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首次向恐怖分子妥協 用巨額贖金換人質安全 zt

(2007-10-28 16:14:14) 下一個
德國首次向恐怖分子妥協 用巨額贖金換人質安全

2007年10月27日 青年參考 記者:陶蹊

在德國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被阿富汗武裝人員綁架的德國工程師魯道夫·布萊希施米特於10月10日獲釋,從而結束了持續近3個月的德國人質危機。據德國《明鏡》周刊近日報道,為了換取布萊希施米特的獲釋,德國政府不僅向綁架者支付了數十萬美元的贖金,而且“迫使”阿富汗政府釋放了數名綁架者的同夥。據報道,這是近30年以來德國政府首次向恐怖分子妥協。

  1.看守的臉色是人質命運的晴雨表

  9月底的一天下午,德國工程師魯道夫·布萊希施米特待在阿富汗中部瓦爾達克省山區的一個山洞裏,滿懷期待地等著“好消息”——如果綁架者能夠順利地與德國政府達成“交易”,他很快就會被釋放。在他對麵,站著綁架者的一名守衛,斜挎著一支“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時不時地瞟他一眼。在他們的旁邊,還有一名阿富汗醫生。

  布萊希施米特現年62歲,患有心髒病,需要定時服藥。被綁架的當天,他不得不跟隨綁架者徒步行走了150公裏的山路,再加上長達兩個多月的監禁生活,他的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因此,綁架者找來一名醫生,對他進行身體檢查。

  那天,綁架者的頭目一直通過手機與派往喀布爾的“信使”聯係,指揮他們與德國駐阿富汗大使館進行“交易”。負責看守布萊希施米特的那名武裝人員,顯然也非常關注事情的進展,時不時地從同伴那裏獲得一些最新消息。盡管聽不大清他們的談話內容,但對於布萊希施米特來說,那名看守的臉色其實就是自己命運的晴雨表——他的臉色沒有大的變化,這說明前方的“交易”還算順利。

  然而,在獲得了一條最新消息後,那名看守的臉色風雲突變。他端正了手中的自動步槍,將槍口對準了布萊希施米特,拉動槍栓,將子彈推上了槍膛。布萊希施米特意識到:前方的交易可能“砸鍋”了,綁架者要殺死自己了!這時,那名阿富汗醫生衝到布萊希施米特身前,一個勁兒地衝看守擺手,勸說他冷靜下來。看守猶豫了一會兒,終於放下了槍。

  2.他見過年輕時的本·拉登

  作為一名建築行業的工程師,布萊希施米特到過很多國家,參與建築設計、建造和維修。他曾在非洲的尼日利亞開挖油井,還曾在中東的約旦工作過。布萊希施米特曾對人說,他在上世紀70年代與本·拉登家族做生意時,曾經遇到如今的“恐怖大亨”奧薩馬·本·拉登,但彼此間並沒有什麽交往。雖然長期在海外工作,但他從未遭遇過危險。

  2003年,布萊希施米特來到阿富汗,試圖在這個百廢待興的國家獲得不錯的收益。他在那裏設計建造了倉庫、冷藏庫,還幫助德國駐阿富汗大使館設計了新遊泳池。他的兒子馬庫斯也來到阿富汗,與父親在喀布爾共同經營一家建築公司。

  今年7月,布萊希施米特承接了一項來自阿富汗政府的工程——維修位於阿富汗瓦爾達克省的蘇丹湖大壩。蘇丹湖位於喀布爾西南約120公裏處,是一個用於灌溉的水庫。水庫大壩修建於20世紀初,因年久失修,加上持續的降雨,大壩曾於2003年3月部分坍塌,引發的洪水淹沒了附近數個村莊,造成多人死亡。今年以來,大壩上又出現了數條裂縫,阿富汗政府能源水利部於是委托布萊希施米特的公司,對壩體進行加固。

  3.警察是綁架者的“同謀”

  與阿富汗的許多地區一樣,瓦爾達克省的安全形勢也並不樂觀,塔利班武裝經常在該地區與阿富汗政府軍交戰,外國人遭綁架的事件亦有發生。布萊希施米特對此有所擔憂,但瓦爾達克省警察部門的負責人對他說,蘇丹湖大壩周邊地區是“安全”的。

  7月18日,布萊希施米特與合作夥伴呂迪格·迪特裏希,一同前往蘇丹湖大壩。迪特裏希現年43歲,也是一名德國工程師。與他們同行的還有一名阿富汗商人和5名當地雇員。瓦爾達克省警察部門派出7名警察,對他們實施保護。

  沿途並沒有發生什麽意外,但當布萊希施米特等人開始對大壩進行勘察的時候,一夥武裝人員突然從附近的山丘上衝下來。不可思議的是,擔任護衛的7名阿富汗警察竟然未進行絲毫抵抗,就將布萊希施米特等人“交給”武裝人員,隨後迅速“溜之大吉”。布萊希施米特後來堅定地認為,那些阿富汗警察是綁架者的“同謀”。

