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陳水扁一再挑起事端 美對台政策日漸清晰 zt

(2007-10-15 14:42:34) 下一個
陳水扁一再挑起事端 美對台政策日漸清晰

2007年10月15日 世界知識


  長期以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奉行所謂“戰略模糊”政策,在海峽兩岸之間玩平衡遊戲。但是,近年來隨著島內“台獨”活動日益升級,美國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政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得不日益走向清晰。此次美國圍繞“入聯公投”的政策立場是這一清晰化軌跡中的重要一環。

  重量級人物接連發話 “反對台獨”呼之欲出

  6月18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會見美國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代表團,提出要在2008年3月的“總統”選舉期間,就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問題舉行所謂“公民投票”。這一舉動將十幾年來台灣當局“重返聯合國”、“加入聯合國”的分裂活動顯著升格,極大地挑釁著相對穩定的台海局勢。

  美國是台灣問題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長期以來奉行“以台製華”的基本戰略,以各種形式阻撓兩岸統一。然而,在“入聯公投”問題上,布什政府及時表達了反對立場,而且隨著形勢發展,立場越來越明確、堅定。陳水扁拋出“入聯公投”次日,美國國務院東亞局官員就公開表示反對這一“片麵改變台海現狀”、將加劇緊張局勢的行動,指出陳水扁此舉明顯違背了其對布什總統和國際社會的承諾。美國還采取了一些具體行動,來警示陳水扁當局。8月下旬,陳水扁前往中美洲“邦交國”活動,美國隻允許其從遠離本土、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過境,而且不能過夜,飛機加油後立即走人。這種超低過境規格與陳水扁上台之初過境紐約的“待遇”形成強烈對比。

  隨著“入聯公投”形勢的急速發展,布什政府加大了反對和施壓的力度,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三位重要官員相繼出麵喊話:8月28日,常務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接受鳳凰衛視記者專訪,明確表示“入聯公投”是一個“錯誤”,“我們反對這類概念的公投,因為我們將此舉視為邁向宣布台灣獨立的一步,邁向改變現狀的一步”。僅僅三天後,白宮國安會負責亞洲事務的高級主任韋德寧在記者會上再次放出重話:“台灣或中華民國都不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中華民國是一個待定議題”。9月11日,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在第六屆美台國防工業年度會議上發表題為“一個強大而節製的台灣”的重要演講,全麵而係統地闡述了美國在“入聯公投問題”上的立場。首先,該“公投”具體違背陳水扁“四不”承諾中的“不變更國號”,“明顯就是尋求更改國名”;其次,“我們不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不認為關於台獨的煽動性聲明有助於維持海峽現狀與和平穩定”;第三,“民主”不背書“入聯公投”,“糟糕的公共政策計劃即使打著‘民主’旗號也無法美化”。

  上述官員的表態,一次比一次清晰、明確。內格羅蓬特位高權重,出來表態本身就是一個明確信號。他將“入聯公投”定性為“台獨”,也超越了前期籠統地稱為“片麵改變現狀”。柯慶生則進一步與“更改國號”掛鉤,直指問題核心所在。綜觀布什政府高分貝反對“入聯公投”的政策表態,其遏製“台獨”的政策日益走向清晰。往昔美國對“台獨”的政策表述一直是“不支持”,但據專門透漏內幕消息的《尼爾森報道》報道,白宮“反對台獨”的表述現在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模糊”的關鍵是不掀底牌 以保持與兩岸互動中的優勢

  美國長期奉行的對台政策框架是所謂“戰略模糊”,即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上打“馬虎眼”,不給兩岸一個明確的表態,從而盡可能地給自己留下更多的政策空間以備將來周旋。其中的關鍵問題有二。一是台灣的法律地位問題。台灣是否擁有獨立主權?如果沒有,其主權是否歸屬大陸?大陸和台灣是怎樣的關係?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美國始終沒有清楚無誤地承認大陸對台灣享有主權,又否認台灣享有獨立主權,而僅僅是被動地、似乎是不情願地“認識”、“不挑戰”中國的立場。“8.17”公報之後,國務院官員在參議院作證時清楚地表示:美國在台灣主權問題上“沒有立場”,這是要由兩岸來解決的問題。正如美國著名智庫史汀生中心學者、台灣問題專家容安瀾所說,“除了‘認識’到中國的立場即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其中的一部分之外,美國的‘一中’政策主要是由美國不做什麽構成的”。

  “戰略模糊”的另一個核心問題是美國對台灣的防衛義務。1979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聲稱“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抵製或禁運來決定台灣前途的任何努力,是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的威脅,並為美國嚴重關切之事”,因此美國將“保持能力,來抵禦武力或者其他任何會危及台灣人民的安全或社會、經濟製度的強製形式”,一旦出現危險情況,“總統和國會將決定……恰當的行動”來回應。這裏至少有三個問題是模糊的。首先,所謂的“嚴重關切”是何種程度的關切?它又可以和美國“關切”的哪些國際事務相類比?第二,美國是否會使用它所保持的“能力”來保護台灣,這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使用?第三,“恰當的行動”涵蓋哪些種類?一旦台海開戰,美國是真的要直接軍事介入嗎?在這些兩岸都極其關心的核心問題上,美國一直堅持保持模糊。正是在這種“不掀底牌”的遊戲中,美國尋求在與兩岸的互動中保有優勢地位。中美建交後,卡特、裏根、老布什、克林頓等曆屆政府在對台政策上一脈相承,實行這種“戰略模糊”。

