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自套絞索:1950-1970年代美國與蔣介石的暗戰 zt

(2007-10-30 13:31:27) 下一個
自套絞索:1950-1970年代美國與蔣介石的暗戰

2007年10月29日 新聞午報


  1979年中美建交、美台斷交前,中美關係因為台灣問題,長時間處於僵局。其實在美台幾十年恩怨中,同樣寫滿利用與操控、鬥爭與妥協的故事。美國理想的對台政策是在保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打著“自由、民主、和平、人權”的旗號,不犧牲其作為“世界領袖”的威望,同時不必付出太大的代價就能維持台海現狀。
  
  杜魯門政府厭惡蔣介石政權
  

  杜魯門政府對蔣介石政權的厭惡與猜疑,至少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史迪威與蔣介石的齟齬,史迪威被美國軍界稱為“最精通中國和遠東問題的軍官”,他對蔣介石的統治極為反感,他說:“國民黨政府的權力結構,建立在恐懼和袒護之上,掌握在無知、專斷和冥頑不靈的人們手中。”這種厭惡到《白皮書》時達到高峰。
  
   1949年蔣介石政權土崩瓦解,這讓美國有很深的挫折感,“失去中國”讓杜魯門政府的中國政策受到國內外政敵強烈的批判,於是當年8月5日調整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來自我辯解。白皮書中除了對中國共產黨的誹謗外,還說蔣介石與過去的軍閥並無區別,把國民黨的慘敗,歸結為“其領袖不能應變,其軍隊喪失鬥誌,其政府不為人民所支持”。
  
  本來出自杜魯門政府推卸責任,後來成了整個20世紀50年代多數美國官員與決策者深信不疑的論斷。他們認為國民黨無藥可救,再多的美援也不過肥了台灣國民黨的高官,既救不了大陸,當然也保全不了台灣。所以朝鮮戰爭爆發後,杜魯門在同意中立台灣海峽的同時,聲明美國再也不給國民黨“一個子”,因為以往給蔣的美援“全被用來投資美國的房地產了!”後來杜魯門在回憶錄中還指控蔣介石與孔宋家族從美國援華的350億美元中竊取了7.5億美元,並稱他們都是“賊”。
  
  雖然情勢發展讓杜魯門政府不得不為台灣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但美國許多官員仍懷疑蔣介石政權是否值得援助。到1951年,盡管情報顯示蔣介石已經鞏固了對台灣的統治,美國還是熱切希望能再扶植一個親美新政權以統一台灣和大陸,美國駐台灣第一位“大使”藍欽在給臘斯克(後成為國務卿)的信中指出美國若打算除去蔣介石,就該積極進行。不過美為避免被指責為帝國主義,不願意公開支持政變或以聯合國托管形式來除去蔣介石對台灣的控製。
  
  金門問題是美國人自己套上的“絞索”
  
  第一次台海危機時,英國等西方國家一開始就認定,要解決台海問題必須逼台灣國民黨政權放棄金門外島。金門外島的棄守問題,屢屢讓美國決策者深陷於“極端進退兩難的困境中”,毛澤東形容金門是美國自己套在脖子上的“絞索”。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說大家都同意,如果那些小島沉到海底就太好了。杜勒斯在台海危機時,也同意終究得放棄金門,隻是不宜在中共炮火下馬上撤退。1955年,他們給台灣的理由是要保金門隻能用核武器,傷害太大,美方提出封鎖大陸東南沿海,增加駐台美軍等誘餌,卻被蔣介石一口回絕。對於沒有多少領土可供再撤退的台灣國民黨政權而言,已經三番兩次宣稱要死守金門,而且早已經聲明反攻大陸是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沒有成功的希望,台灣國民黨政權實在沒有多少人民的信心可供揮霍。
  
   1958年危機重演,呼籲台灣放棄外島的壓力也一樣隨危機氣氛俱增。美國再度要求台灣國民黨政權配合“國際輿論”接受外島停火、不以武力反攻,並在外島減防。台灣立即反駁說:若國際與“國內”支持兩者隻能擇一,台灣國民黨政權會毫不猶豫地接受失去國際支持的後果。不過在國際呼籲放棄外島的呼聲愈來愈高時,蔣介石終於在記者會上強調:今日的金門,隻是台海的屏障,而不是我們反攻大陸的基地。
  
  為了誘使美蔣撤出金門,中共於1958年9月6日發表聲明願意恢複中美大使級會談,在9月15日的會談中承諾爭取和平解放台、澎,並保證在一定時期內不對台、澎使用武力,這在中國政府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美國政府很重視中國提出的方案,在與中國代表會談得不到回應後,9月30日杜勒斯幹脆公開聲言,美國沒有保衛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
  
