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zt

(2008-01-11 04:07:23) 下一個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2008年01月11日  新華網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製止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發動的攻勢,爭取時間掩護後續兵團到達,進行反擊準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

中朝人民軍隊由休整轉入防禦

聯合國軍在中朝人民軍隊第一、第二、第三次戰役的打擊下,丟失漢城,退至北緯37°線附近地區。由此,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劇,對朝鮮戰爭的戰略問題,是撤是守,又一次展開爭論,最後仍堅持不退出朝鮮的方針。為爭取時間,恢複攻勢,挽回其失敗影響,美國操縱聯合國大會第一委員會通過所謂立即安排停火的五步方案,同時在國內大力擴軍備戰,在戰場上加緊作戰準備,從美國本土和其他地區迅速抽調大批老兵補充在朝部隊。1月15日,聯合國軍在水原至利川間采用磁性戰術(始終與對方保持接觸,以消耗戰製約對方的一種戰術)進行試探性進攻。當察覺中朝人民軍隊第一線兵力不足、物資供應困難時,決心發起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回漢城,將中朝人民軍隊壓回到三八線以北。1月25日,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M.B.李奇微指揮美軍第1、第9、第10軍和南朝鮮軍第1、第3軍團共16個師又3個旅、1個空降團,計23萬餘人,由西至東逐步在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這次進攻改變過去分兵冒進作法,采取互相靠攏、齊頭並進、穩紮穩打戰法,將主力置於西線(南漢江以西),向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一部兵力在東線(南漢江以東)實施輔助突擊。

誌願軍接連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士氣高漲。但由於連續作戰,部隊十分疲勞,兵員未得補充,物資供應不足。因此,中朝人民軍隊從1951年1月8日起轉入休整,計劃於3月發動春季攻勢。當聯合國軍發起大規模攻勢後,中朝人民軍隊於1月27日停止休整,轉入防禦作戰。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根據當時部隊困難和戰爭將是長期的情況,經與朝鮮人民軍商定,采取力爭停止敵人前進,穩步打開戰局,並從各方麵加緊準備,仍作長期艱苦打算的方針。在打法上,以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防禦,牽製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有計劃地後退,待聯合國軍一部態勢突出、翼側暴露時,集中主力實施反擊,從翼側威脅西線敵人主要進攻集團,以動搖其布勢,製止其進攻。此時,誌願軍第一線部隊有6個軍21萬餘人,朝鮮人民軍有3個軍團7萬餘人。具體部署是:由誌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簡稱韓集團),在金浦、仁川及野牧裏至驪州以北68公裏地段上組織防禦,抗擊聯合國軍向漢城方向的進攻;由誌願軍副司令員鄧華指揮第39、第40、第42、第66軍(簡稱鄧集團),在人民軍前線指揮部司令官金雄指揮的第2、第3、第5軍團(簡稱金集團)配合下,在東線橫城地區尋機實施反擊。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要圖(1951年1月25日——2月16日)


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要圖(1951年2月17日——4月21日)


中朝人民軍隊進行堅守防禦和反擊作戰

1月25--28日,西線美軍第1、第9軍先後在野牧裏至驪州地段發起進攻,每日均在大量坦克、飛機、火炮的支援下分多路輪番攻擊。位於該線防禦的韓集團,依托臨時構築的野戰工事,頑強堅守每一要點,戰鬥異常激烈。至2月7日,將聯合國軍阻於漢江以南的內飛山、文衡山、武甲山、楊子山一帶,使其14晝夜隻前進18公裏,並付出很大傷亡代價。這時,漢江開始解凍,漢江以南作戰地區狹小,韓集團為避免背水作戰,於7日晚將在漢江西段的第50軍主力撤至漢江北岸組織防禦,留一部兵力堅守南岸橋頭陣地;將在漢江東段的第38軍仍留於漢江以南堅守原陣地,繼續牽製聯合國軍主要進攻集團,以保障東線反擊作戰得以順利進行。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也撤到漢江北岸進行防禦。

