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澳洲大選 陸克文要同亞洲走得更近 保證將從伊拉克撤軍 zt

(2007-11-25 15:11:38) 下一個
澳洲大選 陸克文要同亞洲走得更近 保證將從伊拉克撤軍

2007年11月25日 聯合早報網 陳慧霞(整理)


  (悉尼綜合電)講得一口流利華語的澳洲工黨領袖陸克文,憑著“新領袖”、“新思維”的競選主軸,擊敗了企圖五連任的國家自由聯盟,將出任下一屆澳洲總理。除了保證從伊拉克撤軍,他也誓言要放棄勞資對立、經濟增長和環保互相抵觸的過去,以“舉國團結的姿態迎接未來”。

  現年50歲、擁有強烈基督教徒道德觀的陸克文以新世代領袖的姿態,呈現在選民麵前。有人批評他實為較年輕版的霍華德,在競選綱要上除了承諾從伊拉克撤軍、廢除具爭議性的政府職場改革措施等少數幾個課題外,其餘同霍華德提出的政策沒差別。

  但是,陸克文在競選時強調了他有可能帶來的跨世代改革,包括環球暖化和寬帶互聯網聯係。這些是68歲的霍華德常常顯得無法從容應對的課題。

  一些觀察家說,陸克文是曆來最有資格帶領國家走出複雜的外交險灘的澳洲總理,因為他有豐富的外交官經驗,曾派駐瑞典和中國。不過,其政敵也抨擊一臉稚氣的陸克文,是澳洲至今經驗最淺的總理。

  一年前,連他自己的政黨都不認為他能夠成大氣候,結果,他必須和另一位黨要朱莉婭·吉拉德(Julia Gillard)合作,借助吉拉德的支持者,才能坐上黨領袖之位。現在,他當選總理了,按照兩人的協議,吉拉德將為澳洲的第一位女副總理。

  在陸克文的帶領下,澳洲在外交上預料將和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走得更近;他要澳洲外交政策采取較獨立的立場,在伊拉克和氣候變化兩大政策上,雖然將進一步拉大跟美國的距離,但是他在昨天勝選後,也再度承諾會保持兩國的親密盟邦關係。

  在氣候變化方麵,他承諾簽署《京都議定書》,把“增長和環境的舊戰爭……擱置一邊”,首要任務之一就是親自領導代表團,出席下月在峇厘島舉行的氣候峰會。他強調,澳洲希望能在對抗地球緩化問題上扮演主導角色。

  他也誓言要使“企業和工會之間的戰爭”成為過去。

  實際上,這屆大選的勝負關鍵主要在於國內課題:霍華德時代實施較討好資方的職場條例,引起了許多不滿;盡管澳洲經濟形勢一片大好,不斷攀升的利率卻使屋主備受經濟壓力。這些因素讓工黨有機可乘。

  在經濟方麵,陸克文將委托學術界出身的前癌症患者韋恩·斯旺(Wayne Swan)出掌財政部,繼續推行經濟保守主義的政策,實施減稅措施,使預算結餘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1%,並支持央行保持獨立運作。市場對於斯旺將從掌管國家經濟11年多的科斯特洛手中接過棒子,並不擔心。

  斯旺是工黨勝選的中心人物,他在內部分歧嚴重的工黨內,扮演派係權力斡旋的角色,一路監督保守主義的經濟政策,並確保陸克文沒有偏離其競選承諾。他和陸克文就讀於同一所中學,比後者年長兩歲;一個是橄欖球健將,另一個是辯論高手。

  大學時期,斯旺攻讀經濟和藝術,陸克文則主修中文和中國文化與政治。

  家庭方麵,斯旺已婚,育有三個子女;陸克文同樣有三個子女,妻子則是事業有成的女富商。陸克文小時候父親車禍去世後,家境潦倒,促成他日後進軍政壇,致力於促進社會公正的決心。