  然而毛澤東已經改變了想法,他在10月初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了“聯蔣抗美”策略。他覺得把金門讓給大陸是杜勒斯的方針,想以此交換不收複台、澎。他轉而發覺:我們跟蔣介石有共同點,美國想霸占台灣,逼蔣完全成為美國的附庸。蔣介石和蔣經國都還有一點反美的積極性,鑒於最近台北發生蔣介石策動的打砸美國大使館的事情,這些跡象表明,我們和蔣是有共同點的,不讓美國完全霸占台灣。
  
  隨後,毛澤東托人轉告蔣介石,說隻要蔣能抵製美國,就可以跟他合作。既然要向蔣介石示以善意,大規模的炮擊自然就不再需要了,第二次台海危機至此迅速化解。

  反攻大陸“偏師”遭瓦解
  

   1949年末到1950年,在大陸失敗的國民黨殘軍一部退入緬甸、老撾、泰國邊境金三角地區。緬甸政府軍雖然多次圍剿這股殘軍但均以失敗告終,不得不於1953年在聯合國提出抗議。在聯合國監督下,1954年9月,大約5500名國民黨殘軍和1500名家屬撤往台灣。許多人因為已經同當地人通婚,建立了種植和輸出毒品的基地,財源茂盛,仍有殘軍5000多人無意離去。台灣當局也企圖利用這股殘軍侵襲騷擾中國大陸西南邊境,配合實現其反攻計劃。
  
   1960年4月,中緬兩國領導人就消滅邊境地區國民黨殘軍問題達成共識,隨後兩國軍隊協調行動,攻擊殘軍的基地和機場。美國政府擔心這股殘軍給中國提供進軍東南亞的口實,另外也擔心台灣言而無信,不僅喪失國際信譽,而且殃及在國際上支持台灣的美國,所以一直督促台灣當局撤出這股殘兵敗將。
  
   1961年2月肯尼迪政府新任國務卿臘斯克第一次會見台灣“大使”葉公超時,就敦促台灣當局製止在緬甸的殘部竄入老撾搗亂,以免給中共出兵老撾提供口實。
  
   2月15日,一架台灣飛機在穿過泰國北部企圖給緬甸境內的殘部空投補給時,被緬甸戰鬥機擊落。22日由臘斯克發給美國駐台北大使莊萊德一封措辭相當嚴厲的電報,等於最後通牒,警告蔣:如果再用美製飛機給那裏的殘部提供美國物資,將構成“對美國政府的一種重大冒犯和違背義務”。
  
  蔣介石深受震動,2月25日在住所召見莊萊德,聲稱他的政府會把“接受我們影響的那些人撤回台灣”,並停止空投補給留下的那些人。美國同時警告泰國政府不得在境內給台灣運送補給的飛機提供加油等便利。
  
  在隨後展開的撤軍中,美國承擔了部分遣返費用,泰國提供了集結地和空軍基地,由台灣空軍將4300名殘軍及家屬運回台灣。雖仍有兩千多名殘軍散布在緬、泰、老邊境,不過從此這一地區的國民黨殘軍對當地政府和中國南方邊境基本上不再構成威脅,蔣介石“反攻大計”中的“偏師”就這樣瓦解了。
  
   1960年代中美會談消解蔣反攻企圖
  

   1962年,中共在外與蘇聯不和,在內有嚴重的自然災害,蔣介石認為此時是千載難逢進犯大陸的好時機,他在台灣厲兵秣馬,積極備戰,準備反攻大陸。並成立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反攻行動委員會”。同時國民黨軍隊還在美軍的參與下,在台灣南部地區舉行了代號“昆陽”的作戰演習。這一切都引起了中共和毛澤東的極大警惕,立即作出緊急軍事部署,向東南沿海調集重兵。
  
  中國在福建前線地區集結重兵的行動,給美國敲響了警鍾,美國對華政策麵臨是否卷入戰爭的考驗。自1955年以來,中美間進行時斷時續的大使級會談,先是在日內瓦,而後轉移到華沙,這是中美間交流的“門縫”。當時中方的代表是王炳南大使,從1962年3月1日第108次會談開始,美國由卡伯特出任談判代表,他曾經擔任過美國駐上海總領事。
  
   6月23日下午,王炳南大使邀請卡伯特“茶敘”。卡伯特宣稱自己奉命聲明:美國政府在當前形勢下無意支持台灣當局對大陸的任何進攻。根據條約,未經美國同意,台灣不得對大陸發動進攻。對於中國在福建集結重兵,如係防禦之意,當然無可非議。但如有進攻意圖,將存在美軍卷入的嚴重危險。在王大使的追問下,卡伯特保證美國會從言和行兩方麵澄清自己與進犯沒有幹係,並將謀求和平。
  
  據王炳南二十多年後回憶,卡伯特甚至說過,如果蔣介石要行動,我們兩家聯合起來製止他。在卡伯特當天的報告中提到,他要求中方保證不進攻台灣,王炳南長時間考慮後,回答說並不存在中共進攻的問題,問題是台灣正在組織進犯大陸。卡伯特對未能達成相互保證表示遺憾。王急忙補充說:現在並未麵臨中方謀求武力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發生進犯,整個情況的性質就變了。這次會談應該說使雙方都摸了底,兩位大使立即把情況電告國內,對兩國政府了解對方意圖,作出理智的決策起了重大作用。
  
