省區。此時,鐵道兵的總兵員達20.4萬人。

1964年5月30日,鐵道兵司令部向周恩來報告鐵道兵擴編10萬人修建林業鐵路的情況和體會。報告說,鐵道兵經過精簡整編,軍官比例由22.1%降到9.95%,生產人員比例由72%上升到81.4%,年施工可達240天。看了報告,周恩來非常滿意,並做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員長提議使用鐵道兵修。”三個多月後,鐵道兵又迎來了大擴編。
1964年9月18日,為加速國防工程和西南地區鐵路建設,中央軍委批準鐵道兵擴編14.4萬人,總兵員達到37.2萬人,共有13個師、60個師屬團,3個獨立團。其中5個師擔負成昆鐵路建設。 後來,根據建設北京地鐵、援越抗美鐵路修建等任務,又組建了鐵道兵第十四師、第十五師,為出國的鐵道兵部隊配備了高炮團。到1974年底,鐵道兵共有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3所學校、3所野戰醫院、1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總員額達到43萬人,是鐵道兵曆史上人數最多的時期。

1976年1月,擔負北京地鐵施工任務的鐵道兵第十二師、第十五師和倉庫、機修廠等8個單位的5.3萬人改為基建工程兵,脫離鐵道兵建製。

從1980年開始,鐵道兵開始縮編。當年4月8日,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鐵道兵撤銷了9個團。當年8月28日,總參謀部通知鐵道兵,根據中共中央批準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鐵道兵按現行編製37萬人縮減去17萬人,保留約20萬人。


1984年國慶35周年鐵道學院的學員組成的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光榮轉製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圍繞鐵道兵是否在解放軍序列中保留的問題,經過許多爭論和曲折,最終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才決定鐵道兵集體轉業並入鐵道部。

1975年,中央軍委初步擬定鐵道兵隻保留14萬人,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其人員不計入軍隊定額,全部經費由國家工程費支付。工程技術業務受鐵道部指導,工程計劃、機械裝備、材料、財務等均由鐵道部統一歸口。但鐵道兵黨委在討論這一方案時,絕大多數同誌不同意歸口鐵道部,最終這一方案沒有實行。

1978年10月,為了減輕軍費負擔,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鐵道兵“全部費用在軍隊總定額外單獨計算,從國家鐵路工程費開支,但仍屬軍隊序列”。根據這一決定,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總後勤部決定,從1979年起,鐵道兵的經費同國防費分開,所需經費從國家鐵路工程費中開支。於是,鐵道兵在國家下達的鐵路修建任務“吃不飽”時,主動承擔國家鐵路計劃外的建設任務,努力實現鐵道兵軍費自給。1979年鐵道兵經費自給率為78.4%,到1981年實現了全部自給,並略有結餘。從此,軍費開支不再包括鐵道兵,為軍隊減輕了經費負擔。

1980年下半年,根據中共中央批準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方案,鐵道兵裁減兵員17萬人,撤銷了3個軍級指揮部,減少了3個師的建製,每個師也由5個團改為4個團,各級機關也相應進行了壓縮。這是鐵道兵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縮減。

1981年10月30日,楊尚昆在駐京部隊軍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了鄧小平關於部隊大量精簡的指示,要求各大單位組織討論。鐵道兵軍以上幹部在討論中一致認為,根據鐵道兵戰時和平時擔負的任務,鐵道兵應予保留,但要減人。同時,提出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合並的方案。兩支隊伍合並後,仍稱軍委鐵道兵,屬於軍隊係列,但不占定額,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不吃軍費。執行軍隊條令條例和供應標準,軍需供給、幹部任免、征兵退伍等仍按原方式不變,對口實行。各工程局的職工待遇不變,幹部按原規定或委托鐵道兵任免,鐵道兵執行工程任務接受鐵道部領導,其費用由鐵道建設費開支,國家計劃列鐵道兵一個戶頭。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怎麽合?是兵改工,還是工改兵?尚未最後解決。

1982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通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鐵道兵建製,把鐵道兵並入鐵道部。”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關於鐵道兵並入鐵道部的決定。至此,鐵道兵並入鐵道部大局最後敲定。

1983年2月1日,鐵道兵黨委、機關並入鐵道部黨委、機關。至此,鐵道兵黨委、機關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同年年10月1日,鐵道兵正式歸國家鐵道部建製領導編製為鐵道部第十一到二十工程局。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並入鐵道部,鐵道兵指揮部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鐵道兵各師分別改稱鐵道部各工程局。從此,鐵道兵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


鐵道兵戰士向軍旗告別

祖國不會忘記

從1948年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並入鐵道部的35年間,這支部隊戰時實施鐵路保障、平時參加國家鐵路和國防工程建設,建立了豐功偉績。解放戰爭中,北起鬆花江,南到珠江口,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隴東山穀,“野戰軍打到哪裏,就把鐵路修到哪裏。”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戰爭中,發揚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英勇頑強、不怕犧牲,與兄弟部隊一起共同創建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社會主義建設中,繼續保持和發揚戰爭年代那種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傳統作風,風餐露宿,沐雨櫛風,誌在四方,艱苦奮鬥,為國家新建了一條又一條的鋼鐵大道,被國人譽為“鐵道建設的突擊隊”。35年間,鐵道部隊在戰爭條件下,共搶修鐵路3600 多公裏,搶建鐵路690多公裏、戰備公路430多公裏;在和平建設中,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艱苦奮鬥,先後擔負和參加了黎湛、鷹廈、南福、包蘭、嫩林、貴昆、成昆、京原、襄渝、京通、青藏、南疆、通霍、兗石等52項鐵路建築和北京地下鐵道的修建任務。連同其他國防、林業和各種專用鐵路在內,共新建鐵路幹、支線12590多公裏,約占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總數的1/3。在完成上述任務中,湧現出以“登高英雄”楊連第、“硬骨頭戰士”張春玉、“雷鋒式的好幹部”梁忠孟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範人物和以“楊連第連”、“抗洪搶修模範連”、“唐山抗震救災搶修突擊連”、“唐山抗震救災搶修先鋒連”為代表的一批先進集體,有8000多名幹部、戰士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那種無私無畏的獻身精神,將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新華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