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相逢一笑泯恩仇 中國和平邊界大掃描 zt

(2007-10-04 12:08:45) 下一個
相逢一笑泯恩仇 中國和平邊界大掃描

2007年10月03日 新華網


踏雪巡邏的我軍邊防戰士(資料圖片 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10月3日電(記者婁琛 全曉書)蜿蜒寬闊的黑龍江上,身著軍裝和橙紅色救生衣的中國邊防戰士乘著巡邏艇迎風疾行,在江麵劈出一條浪花湧動的白色長龍,對岸依稀可見的俄羅斯哨樓和村莊瞬間被遠遠地拋在後麵。

在界江上巡邏是中國邊防戰士的日常任務之一。然而,像這樣在黑龍江上暢遊無阻的情景在過去中蘇關係緊張的時候是不可想象的。

“過去,兩國在邊界上陳兵百萬,界江兩岸碉堡和塹壕林立,鐵絲網後是對準對方的槍炮,劍拔弩張的局勢使界江成為一道雙方不敢涉足的禁區。”駐紮在黑龍江漠河縣的中國邊防某團團長賈倫說。

如今,這條邊界已經不再是敏感區域,哨所和監視點的數量也比以前大大減少。這一變化已出現在中國與鄰國22000公裏的邊界上。

中國2006年國防白皮書指出,中國已與12個鄰國簽訂陸地邊界條約或協定,解決了曆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並正在同印度、不丹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中國目前與鄰國的關係是自1949年建國以來最和平的時期。”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滕建群說。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中國與周邊發生了3次軍事衝突。“此後,軍事衝突停止,邊防部隊也開始逐步與對方部隊擴大交往。”滕建群說。

他認為,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冷戰思維的消除,是中國與鄰國邊界關係改善的重要因素。

“中國與鄰國在邊境問題上發生過爭端,但當時盛行的冷戰思維催化和加劇了這些摩擦。冷戰結束以後,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人們不再以一個國家的政治模式來判斷敵友,這使中國得以與鄰國重建友好關係。”滕建群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以務實的態度處理邊界問題。“在‘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更願意通過談判、協商而非武力來解決問題,高速發展的經濟給中國帶來了自信,而‘和平發展’的承諾也促使中國這樣做。”他說。

他注意到,現在的中國邊防部隊與鄰國的士兵非常友好,他們甚至互相邀請對方參加晚會等慶祝活動。


邊防哨所士兵在升國旗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中俄邊境:“籃球外交”

“每次乘艇巡邏或者冬天在界江上徒步巡邏見到俄國士兵時,我們都互相致禮,他們用漢語問好,我們用俄語回應。”漠河哨所的哨長賈鵬飛說。

中俄兩國山水相連,邊界線長達4300多公裏,分東西兩段,其中3800多公裏長的東段邊界大部分位於中國的黑龍江省。

目前,兩國界江的黑龍江上沒有橋,俄羅斯阿穆爾州已與中國黑龍江省簽訂協議,在黑龍江省黑河市與俄羅斯的布拉戈維申斯克市之間修建黑龍江大橋,但建造的具體時間尚未確定。

長期從事俄羅斯、東歐及中亞問題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薑毅指出,隨著中俄兩國關係的整體提升,雙方軍隊的關係也由“怒目相視”發展到互相信任。

1996年和1997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簽訂了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增加軍事互信的協定,商定各方在靠近邊境地區部署的軍事力量隻具有防禦性,不謀求單方麵的軍事優勢,互不進攻,不舉行針對對方的軍事演習,在舉行超過10000人的軍演時相互通報並派觀察員參加。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說,這些協議改善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相鄰的7000多公裏的邊界的安全局勢。

這些協議也為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奠定了框架,促使中俄等五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在貿易、能源和打擊恐怖主義等領域廣泛合作。

作為最新的合作成果,“和平使命-2007”這個上合組織成員國武裝力量聯合反恐的演習已經展開。

除了日益深遠的軍事和政治交往以外,中俄兩國還就邊界問題簽訂了一係列的協議。

2004年,兩國簽署了《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確定了兩國邊界線的全部走向,並確定將於2007年底前完成東段邊界的勘界工作。

上個世紀90年起來,中俄雙方對應管段的邊界代表每年都要舉行多次會談會晤。在會晤機製下,中俄邊防軍相互參觀邊防分隊,開展邊境聯合檢查,並組織籃球比賽和建軍節慶祝活動等。