聯合國軍自2月8日起,向漢江逼近,10日占領仁川。

東線,聯合國軍集中8個師,從1月31日起從原州、武陵地區向砥平裏、橫城方向發起進攻。誌願軍鄧集團和人民軍金集團各以一部兵力節節阻擊,誘敵深入。與此同時,鄧集團主力則分從高陽、東豆川裏、金化地區向陽德院裏及洪川以南地域迅速開進,準備進行反擊。至2月9日,南朝鮮軍和美軍一部已進到砥平裏、橫城、下珍富裏、江陵一線,其中,南朝鮮軍第8、第5、第3師前進至橫城以北約10公裏,態勢突出,翼側暴露。中朝人民軍隊決心乘此有利時機,采取兩翼突擊和正麵攻擊相結合的戰法,實施橫城反擊作戰。

2月11日17時,鄧集團多路向橫城以北之南朝鮮軍發起反擊:第42軍第124師攻占上物安裏和531高地後,繼向鷹峰、石子洞、廣田攻擊前進;配屬該軍的第39軍第117師經倉村、昆矣洞向橫城西北方向進攻,一夜前進30餘公裏,前出至鶴穀裏、夏日地區,將橫城西北南朝鮮軍第8師的退路切斷,造成殲滅該敵的有利態勢;第125師主力經居瑟峙、下物安裏、石花村進至橫城西南之回岩峰,截殲了來自橫城方向的逃敵一部。第40軍由正麵下高垡、新垡裏發起突擊,第118師割斷由朝鮮軍第8師的防線,迅速前出至廣田、碧鶴山、下草院裏地區;第120師攻占聖智峰、梨木亭等地,牽製當麵之敵,支援第118師向縱深發展。第66軍第198師由五音山突破後,向草塘突擊,殲敵一部;第196、第197師突破後,向橫城東南方向突擊,在紅桃山、國士峰受阻。12日,鄧集團已將南朝鮮軍第8師大部包圍於下加雲北山、鶴穀裏和廣田地區,經一天激戰,將其3個團全部殲滅。由於向橫城東南方向突擊的部隊,到達指定的曲橋裏、德高山地區較晚,未能切斷敵軍退路;同時,已進至回岩峰的部隊未能及時渡過蟾江,因而使橫城地區的南朝鮮軍第8師師部、第3師大部和美軍第2師一部得以逃脫。人民軍第3、第5軍團在橫城東北向釜洞裏、花田裏、銅山地區之敵發起攻擊,於13日進至橫城東南之鶴穀裏、下安興裏地區,殲滅南朝鮮軍第3、第5師各一部,有力地配合了鄧集團的反擊作戰。中朝軍隊在橫城地區共殲南朝鮮軍和美軍1.2萬餘人。

此時,東線聯合國軍除在砥平裏的部隊駐守未動外,其餘部隊被迫撤至原州、寧越、平昌、旌善等地。鄧集團決心殲滅砥平裏之敵,而以一部兵力前出原州予以配合。人民軍部隊向平昌、旌善方向擴張戰果。砥平裏有美軍第2師第23團和1個法國營、1個炮兵營、1個坦克連,共6000餘人,構築了較堅固的防禦工事。13日晚,鄧集團以6個團的兵力進行攻擊。由於對其兵力和工事估計不足,倉促投入戰鬥,加之參加攻擊的部隊建製多,通信聯絡不暢,協同動作差,火炮又少,彈藥也不足,以致當夜未能解決戰鬥。14日,鄧集團調整部署,以6個團再次進行攻擊,雖然將聯合國軍壓縮在不足2平方公裏的狹小地區,仍未能殲滅。1 5日,聯合國軍的增援部隊到達,原州地區之敵也已集中。鄧集團鑒於殲敵時機已失,遂於當晚停止進攻,逐步向北轉移。人民軍在橫城反擊作戰後,即向東南方向發展進攻,收複平昌,逼近旌善,有力地配合了正麵作戰。砥平裏戰鬥後,人民軍也逐步向北轉移。

