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鐵軍和鐵軍精神的曆史淵源 zt

(2007-12-08 05:20:27) 下一個
鐵軍和鐵軍精神的曆史淵源

2007年12月07日 新華網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抗日戰爭中的新四軍被稱為“鐵軍”,新四軍在八年抗戰中鑄就的革命精神,又被稱為“鐵軍精神”。那麽,“鐵軍”和“鐵軍精神”的由來和曆史淵源是怎樣的呢?

從《新四軍軍歌》談起

要知道鐵軍和鐵軍精神的由來和曆史淵源,就要從莊嚴雄壯、節奏有力的《新四軍軍歌》談
起。《新四軍軍歌》誕生於1939年。那年2月23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托,到達皖南雲嶺新四軍軍部視察。24日,新四軍舉行聯歡晚會,歡迎周副恩來,會場設在軍部大禮堂(陳家祠堂)。會場上氣氛活躍,熱鬧非凡,各單位之間互相拉歌,嘹亮的歌聲此起彼伏。從江南前線回來的陳毅也被大家拉出來唱歌。陳毅作為周恩來留法勤工儉學的老同學、老戰友,毫不推辭地用法語高唱一曲《馬賽曲》:“前進,前進,祖國的兒女,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製暴政在壓迫著我們,我們的祖國鮮血遍地……我們在神聖的祖國麵前,發誓向敵人複仇;我們渴望珍貴的自由,決心要為之而戰鬥……”激昂慷慨的歌聲以及戰士們的掌聲,把晚會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馬賽曲》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革命歌曲,創作於1792年奧、普武裝幹涉法國革命的危機形勢下,表達了法國人民爭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誌和愛國熱情。

但是,我們自己的《馬賽曲》呢?什麽時候才能有一首自己的軍歌呢?一些新四軍指戰員不由自主地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引起了軍部首長的關注。在軍部首長們的討論會上,大家提出應創作一首軍歌,貫徹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振奮全軍。在場的周恩來微笑著說:“我們這裏就有詩人嘛!”他的目光移向陳毅。有人心領神會地大聲提議說:“對,陳司令,你就寫首歌詞吧。”陳毅慨然答應了大家的熱情要求。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盡管戰務繁忙,他仍利用作戰間隙抓緊對歌詞進行構思。在歌詞中,他寫了新四軍繼承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和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紅軍遊擊隊前後10餘年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寫了新四軍的政治信仰、作戰方針、軍民關係等等,歌詞共有3段,35行,名曰《十年》。4月上旬歌詞被送到軍部,之後,在項英主持下,軍部組織力量對歌詞初稿進行討論修改。葉挺、袁國平、周子昆、李一氓、朱鏡我等都提出了修改意見,認為應該突出東進抗日和向敵後發展的思想。根據大家提出的意見,陳毅於5月份對歌詞又再次進行修改。經過集體討論並加工修改後的軍歌歌詞終於定稿,名為《新四軍軍歌》,發表在《抗敵》雜誌上。

軍歌歌詞定稿後,軍部決定由剛到雲嶺軍部不久的作曲家何士德譜曲。何士德接到《新四軍軍歌》歌詞後,將全部心思都沉浸於為軍歌的譜曲上。他一遍又一遍地研讀歌詞,在激情中尋找著旋律。第一稿他用的是民歌風格。曲調優美流暢,朗朗上口,但不夠雄壯,勁頭不足,沒有表現出新四軍一往無前的進軍氣魄和英雄氣概。於是,他又推倒重來,改為進行曲。經過一遍又一遍地試唱,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直到自己滿意,可以請軍部首長來檢驗為止。7月1日,一個晴朗的早晨,文化隊試唱軍歌的隊員放開了嘹亮的歌喉。項英、袁國平、周子昆、馮達飛等10多位首長,個個正襟端坐,聚精會神,洗耳恭聽。雄渾壯闊、節奏有力的進行曲隨著何士德的指揮奔瀉而出!當“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反複兩遍,音階一遍比一遍高,一遍比一遍強,象征著新四軍將士正一往無前、所向披靡地向前挺進時,首長們熱烈的掌聲響起來了,同時宣布:《新四軍軍歌》立即在全軍教唱,並在《抗敵報》上刊登。從此,《新四軍軍歌》激勵著廣大指戰員,在大江南北、淮河兩岸衝鋒陷陣,浴血殺敵。

然而,《新四軍軍歌》中所唱的“鐵的新四軍”(簡稱鐵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曆史淵源關係

《新四軍軍歌》中唱到:“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顯然,鐵軍和鐵軍精神與北伐戰爭以及北伐戰爭中的革命軍隊有著不解之緣。