“這種會晤機製使雙方能夠進行麵對麵的交流,及時對邊境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磋商。我們與俄方邊防軍之間有個直通電話,以便日常交流。”駐守在吉林延邊自治州琿春的邊防團副團長宋萬江說。

邊界狀況的改善也使邊民直接受益。去年夏天,在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邊界上,雙方的邊防軍隊共同奮戰,擊退了洪水;哈薩克斯坦的邊防軍人也幫助中國邊民們找回了越界走失的黃牛。


2006年7月6日,中印雙方在乃堆拉山口舉行邊貿通道重開儀式,隨後兩國分別開放仁青崗邊貿市場和昌古邊貿市場,恢複了這條中斷44年的邊貿通道。 新華社記者格桑達瓦攝

  中印邊界:冰雪消融在喜馬拉雅山

同樣,友好關係在中國西南邊陲與印度交界的邊境線上滋長。從繁忙的口岸到深山中的哨所,中國的邊防軍人與對麵身著戎裝的印度軍人正逐步改善關係。

駐守在中印邊界無名湖哨所上的戰士靳光勇說,印度士兵經常朝中方哨所大喊“哈羅”,和這邊的戰士打招呼。無名湖哨所與對麵的印方哨所僅隔著一條狹長的峽穀。這裏,一年中有8個月大雪封山,兩國的哨所是光禿禿的群山間唯一有人煙的地方。

“他們忍受的孤獨寂寞,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所以,我們也友好回應他們的問候。”靳光勇說。

但是,中印棒山口會晤站副站長艾懷春少將仍然記得兩方軍隊在10年前會晤時的緊張氣氛。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印兩方的邊界會晤經常以爭吵而結束,雙方代表經常在士兵是否越界的問題上爭得麵紅耳赤。”擔任會晤翻譯10年的艾懷春說。


資料圖片:喜馬拉雅山脈(於2005年6月拍攝)。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中印在1962年發生邊界衝突,雙方敵對態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2000年,中國和印度慶祝兩國建交50周年,為雙邊關係的改善帶來了契機。2006年,兩國重新開放被關閉40多年的乃堆拉口岸。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口岸,是連接中國西藏和印度錫金的唯一陸路口岸關口,在中印邊境衝突後關閉。

“現在,邊境會晤的氣氛已經逐漸友好起來。”艾懷春說,“如果出現越界問題,雙方都承諾在進一步核實清楚後,通過協商解決。”

會晤機製已經使雙方在2003年和2006年成功遣返在巡邏時不小心走失越界的士兵。“會晤製度使雙方及時溝通信息,有助於迅速地解決問題,也保證了邊界的和平和穩定。”中國駐西藏中印邊界邊防某團政委張偉國說。


廣西邊防部隊排雷戰士在中越邊境探雷。(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中越邊境:從地雷陣到貿易通途

緊張氣氛在中越交界處已逐漸消散。在中越邊境的友誼關口岸,中國邊防軍人剛剛結束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遺留在邊境上的地雷的清除工作。

中國與越南在1991年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中越已確定2008年全部結束勘界工作。廣西邊防某團擔負的排雷任務正緊張有序地進行。在1997年底到1999年8月進行的排雷任務中,廣西邊防60人組成的排雷隊排除了近590萬平方米的31個雷場。

“這是一項高危險的工作,幾乎每天都麵對地雷,麵對死亡。”從事排雷作業近10年的排雷隊班長韋聯海說。他說,至今自己每次作業時都還會緊張。

1998年6月,在某山坳的那次排雷使韋聯海仍心有餘悸。那天,韋聯海和戰友們在安裝排雷爆破裝置時,爆破手由於心情過於緊張,沒有得到指令就提前拉火。幸虧韋聯海反應迅速,帶領戰友們在危急關頭轉入了安全區。

如今,一條6000多米長、5米多寬的無雷“綠色通道”終於通到了界碑點。正是這些軍人們冒著生命危險的工作,使得新的界碑得以確立,也使這塊地雷陣變成了貿易通途。

中國已經連續兩年成為越南最大的貿易夥伴。2006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00億美元,與2005年相比增長21.4%。兩國領導人商定,2010年雙方貿易額將達到150億美元。

與此同時,兩國還致力於加速建立區域性經濟貿易合作關係,包括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與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等國共建次湄公河貿易區域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薑毅說:“和平的邊境是任何兩個國家和兩國軍隊建立和發展關係的重要基礎,而邊境的穩定也為兩國增強信任和互相尊重提供了契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