經濟雖好卻救不了霍華德

  (悉尼路透電)大選失敗的霍華德星期六結束了對澳洲11年的執政,為澳洲人民留下了一個經濟蓬勃發展,但在社會課題上卻嚴重分裂的國家。

  霍華德形容自己持有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可是一碰到社會課題就成了保守主義者。他自1996年以來,連續4次贏得大選,主要歸功於他在經濟管理上交出的漂亮成績單,以及對國家安全和非法移民問題所采取的鐵腕政策。

  盡管在曆屆選舉中持有不敗紀錄,霍華德這次的慘敗其實還是有跡可尋。2004年,當霍華德第四次風光贏得大選時,其實已經為他這次的選舉埋下了禍根。當時,霍華德的執政聯盟在上議院贏得了大多數議席,使他成為澳洲25年來最有權勢的總理,能夠輕易地通過他所提呈的議案。

  有了上議院撐腰,霍華德雄心勃勃地進行改革勞工法的長遠目標,讓雇主更容易解雇員工,並且提倡公司與個人簽訂雇傭合同,而不是與工會簽署集體協議,明顯地削弱工會的權力。

  這些改革普遍讓工人感到不滿,引發了多個城市集體示威,工會齊聲抗議霍華德一係列的改革,使員工的工作缺乏保障,而且也可能降低薪金。

  在房屋價格及貸款利息節節上漲,工作保障卻不升反降的情況下,澳洲選民自然對霍華德怨聲載道。

  經濟分析家說,霍華德在經濟一片大好時,卻讓人們感到缺乏安全感,算是犯下了經濟政策上的一大錯誤。

  在外交政策上,霍華德自1996年上任以來,便宣稱要使澳洲對於其在國際上的位置覺得“舒服自在”,從此不再為擁有歐洲文化根源,卻地理位置處於亞太而感到掙紮。

  在他的領導下,澳洲增加了同中日的貿易往來,也同印尼建立起更密切的聯係。不過,他同美國總統布什私交甚好,導致媒體把他稱為布什在本區域的“副警長”,形象十分不討好。

  外交政策分析家認為,霍華德在2003年決定加入攻打伊拉克的行動,是其政府最大的外交政策失誤。他接著作出不通過京都條約的決定,再度地嚴重扣分。

  盡管目前澳洲的失業率是33年來最低的,但是經濟上的成就卻讓澳洲在其他方麵付出了代價。

  霍華德對尋求政治庇護者和非法移民的強硬立場,一再遭人權組織的批評。移民局執法不力,多次擺烏龍,錯把澳洲人民當非法移民扣押或驅逐出境,使政府的辦事效率受到質疑。

  除了失去一般澳洲選民的民心之外,霍華德一再拒絕為曆史錯誤道歉,也觸怒了澳洲原住民,使原住民和一般澳洲人民之間的和解遲遲無法實現。

霍華德

國會議席可能不保


  (悉尼綜合電)在大選中落敗的霍華德不僅將總理寶座拱手讓給陸克文,就連新南威爾士便利朗區的議席也很可能保不住。

  在已計算的75%選票當中,霍華德以微差落在對手、工黨候選人麥丘後頭。雖然一些缺席選票和少數政黨的偏好都可能決定霍華德的命運,不過,霍華德在承認敗給陸克文後告訴支持者:“我非常可能不再是便利朗選區的議員。”

  他說:“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我還是要感謝便利朗的選民,在過去33年一直推選我在國會中代表他們。”

  68歲的霍華德自1974年便當選為該選區的聯邦眾議員,如果他真的失去便利朗區的議席,他將成為澳洲106年聯邦曆史上,第二位失去國會議席的總理。1929年,前總理布魯斯也在大選中被踢出國會。

  不過,麥丘並沒有提前宣布勝利。她指出,投票結果“還未成定局”。

  麥丘說:“結果還不明朗,不過,這是一場多麽精彩的選舉。便利朗區永遠不會再讓人視為理所當然了。”

  分析家指出,便利朗區選戰的結果也許會非常接近,最終的計票成績可能得等到當局計算了郵遞的選票後才能揭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