上個世紀20年代前期,由於蘇俄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使屢遭挫折的孫中山,看到了民主革命的出路。在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影響下,他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從而實現了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共產黨人參與創辦黃埔軍校、組織國民革命軍。1924年11月,剛從歐洲歸國不久、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的周恩來出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和中共廣東區委在取得孫中山同意之後,從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中抽調部分共產黨員、青年團員作為骨幹,組建了“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鐵甲車隊有150餘人,裝備有鐵甲車、機關槍及長短槍,由中共廣東區委直接領導。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組建、領導、指揮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裝。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為了進一步壯大共產黨的武裝力量,1925年11月,時任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長的周恩來,決定創建一支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於是以鐵甲車隊為基礎,從黃埔軍校抽調一批共產黨員做骨幹,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初建時約2000餘人,葉挺擔任團長。這是由我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正規化軍隊。

國共兩黨合作後,經過兩年多的艱苦鬥爭和各方麵的準備,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所轄葉挺獨立團等部作為先遣部隊,自廣東、廣西出師援助被吳佩孚擊敗而退守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所部,揭開了北伐戰爭的序幕。獨立團一出師,便立下引人注目的戰功,將敵完全擊退。北伐軍初戰告捷,穩定了湖南戰局,打開了向北進軍的通道。7月11日,北伐軍進占長沙,8月19日占領平江,22日占領嶽州,隨即進入湖北。

吳佩孚看到北伐軍有直搗武漢之勢,急調在北方進攻國民軍的直係主力南下,並在地形險要的汀泗橋一線布防。8月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第七軍向汀泗橋發起總攻。敵軍憑險固守,戰鬥異常激烈。鬥誌旺盛的北伐軍一鼓作氣,在8月27日攻下汀泗橋,打開了通向武漢的南大門。吳佩孚氣急敗壞,親自率領南下的直係主力趕向鹹寧增援。葉挺獨立團在攻克汀泗橋的苦戰之後未經休息,抓住戰機,乘勝追擊,趕在直係主力到達之前,一舉占領鹹寧城,敵向賀勝橋潰逃。

8月30日中午12時,第四軍、第七軍再次攻占賀勝橋,擊潰吳佩孚主力,打破了吳佩孚死守賀勝橋以保武漢的計劃。接著,國民革命軍揮師武漢。在攻城時,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表現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葉挺獨立團中,第一營從營長開始,連長、排長都留下“為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而犧牲”的遺書,抱著獻身的決心上陣。在這次戰役中,犧牲的18位排以上幹部,均為共產黨員。一營營長曹淵也頭部中彈陣亡。

由於葉挺獨立團全體官兵在攻城戰鬥中表現出了無比堅強的革命精神和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終於率先攻入武昌城。戰後,獨立團黨支部決定在武昌洪山修建攻城官兵烈士墓,安葬曹淵等191名在曆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墓碑上鐫刻著“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階級的犧牲者”、“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等名句。特別是後一句可以說是首次出現了“鐵軍”的尊稱。

北伐軍攻占武昌後,由於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戰功卓著,1927年1月,這個團所在的第四軍榮獲人民群眾贈送的“鐵軍”盾。葉挺對獨立團的將士們說:“我們為什麽能夠建立這樣的偉大的戰功呢?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獨立團是共產黨的軍隊,因為有了共產黨,我們才能成為鐵軍。”葉挺把“鐵軍”榮譽的獲得,歸功於共產黨。這既符合曆史實際,符合葉挺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是鐵軍精神的集中體現。正因為如此,在抗日戰爭初期,葉挺建議把改編的南方紅軍遊擊隊命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其目的就是要繼承和發揚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戰爭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與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曆史淵源關係

《新四軍軍歌》唱道:“孤軍奮鬥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勳。”羅霄山脈是江西、湖南兩省邊界的大山脈,井岡山位於羅霄山脈的中段。這裏是毛澤東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建立和戰鬥的中心區域。顯然,鐵軍和鐵軍精神與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也有深厚的淵源關係。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經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全殲守敵3000餘人,占領南昌城。但是,起義軍10月初在南下廣東途中遭到失敗。保存下來的部隊,一部分轉移到廣東海陸豐地區同當地農民武裝匯合;另一部分約800人在朱德、陳毅等率領下轉入湘南。

在此期間,毛澤東作為中央特派員到湖南改組省委,並於9月9日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軍在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撤離湘東,向南轉移,到敵人控製較薄弱的山區尋求立足之地。

南下途中,毛澤東經過調查研究,選定位於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作為部隊的立足點。10月7日,毛澤東率部到達江西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走上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一直關心南昌起義部隊的下落。他不斷從各方麵打聽、了解有關情況。不久,他從一張報紙上得知朱德及其所率部隊在廣東潮州、汕頭一帶活動,便派何長工到廣州找朱德接頭。