  檔案解密蔣墨會談
  

   1961年起,阿爾巴尼亞每年都會提出接納北京、驅逐台灣的提案。1970年這個提案結果是51票讚成、49票反對、25票棄權,因不足2/3票數遭到失敗———但讚成北京的國家首次贏得多數。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吳丹預料北京將在1972年取得勝利。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開始醞釀“雙重代表”方案,不明確規定誰是中國的唯一代表,回避安理會席位問題,使中華民國能夠保留其席位。
  
  根據最近解密的尼克鬆檔案,備忘錄NO.OO8記載,1971年4月23日下午蔣介石在台北孫逸仙紀念堂接見了裏查德·尼克鬆總統的私人代表羅伯特·墨菲。蔣說他理解美國的提議,但是指出必須認識到中國代表權問題是一個根本的政治問題,它還會涉及到某些法律的原則。
  
  蔣說他能夠理解尼克鬆總統所受到的壓力。不過,聯合國位於美國的領土上,而且美國是該組織的最主要的會員國。如果聯合國憲章受到篡改,將會損害世界對美國的尊敬和信任。墨菲開玩笑地說有些會員國讚同將聯合國遷出美國。
  
  蔣說從法律角度來看,應保留此前的“重要問題提案”作為禁止中國共產黨人加入聯合國的首要手段。雖然會有來自其他方的強烈反對,但不應該為了撫慰北平而拋棄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法律原則。墨菲感歎道,如果這個原則理應被推斷到邏輯結論上,那麽現有的某些會員國也將不得不被剝奪資格了。
  
  蔣說當其他國家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所體現的原則時,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就不應該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墨菲遺憾地表示,美國還不得不容忍像古巴這樣敵視美國的聯合國會員國呢。
  
  蔣再度強調,如果中華民國在安理會的席位被取消,中華民國將沒有選擇餘地,隻有按照中國諺語所說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準則行事。墨菲打趣地評論道,如果我們在老方案的情況下遭遇失敗,那才是真正的玉碎了。
  
  蔣要求墨菲轉告尼克鬆總統他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尼克鬆先生竟然建議他的女兒特裏西婭去中國大陸度蜜月,甚至他自己也表示了訪問大陸的願望。如果有一天中華民國離開了聯合國,全世界將會知道並不是由共產黨人強逼趕走的,而是由美國趕走的。
  
  台灣遊說團改變不了“不確定的友情”

  
  不管美國是什麽黨主政、對華政策的決策人物是誰,美國影響外交的行政部門與國會總是互相牽扯。這樣的政治構架決定了遊說團的存在。台灣遊說在美國曆史悠久。1940年代,宋子文、宋美齡為爭取更多援助前往華盛頓,拉攏了一批有力的美國朋友,包括羅斯福總統的親信霍普金斯,當時的財政部長摩根索、報界大亨陸席等人。戰後再由孔祥熙等赴美加強其力量、爭取更多美援,操縱親蔣的美國輿論,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兩人都堅信天下人都可用錢收買。民進黨執政以來,在美國雇用公共關係公司從事遊說的經費增加了好幾倍。
  
  美國對外使用資源的優先次序,其心中自有一把尺度。冷戰時代,美國決策者始終認定蘇聯才是真正的敵人,所以在朝鮮與中國開戰是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為此美國不輕易給台灣國民黨政權保台或保外島的承諾,以免與大陸再次開戰。
  
  美國雖然從未排除簽訂多邊或者雙邊防禦條約的可能性,但在台海危機爆發前,這件事在國務卿杜勒斯諸多需要處理的外交問題中,很靠後。第一次台海危機,大陸炮轟金門才為台灣與美國結盟踢進臨門一腳。這件事足以說明美國為了保持行動彈性不願與台正式結盟。為了解決第一次台海危機,美國打算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停火案以保持台海現狀,才以締結共同防禦條約為條件,希望換取蔣介石不否決該案。美國大使藍欽在第一次台海危機過後,感慨美國缺乏應對中共攻擊外島的計劃,以致危機爆發後一陣慌亂,除了使用核武器外不知還可采取什麽行動,卻也不想發動核戰,變成除了妥協外,別無他途。
  
  曾經的英國駐美大使法蘭克斯爵士說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礎是“權宜主義加機會主義”。美國對台灣問題的政策,依然基於從現實出發的利益算計。美國能夠給予台灣的頂多算是“不確定的友情”。美國有人認為,如果現在中美發生軍事衝突,中美關係將倒退30年,回到尼克鬆時代。那時是尼克鬆來中國訪問,是美國人自己糾正長期對中國實行的不現實的政策,曆史是最好的老師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