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嫦娥”的戰略震撼:能源夢想與無形“軟威懾” zt

(2007-10-25 02:40:13) 下一個
“嫦娥”的戰略震撼:能源夢想與無形“軟威懾”

2007年10月25日 國際先驅導報


  中國探月既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工程,也是一個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戰略勝利

  當“嫦娥”真的奔月時,她承載著中國人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也在向世界發出自信的發展宣言。

  折射中國複興

  早在2003年中國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時殷弘教授就向《國際先驅導報》提出“戰略性鼓舞”一詞。他近日向本報表示,中國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毫無疑問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也提高了民眾對於國家的信心和期望。同時,國家的威望也進一步有所提高。”

  “嫦娥一號無論在實際的意義還是象征的意義,都折射了中國的複興進程。”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何亮亮對《國際先驅導報》說:“嫦娥是華人家喻戶曉的月亮女神,以嫦娥命名中國的繞月工程,寄托了中國人的強國之夢,反映了海內外華人對國家複興的期待。”

  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指出:“兩彈一星的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個裏程碑。第二個裏程碑是載人航天器,而繞月工程就是第三個裏程碑。”可以說,“嫦娥奔月”是中國複興之路上一個醒目的新路標。

  “中國發展空間項目,在此領域同其他國家形成良性的競爭。這無疑對於我國的生存發展、和平崛起都有重大意義。”時殷弘說:“中國國家形象的提升有很多因素,包括尖端技術能力的發展,而我們也需要這部分形象。”

  50年後的能源

  然而,嫦娥工程絕不僅僅是政治話題,更是能源夢想。

  “其實這是一個故事。一個很遙遠的故事,一個氦-3的故事。”中國能源網首席執行官韓曉平提到嫦娥工程時如是感歎。氦-3其實是月球上的一種高效、清潔、安全、廉價的核聚變發電燃料。據專家初步估計,月壤中氦-3的資源總量可達100萬至500萬噸。10噸氦-3所發的電,就能滿足中國一年的用電量。

  “嫦娥工程是為50年後的能源供應做的一種嚐試。這是解決未來能源問題,為子孫後代解決能源問題的一種努力。”韓曉平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如果50年後,我們能把月球上的氦-3運回來,並在特製設備中進行核聚變從而發電的話,那麽我們就可以不再為能源發愁了。開發完月球,還可以去開發火星。”

  顯然月球如今已成為各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上的能源開發前景,為人類重返月球提供了最主要的動力。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明確規定:“月球的探測、開發和利用是沒有政治邊界的,誰先到達,誰先占有;誰先開發,誰先利用。”

  探月將標誌著中國的活動範圍擴展到宇宙空間。“嫦娥工程對我國的現代尖端科技和相關產業都起到拉動作用。”韓曉平說。“探月工程會產生大量新技術,推動其他科學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用於民用經濟。”

  “軟威懾”的作用

  不管是為了能源、科學、或經濟發展,包括嫦娥工程在內所有中國的航天計劃都是和平性的,沒有任何軍事意圖。時殷弘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其實軍事能力的發展,形成的是一種‘硬威懾’;而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形成的是一種‘軟威懾’。而嫦娥工程的成功實施,在國外一些對中國存有不良用心的人看來,無形中起到了一種規勸作用,就是一種‘軟威懾’。”

  科技力量是一個國家力量壯大的動力之源。在探月等尖端科技等科技領域的創新,極大提升了一個國家的戰略力量。而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中國在探月工程方麵走得越前沿,從而形成的國際影響力和戰略威懾力也就越強大。這也解釋了為何蘇聯和美國在冷戰時期會展開以月球探測為中心的空間爭霸,而美國人終以登上月球而宣告勝利。

  如果中國真的能在繼美國之後,成為第二個派航天員登上月球的國家,不難想像那定會讓其他國家為之震撼。(記者 楊婷婷)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