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默克爾“抗”龍無悔? zt

(2007-12-02 15:11:20) 下一個
搞“對抗”導致中德關係冷冰冰----默克爾“抗”龍無悔?

2007年12月01日 中國青年報 範新紅


近幾年,中國與德國的關係發展勢頭良好,德國也從中國龍的經濟發展中獲益匪淺。不過,德國總理默克爾卻和中國搞起“對抗”,最明顯的是在9月23日執意會見達賴喇嘛。此後,中德關係持續低迷。隨著中國表明了嚴正立場,德國的有識之士也加大了對默克爾的壓力。有觀察家分析,默克爾已經發出了“妥協的信號”。

  “這完全是感情用事”

  9月2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在總理府與達賴會晤,這使得中德間的關係迅速冷卻。德國《明鏡》網站認為,雙方的關係已經降至“冰點”。對此,默克爾開始時死死咬住:她有在任何地方見任何人的自由。德國政府發言人湯姆斯·斯特格10月19日也說,默克爾並不後悔接見達賴。

  德國專家桑德施奈德對默克爾這個“不後悔”談了自己的看法:“這完全是感情用事。我想,總理府完全低估了中國方麵的反應,認為中國生一兩天氣就過去了。但事實證明,他們的預想是錯誤的。所以,總理府現在的固執反應也是為了不丟麵子。”

  11月2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達了中方的意見,希望德方能從兩國關係的大局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盡快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消除德國領導人的錯誤做法帶來的消極影響,以利於雙方關係的改善。

  分析人士稱,這是中國向德國釋放的明確信號:中國還是希望與德國發展關係,但是這種關係不能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

  企業界質疑默克爾

  在默克爾一意孤行的後麵,是德國有識之士的憂心忡忡——中德經濟關係是否也會“變冷”?如果那樣的話,中德關係的基礎也將動搖,中德關係將失去進一步發展的動力。近日,法國總統薩科齊在訪華時,拿回了大筆訂單,法國企業界自然眉飛色舞。德國企業界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難免有些想法。

  在歐盟國家中,德國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去年德國對華出口額就達到了創紀錄的275億歐元。在法國拿走大筆訂單之後,明年德國是否還是第一,那就不好說了。所以,德國企業家最近更是加大了對默克爾的批評力度。

  11月26日,德國工業聯合會(各領域工業協會的最高組織)主席約登·圖曼對《德國金融時報》說:現在已經到了必須立即結束外交不愉快的時候了,以避免經濟受到損害。

  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以“日程安排滿了”為由,取消了與德國財長的會晤,這被圖曼視為德國企業界最近“最為嚴重的損失”。德國的銀行業也對默克爾的態度表示不滿,一家德國大銀行的高級代表說,別忘了我們也有著明確的經濟利益。另外,圖曼等人還要在與默克爾見麵時提出改善中德關係的要求。

  默克爾發妥協信號?

  11月27日,德意誌新聞社發表文章認為,由默克爾擔任主席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在其黨代會上通過一份綱領文件,暗示中國將成為其競爭對手,這為兩國關係的發展增添了變數,也受到執政夥伴——德國社民黨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嚴厲批評。社民黨的外長施泰因邁爾對默克爾的批評尤為激烈。

  在政界和經濟界的同聲反對下,默克爾的態度也在悄悄變化。在10月19日當天,德國政府發言人湯姆斯·斯特格也說了一些語氣緩和的話,表示德國願積極與中國發展良好的雙邊關係。他還引用默克爾的話,“中德兩國擁有共同的利益,這是兩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基礎。所以兩國關係將繼續具有建設性的發展下去”。此番表態被德國媒體稱為“向中國妥協的信號”。

  “德國之聲”最近的文章也認為中國的措施已經開始產生效果了。最明顯的兩個例子是,薩科齊拒絕接見達賴,教皇也取消了與達賴的會晤。

  給中歐關係火上澆油

  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在談到中德關係時,特意提到了中歐關係。他稱,德國是歐盟的重要成員國,中國也一貫重視德國在歐盟中的地位及其對促進中歐關係所起的作用。處理中德關係問題,既要從中德共同利益的角度出發,也要考慮到中歐整體關係。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言“話裏有話”。

  最近,中歐關係確實麵臨著考驗,而德國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很多分析家看來,默克爾與前總理施羅德不同,是“親美疏華派”,默克爾政府上台兩年,其“親美疏華”傾向日益明顯,甚至有“拉印製華”的考慮。

  法國《國際先驅論壇報》11月26日發表文章,開門見山地說,“對於歐洲來說,與中國的蜜月已經結束”。該文認為中歐雙方的關係麵臨著一些新的緊張因素。考慮到德國在歐盟中的主導地位,默克爾如果繼續意氣用事,中歐關係必然要受到拖累,那麽默克爾也要麵臨歐盟內部的壓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