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強!---解放軍已建成亞洲最大戰鬥機儲存中心(組圖) zt

(2007-10-13 05:11:57) 下一個
解放軍已建成亞洲最大戰鬥機儲存中心(組圖)

2007年10月13日 中國國防報


在機場露天存放的各型飛機 攝影:崔文斌


  近日,新華社和中新社先後向國內外發布權威消息:我國自主創新的“飛機氣相封存技術”,目前在我軍首座編餘飛機儲存中心全麵推廣應用。隨後,關於“戰鷹穿上‘保鮮膜’”的新聞,各大媒體和網站紛紛轉載。我軍首座編餘飛機儲存中心是當前亞洲最大的戰機儲存中心。筆者到此探訪,所見情景著實大開眼界:寬闊的機場上,那一排排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運輸機列陣傲視長空;明亮的飛機洞庫裏,穿著“保鮮膜”的戰鷹隨時可以升空;官兵們維護和分解飛機的精巧技藝,拉直了筆者頭腦中的一個個問號。

  “錢多了要存入銀行,糧食多了要入倉儲存,飛機編餘了、退役了,自然也要處理好!”飛機儲存中心政委劉向東對記者這樣介紹說。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軍隊減少員額100萬。人們敏銳意識到:100萬脫下軍裝的官兵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同樣,退役的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大量的退役飛機,仍然是國家和軍隊的寶貴財富,一定要儲存利用好。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中國要不要把當前空軍編餘的飛機集中起來,建立起一個儲存中心?縱觀世界其它發達國家,中國軍方有關方麵認為,別國都擁有了自己的飛機儲存中心,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搞好編餘飛機的集中儲存工作也勢在必行。

  隨後,一個中國軍方考察團飛抵美國,考察了這個世界上發明和擁有第一架飛機的國家,他們擁有當今世界上最龐大的空軍機群,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立飛機儲存中心的國家。

  那天,在北京的空軍領率機關辦公大樓裏,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決定迅速形成:組建空軍編餘飛機儲存中心,由當時的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具體負責這項工作,探索路子,摸索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飛機儲存、維護、科研、開發之路!


在機場存放的“美齡號”飛機 攝影:崔文斌


  “當時要把散集在全國各地的數百架飛機短時間內從空中轉運過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飛機儲存中心主任王長春感慨地說。

  1991年3月,上級給中心下達任務:在一個多月時間裏,接收好數百架空轉飛機。

  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因為過去這裏所保障的飛機隻有幾十架,即使大規模轉場,一次也就接收二三十架,而這次數以百計的飛機如此集中而來,能行嗎?大家吃點苦受點累沒啥,可那麽多鋼鐵大鵬在機場近空東來西去地飛,哪個環節出丁點兒差錯也會造成嚴重後果!

  那段日子,隻要天氣允許,他們都在早上5點鍾進機場接飛機。按照嚴密的分工,有的清掃跑道,有的負責指揮引導,有的將飛機推拉就位,有的抽出飛機裏多餘的航油,有的拆除飛機上的彈藥、電瓶、儀表……由於飛機多,常常是一人頂幾人幹,有時忙到次日淩晨才收兵,打個盹兒又要上機場。

  一天中午,正當大家全神貫注地迎接一支大機群空轉飛機落地時,本來晴朗的機場上空卻突然飄來大片大片的積雲。意外情況出現了,空中聯絡信號中斷。

  “信號員注意觀察,不可漏掉任何情況,繼續呼叫。”在場每一位領導的臉上都冒出了一層汗。他們明白,飛機在空中聽不到地麵指揮的嚴重後果。

  飛機指揮塔台的空氣一下子凝重起來……

  空中,飛1號飛機的是某團團長劉先雲,他雙腳緊踏方向舵,一隻大手緊抓駕駛杆,一雙眼睛時而緊盯儀表板,時而試圖透過雲層尋找到地麵參照物,但什麽也看不清。做為長機的他,一邊沉穩保持狀態,一邊不停地向左右僚機呼叫……終於,領航參謀發現從遠方的濃濃霧靄中鑽出兩個移動的小白點。

