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為什麽要探月? 航天專家解讀探月工程意義和價值 zt

(2007-10-23 13:00:23) 下一個
為什麽要探月? 航天專家解讀探月工程意義和價值

2007年10月23日 新華網


新華網西昌10月23日電(記者孫彥新、李宣良、白瑞雪)自從48年前蘇聯月球1號探測器掠月而過,全世界迄今進行了123次月球探測活動,但直到今天,這個離地球最近的星球上的任何資源都尚未在人類生活中得到直接應用。

那麽,中國為何要派出嫦娥一號衛星奔向月球進行探月工程?

盡管月球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

科學家們把目前可能開發利用的月球資源大致分成3類:

——高位置資源。“站得高就望得遠”,目前的通信、氣象、資源等應用衛星都是因為擁有高位置而發揮作用,月球比衛星更“高”,從那裏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

——微重力和高真空環境資源。重力隻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沒有磁場的月球,如果生產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藥品,將會獲得混合非常均勻的產品。由於月球沒有大氣,以月球為基地觀測宇宙,用40厘米直徑望遠鏡的觀測效果就相當於地球8米直徑的望遠鏡。

——礦產和能源資源。已經發現月岩中有100多種礦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礦物。有人預計,全世界煤炭還能開采100年,石油70年。核電需要的鈾礦,按目前發展速度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變發電,氦-3是最安全最清潔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僅有15噸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國半年的用電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計可供全世界開采500年。

盡管這些資源的利用遙遠到無法預期,但科學家從不懷疑這一天的到來。

孫家棟,曾是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技術總負責人。他說,當年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太空傳回樂曲的時候,甚至連科幻小說的作者也沒有完全預料到,就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空間技術竟然如此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和生活。

當哥倫布從歐洲的港口起航,沒有人知道他會發現一塊新大陸;當萊特兄弟從自行車修理車間中製造出“飛行者1號”,也沒有人知道蔚藍天空會迅速成為人類的活動疆域。

50年來,世界各國發射了近百顆深空探測器,把人類的眼睛帶到了太陽、7顆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帶到了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深空中,使“相對論”等一係列宇宙基礎理論得到了驗證,並獲得了很多對宇宙的新認識。

探索宇宙奧秘,這中間怎能沒有中國人的身影?

30年前,中國科學家曾用美國人贈送的月球岩石發表了12篇高水平的論文。參與研究的歐陽自遠院士,把用我國自己的原始數據進行研究當成一種幻想。

進入21世紀,當經濟實力和航天技術都有了一定基礎之後,我國終於決定開展深空探測活動,並以無人月球探測作為起步。古稀之年的歐陽自遠,被任命為繞月探測工程地麵應用首席科學家。他說:“包括港澳在內的全國122位專家學者組成了繞月探測工程科學應用專家委員會,大家期盼月球科學數據盡早傳回,期盼我國科學家能在宇宙探索中做出更多貢獻。”

“第一輪探測我們沒有趕上,新一輪探測熱潮中,中國決不能落後”

“別人探月搞了幾十年,我們現在為什麽還要去搞?”作為繞月探測工程的總指揮,欒恩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每當這時,欒恩傑都不禁微笑反問道:“別的國家生產汽車,我們是不是就不用生產了?別國科學家研究人類起源,我們的科學家還要不要研究?”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中國科學家一直以獨立自主、勇於創新的姿態,在浩瀚太空書寫著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高度。

1984年聯合國通過的《月球協定》規定,月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難以改變的客觀事實是,如果我國的月球探測活動取得一些成果,在國際上討論《月球協定》的修訂和分享月球權益時,將有更大的發言權,就能更有效地維護我國在月球的合法權益,否則就沒有發言權。” 孫家棟說。

盡管國際上每年都要發表一些月球研究成果,但真正具有核心價值和意義的資料,從來都沒有完全公布。歐陽自遠說:“僅靠別人的二手資料,我國的科學水平就會永遠落在別人的後麵。”

專家們樸素的話語,傳遞著一個共同的聲音:在尖端領域,中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作為。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兩個超級大國在冷戰背景下開展了大規模的探月活動。經過二三十年的沉澱和思考,人類重新從科學角度審視月球探測,21世紀的最初幾年,美、俄、歐、日、印等不約而同地啟動了月球探測計劃,掀起了新一輪月球探測高潮。

如同地球上的南極科學考察一樣,誰先到達誰就掌握主動。“如果等到別人都已找到月球資源利用的方法,我們再啟動探月計劃,就太晚了。”歐陽自遠說,“第一輪探測我們沒有趕上,新一輪探測熱潮中,中國決不能落後。”

“我們沒有重複別人的老路,而是實現了跨越。”從立項到發射僅用了3年多時間,作為工程總設計師的孫家棟感到十分自豪,“嫦娥一號衛星將首次繪製月球三維全圖,探測的元素中有9種是國際上從未公布的……”

探月工程將推動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新突破

上世紀80年代,在日內瓦聯合國知識產權總部各個國家代表自己知識產權的展台上,美國人展出的是一塊月球岩石,蘇聯人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國展出的一個景泰藍花瓶。

當時來到這裏參觀的中國青年學者葉培建被深深震撼了。

在今天,什麽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航天技術無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

如今,葉培建已成為中國繞月探測工程衛星係統的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他說,耗資256億美元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建立和完善了龐大的航天工業體係,支撐起整個美國近十餘年的經濟和技術的高速發展。從阿波羅計劃中派生出了大約3000種應用技術成果。

我國目前已經擁有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長征係列火箭,發展了通信、氣象、對地觀測、定位導航、科學實踐、返回式、小衛星等7大係列應用衛星,發射了4艘無人飛船和兩艘載人飛船,將3名航天員送上了太空。

探月工程立項後,數千人的研製大軍投入其中,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層以上骨幹的平均年齡僅35歲左右。“通過探月,培養一支出色的隊伍,這是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的希望之所在。”孫家棟為此特別欣慰。

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遠距離數據傳輸、人工智能、自動化加工、空間核電源等一係列關鍵新技術,涉及到諸多新領域,這些新突破又將推動一大批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發展。

2006年2月,《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正式將繞月工程列為16項重大專項工程之一。

如今,開發和利用空間的能力與成果,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嫦娥一號衛星即將發射的消息傳出後,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而隨著工程的進展,必將進一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促進全社會的進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