  陳水扁一再挑起事端 布什的“清晰化”發生戲劇性轉變

  2000年、2001年陳水扁和布什先後在台灣島內和美國上台執政,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悄然發生了變化。隻不過最初的清晰化是向著親台的方向演變。推動力來自剛剛入主白宮、對外交事務特別是複雜的中美關係和台海問題的複雜性認識不夠而又“心直口快”的布什總統。上任百天之內,布什就喊出了美國曆屆總統從未說過的話,即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台灣,並宣布了對台巨額軍售案。然而,後來的局勢表明,真正推動美國模糊政策走向清晰的恰是陳水扁當局的“台獨”行徑,而清晰化的方向也戲劇性地轉了180度,即約束“台獨”。

  上台之初,陳水扁對大陸、美國、國際社會作出了“四不一沒有”承諾,形成了各方認可的“公約數”,暫時維持了海峽的“風平浪靜”。但是,他的“台獨”政治人格早已定型,推動“台獨”隻是時間問題。2002年8月,陳水扁便耐不住寂寞打響“台獨”“第一槍”,拋出“一邊一國”論。2003年,為了尋求連任,他又拋出“公投”議題,強力推動製定“公投法”,並配合選舉搞了首次“公投”。第二任期過半後,陳水扁從2006年開始再次啟動“台獨”步驟,廢除了“國家統一委員會”和“國家統一綱領”,拋出“第二共和憲法”、“變更領土”、“四要一沒有”等議題,實質性推動“去中國化”。

  陳水扁有規劃、有預謀的“漸進式台獨”不斷改變著多年來形成的台海穩定架構,既挑戰大陸的紅線,也挑戰著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在“台獨”攻勢麵前,美國不得不在本想刻意模糊的問題上“漸進式清晰”,不斷作出趨於明確的表態。對於台灣“主權”問題,在2003年~2004年的“公投”風波中,國務卿鮑威爾在中國表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不是獨立的,並不享有如同國家那樣的主權。”“終統”風波中,2006年5月10日,副國務卿佐利克在國會回答議員質詢時,針對親台議員稱台灣為“國家”特別糾正道,這種稱呼不適合台灣,因為台灣隻是“經濟體”。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裏奇也當場做類似的澄清。當下的“入聯公投”風波中,韋德寧、柯慶生否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此一脈相承,而且力度更大,形式更正式,更能體現政策本意。

  另一方麵,布什政府也清楚地嗅到了戰爭的氣味。2004年4月,眾議院國際關係委員會就《與台灣關係法》實施25周年舉行聽證會。主管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作證表示:“我們在美國清楚地看到了(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相信他(陳水扁)和台灣其他人也能看到這些危險。”因此,美國在防衛台灣問題上也越來越謹慎。2004年12月,副國務卿阿米蒂奇接受公共電視台訪談,稱:“《與台灣關係法》規定我們在太平洋必須保有足夠的武力以嚇阻攻擊,並沒有規定我們必須防衛。”2006年3月,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華納表示:“如果衝突僅僅是由於台灣民選官員的不恰當和錯誤政治言辭,如果問題是他們造成的話,我不能完全肯定美國將全力救助台灣。”一些智庫學者甚至具有軍方背景的學者例如卡托研究所副所長卡彭特、五角大樓安全顧問巴內特主張美國明確宣示放棄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在“台獨”挑起戰端的情況下,美應撒手不管,“讓他們自己去承擔後果,不要將美國牽扯進去”。美國盡管暫時不會采納這種“棄台論”,但的確在重新思考如何明確界定自己的對台防衛義務。

  “戰略模糊”難以為繼 “漸進台獨”推動“漸進清晰”

  2000年民進黨在台灣島內上台執政,不僅徹底改變了島內的政治生態,更改變了台灣問題的總體走向,相關各方自身的政策和彼此的互動態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民進黨利用政權資源推動“台獨”,對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形成切實挑戰,迫使其不得不被動地但卻是不可避免地走向清晰,“漸進式台獨”推動著“漸進式清晰”。進入倒計時的陳水扁任期,不但不是過渡階段、平靜時期,相反是敏感多事之秋。選舉之後,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即使謝長廷“作風務實”,“台獨”方向也不會改變,對美國“戰略模糊”的挑戰不會消失。國民黨如果重返政權,海峽局勢可能進入一個相對穩定階段,但是下一次選舉民進黨仍然可能回來。因此,在台灣政壇民進黨在較長時間內形成對美國模糊政策的威脅將長期存在。美國的台灣政策走向清晰也就成為難以逆轉的曆史趨勢。(郭擁軍)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