在東線進行反擊作戰時,西線誌願軍第38軍和第50軍1個團始終堅守在漢江以南,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抗擊聯合國軍連續進攻,有力地配合了東線反擊作戰。砥平裏戰鬥後,該兩軍部隊先後向漢江北岸轉移。

中朝人民軍隊以運動防禦將聯合國軍阻止在三八線附近

2月17日,中朝人民軍隊決定全線轉入運動防禦,準備用兩個月時間,集結兵力,補充兵員,改善交通運輸,囤積作戰物資,待聯合國軍深入後再行反擊。防禦部署是:第一梯隊由西向東依次為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誌願軍第50、第38、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5、第3、第2軍團,共8個軍(軍團),在西起漢江口,沿漢江北岸經楊平、中元山、橫城、烽火山、酒峰至下珍富裏一線展開,並要求在縱深25--30公裏的防禦地幅內抗擊1個月。第二梯隊為人民軍第1軍團1個師和誌願軍第26、第40、第39軍共3個軍1個師,在西起汶山裏,經議政府、鑄錦山、青雨山、座防山、洪川江北岸至洪川、豐岩裏一線展開。

2月19日,聯合國軍首先在東線發動進攻,在中朝人民軍隊的節節抗擊下,進展緩慢,至3月6日推進到楊平、橫城、下鬆濱迄東海岸之江陵一線,將東西戰線拉平。7日,聯合國軍在西線以5個軍共14個師又3個旅、2個團的兵力,發動大規模進攻。中朝人民軍隊根據漢江南岸防禦作戰的經驗,采取兵力配置前輕後重,火力配係前重後輕的戰術原則,實施寬正麵、大縱深的運動防禦。從10日起,按預定計劃將第一梯隊各軍逐步向北轉移,由第二梯隊繼續進行運動防禦,14日晨主動撤離漢城。聯合國軍15日進占漢城,16日以後繼續采取主力靠攏、等齊發展的戰法和磁性戰術向北推進,至23日,進占高陽、議政府、加平、春川、瓦野裏、注文津一線。中朝人民軍隊采取重點設防、梯次配備、扼守要點、以點製麵的部署,以阻擊結合反擊、伏擊、襲擊等各種手段,依托每一陣地節節抗擊,予敵以大量殺傷。誌願軍第26軍在議政府鐵原地區防禦戰鬥中抗擊美軍第1軍主力進攻,作戰38天,斃傷俘敵1.58萬餘人。其間,美軍空降第187團用飛機100餘架次,於汶山裏地區傘降了約4000人和少量坦克、火炮,企圖切斷正在向北轉移的人民軍一部的退路。由於該部人民軍此時已撤至臨津江以北,致美軍企圖落空。28日,美軍進攻旺方山時,第一次使用直升機1架載步兵30餘人,實施機降,攻占了2個班的陣地。

戰至3月底4月初,中朝人民軍隊全線轉移至三八線以北附近地區,聯合國軍再次越過三八線。4月15日,誌願軍第3、第19兵團已經入朝,分別在伊川、鐵原、平康地區和南川店、市邊裏、兔山地區完成集結,原在元山地區休整的第9兵團也在平康、洗浦、淮陽地區完成集結。聯合國軍發覺誌願軍後續兵團到達,加上連續作戰部隊損傷嚴重,因此除在鐵原、金化地區繼續發動進攻外,在其他地區基本上停止了進攻。4月21日,聯合國軍被阻止在開城、長湍、高浪浦裏、文惠裏、華川、楊口、元通裏、杆城一線,第四次戰役遂告結束。

此役,中朝人民軍隊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進行堅守防禦、戰役反擊和運動防禦作戰,曆時87天,斃傷俘敵7.8萬餘人(其中誌願軍殲敵5.3萬餘人),使聯合國軍平均每天付出近千人傷亡的代價才前進1.3公裏。誌願軍傷亡4.2萬餘人。中朝人民軍隊完成防禦任務,贏得時間,掩護了誌願軍後續兵團集結,為進行第五次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役也為劣勢裝備軍隊依靠一般野戰工事進行防禦作戰提供了經驗。

--摘編自《中國軍事百科全書》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