  抓獲目標後,綁架者立即轉移,強迫布萊希施米特等人隨他們在大山中穿行,僅第一天就步行了150公裏。雖然迪特裏希比布萊希施米特年輕得多,但身體狀況更為糟糕,兩天之後,已經虛弱得無法隨綁架者繼續轉移了。眼看這名人質成了負擔,綁架者索性開槍將其打死。7月22日,迪特裏希的屍體在瓦爾達克省被找到。

  和迪特裏希相比,布萊希施米特無疑是“幸運”的,但作為人質,他的生活著實難熬。綁架者每天隻給他一片麵包、兩個生洋蔥和一片瓜作為食物,使得他總是處於“即將餓死”的狀態。他曾被囚禁在一個洞穴中長達一周,洞穴裏漆黑一片。綁架者們的生活似乎過得不錯:他們經常抽大麻,向布萊希施米特描述“天堂”的美景。

  4.不排除“向勒索讓步”的可能

  綁架事件發生後,阿富汗塔利班武裝發言人優素福·艾哈邁迪,宣布該組織對這一事件負責,要求德國政府從阿富汗撤走所有駐軍,並要求阿富汗政府釋放監獄中的塔利班成員。德國政府的立場很明確:不會從阿富汗撤軍。在迪特裏希遭槍殺後,德國總理默克爾態度強硬地表示:“我們不準備對塔利班的要求進行回應,我們不會向勒索讓步。”

  然而,默克爾的表態更像是給國內民眾及盟友美國看的。據《明鏡》周刊報道,綁架事件發生後,默克爾政府即組成了由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領導的“人質危機處理小組”,通過相關渠道與綁架者接觸,而且並不排除“向勒索讓步”的可能。

  盡管塔利班武裝聲稱對綁架事件負責,並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條件,但德國政府認為,綁架者並不是塔利班成員,而是當地的一些普什圖族武裝人員,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勒索錢財。這個判斷成了德國政府與綁架者談判的一個“借口”——既然對方並非塔利班這樣的恐怖組織,而是普通的犯罪分子,雙方自然可以談判。

  可是,在布萊希施米特看來,綁架者即便不是塔利班成員,也是塔利班的同情者和支持者。綁架者將塔利班稱為阿富汗的“主人”,並稱塔利班計劃於2009年春奪回喀布爾。綁架者們認為,德國在阿富汗扮演的角色與美國沒有什麽不同,德國同樣是阿富汗的敵人,德國駐軍對阿富汗諸多平民的死亡負有“部分”責任。

  5.用巨額贖金“建一座大房子”

  綁架者的頭目自稱叫尼薩姆·烏丁,他向德國政府提出了巨額贖金的要求。即使準備“向勒索讓步”,德國政府也不願做對方的“自動取款機”。在談判中,“人質危機處理小組”試圖盡量降低贖金的數額,以便讓布萊希施米特的家屬有能力全部支付,而不用政府掏錢。

  尼薩姆·烏丁很快便厭倦了這種“拉鋸戰”的遊戲。他威脅道,如果德國政府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就把人質“賣”給塔利班。如果布萊希施米特真的落入塔利班手中,性命可能不保,德國政府麵臨的麻煩無疑會更大。於是,“人質危機處理小組”答應了尼薩姆·烏丁提出的贖金要求。雙方約定:尼薩姆·烏丁派出兩名“信使”前往喀布爾的德國大使館內領取贖金,他們拿到錢並脫身後,綁架者把布萊希施米特移交給當地的國際紅十字機構。

  9月26日是雙方約定“交易”的日子。正當綁架者的兩名“信使”要走進德國大使館時,阿富汗政府的情報人員突然出現,將他們逮捕。

  “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尼薩姆·烏丁相當憤怒,嚴詞譴責德國政府不守信用。德國“人質危機處理小組”對這一變故深感意外,他們向尼薩姆·烏丁保證,將把贖金和他的兩名“信使”送到瓦爾達克省的山區,以換取布萊希施米特獲釋。雙方將新的“交易”時間定在10月10日。

  然而,阿富汗政府並不願意釋放那兩名“信使”,因為卡爾紮伊總統已經向美國總統布什承諾,決不再同恐怖分子談判。直到10日早上8時,阿富汗政府仍然不同意放人。在此情況下,德國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直接給卡爾紮伊總統打電話以施加壓力,最終使得車隊能帶上兩名“信使”及時前往瓦爾達克省。

  通過電話,“人質危機處理小組”聽到了雙方“交易”的全過程,包括尼薩姆·烏丁清點贖金的聲音——都是麵值百元的美鈔,總計數十萬美元。“我已經買了一大群羊,將來我還要給我的家人建一座大房子。”尼薩姆·烏丁興高采烈地說。

  當天晚上,結束了近3個月人質生活的布萊希施米特被送到了德國大使館,與德國駐阿富汗大使漢斯-烏爾裏希·賽特共進晚餐。在吃著意大利通心粉、喝著本國啤酒的時候,布萊希施米特說,他今後還會回到阿富汗,甚至再去危機重重的南部地區,因為“那裏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