何長工輾轉見到朱德後,向他轉達了毛澤東的問候,何長工說:“毛委員認為,南昌起義這支部隊是寶貴的革命力量,如果能到井岡山和工農革命軍一道發展井岡山根據地,就會給革命做出更大貢獻……”朱德也興奮地說:“從敵人的報紙上,我們才知道毛澤東同誌上了井岡山,我也正要找他呢!我已經派毛澤覃同誌(毛澤東的胞弟)到井岡山聯係去了。”

不久,毛澤東聽說南昌起義餘部搞了湘南暴動,部隊得到發展壯大,但由於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南北夾擊,暴動失敗。他當即兵分兩路,進入湘南,迎接朱德和他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

1928年4月28日,兩支革命武裝在寧岡礱市勝利會師了,接著,舉行了兩支部隊營以上幹部會,決定將兩部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陳毅任政治部主任。6月,按中共中央規定,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稱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

朱毛紅軍的會師,是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餘部是以北伐勁旅葉挺獨立團為基礎形成的,有2000多人、近千支槍。他們的到來,大大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實力。

由此可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上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下啟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他們都叫第四軍,從名稱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與南方紅軍遊擊隊的曆史淵源

《新四軍軍歌》還唱到:“千百次抗爭,風雪饑寒;千萬裏轉戰,窮山野營……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八省健兒,匯成一道抗日的鐵流。”顯然,鐵軍和鐵軍精神與南方紅軍遊擊隊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主力長征。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決定在中央蘇區成立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負責領導中央蘇區及鄰近蘇區的紅軍和人民同國民黨反動派繼續鬥爭。中央分局以項英為書記,中央政府辦事處以陳毅為主任。隨後,中革軍委轉移途中,於10月22日致電項英,宣布成立中央軍區,任命項英任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賀昌任政治部主任,指揮江西、福建、閩贛、贛南及閩浙贛5個軍區及直屬的地方獨立部隊與紅軍獨立二十四師和紅十軍。

1935年3月底,項英、陳毅等曆盡艱險,到達贛粵邊中心區域油山,與贛粵邊特委書記李樂天、副書記楊尚奎等會合。隨後,贛南軍區司令員蔡會文、少共贛南省委書記陳丕顯率領部分突圍部隊也到達油山。這樣,項英和陳毅便確定以油山為中心,建立贛粵邊遊擊根據地。他們將贛粵邊地區分成5塊遊擊區,將在贛粵邊的紅軍和遊擊隊分成4個大隊和若幹小隊,分散開展遊擊戰爭。至此,中央分局實現了由正規戰爭向遊擊戰的轉變,開始了堅持三年艱苦的遊擊戰爭的戰鬥曆程。

這一時期,留在南方堅持鬥爭的紅軍和遊擊隊共開辟了15塊遊擊區,分布在江西、福建、廣東、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8個省160個縣。由於被國民黨軍重兵包圍分割,又失去電台通訊設備,中央分局與中共中央、與各個遊擊區失去聯係,各個遊擊區之間的交通也被隔斷,因此,各個遊擊區不得不獨立地開展遊擊戰爭。

蔣介石一直視南方遊擊區為心腹之患,反複進行“清剿”,到處燒殺擄掠,給南方紅軍遊擊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指戰員們長年戰鬥在荒山野嶺之中,沒有吃,沒有穿,過著“天當被,地當床,樹皮、野菜當幹糧”的艱苦生活。

在非常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南方紅軍遊擊隊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堅韌的鬥爭精神,譜寫了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各遊擊區和紅軍遊擊隊都采用高度靈活的遊擊戰術,利用各省邊界地區的有利地形,以山地為依托,避強擊弱,晝伏夜擊,化整為零,集零為整,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地開展對敵鬥爭。

為了鼓舞指戰員們的革命鬥誌,戰勝各種困難,堅持鬥爭,直到取得最後的勝利,項英和陳毅十分注意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他們經常對指戰員進行革命前途教育和革命氣節教育,積極提高指戰員的素質,正確地執行黨的政策,牢固樹立依靠人民群眾的觀念,同時,處處以身作則,充分發揮個人的表率作用。正是這樣,他們在殘酷的鬥爭中,鞏固了自己的隊伍,度過了三年遊擊戰爭的艱苦歲月,進入了新的曆史階段。

新四軍的前身就是在南方堅持三年遊擊戰爭的紅軍遊擊隊。紅軍遊擊隊在南方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中形成的戰鬥經驗、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對鐵軍精神的形成,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因此,鐵軍、鐵軍精神和南方紅軍遊擊隊更具有直接的曆史淵源。(劉以順(安徽))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