  小白點由遠及近,由小變大。人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在空地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第一編隊3架飛機終於安全落地。接著,後麵的15架飛機也全部安然著陸。


解放軍新銳戰鬥機機群


  部分殲七在此“退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時代的誕生

  “在我們這裏‘退休’的飛機,有的是因為‘編餘’,也有的是因為航空兵部隊‘更新換代’。 那一年,一部分殲七戰機被轉運到中心保存,就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時代的誕生!”劉向東說起這個話題感慨萬分。

  從1964年11月4日航空工業部把“62式”正式命名為“殲擊七型”始,這種源自蘇聯米格21的飛機開始了在中國的非凡曆程,40多年來殲七飛機改型繁多,生產數量數千架並大量出口和援外。在國內,殲七係列戰機是國土防空和爭奪製空權的幹將,在接受我國軍援和軍售的很多國家,殲七係列戰機是其空軍部隊的生力軍。

  殲七係列戰機不斷發展的曆史,也是人民空軍裝備建設曆程的一個縮影。今天,我國自主研發的殲十戰機陸續裝備空軍航空兵部隊,殲七係列的發展之路也就慢慢走到了盡頭。殲七逐漸淡出舞台,而大幕永遠不會落下,未來的天空舞台屬於後進新人。

  按照我軍傳統,殲七停產之後不會馬上從部隊消失,這種生產數量巨大的戰機撤裝後的空白很大部分要由新的機型來填補,在完成全麵換裝的過程中,殲七仍然會在國防戰備值班的崗位上和在各種科目的訓練場上站最後一班崗,為國防建設盡最後一分力。

  “一種戰機從誕生到被更新型的戰機取代的過程,也是航空兵部隊新老交替的過程,飛機型號會一直更替變化,但始終有一些本色的東西會被一直傳承和發揚。”劉向東說。


中國空軍的轟6機群


  對飛機進行特殊“包裝”,若幹年後仍可保持封存前的技戰術性能

  “飛機儲存不是倉庫堆放,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儲存飛機的作戰價值,為空軍儲備戰鬥力,並節省人力、財力和物力!”王長春這樣定位他們的使命。

  對飛機儲存,世界上許多國家空軍將領和專家都十分關注。如美國就將過剩的退役飛機通過沙漠封存等形式儲存起來,一旦需要,可立即啟封投入飛行。

  我國的沙漠麵積大,但沙漠裏常刮風,無法照搬國外的飛機儲存技術,必須立足國情軍情自主創新。“飛機氣相封存技術”,就是我國自主創新的飛機儲存技術之一。

  “氣相封存”是個專業術語,它的本義是用人工製造一個幹燥的小環境。通俗比喻它的操作過程,如同包裝燒雞的道理一樣:用不透光、不透氣的複合材料和特殊工藝,將整架飛機密封起來,阻斷飛機與外界的接觸,防止機身各種零部件老化和被侵蝕。這樣,即使封存若幹年,飛機仍可保持封存前的技術戰術性能。

  然而,包裝燒雞容易,包裝飛機卻難。難在飛機體積大,難在飛機包裝前要經過一係列的清洗、除鏽、塗油等大量保養,難在包裝的交合處無法密封……

  開始試了幾次,都告失敗!

  官兵和專家們不得不再費腦筋。經過攻關,空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賴良和他的戰友們研究的一個新方案形成:將飛機的“成衣”拆開,裝上特製的密封拉鏈,變給飛機“套衣”為“包衣”,將飛機的“上衣”、“下衣”、“襪子”等部分連接起來。無數次的反複,無數次的否定,終於將第一架飛機完全封存好。此後,許多不同機型不同型號的飛機,經過精心包裝,逐一存入飛機洞庫。


解放軍新銳殲十戰機停在機庫


  這裏調出各型飛機數百架,全部一次性試飛成功一次性轉場成功

  中原某地,熱浪襲人,而駐守在這裏的飛機儲存中心卻是人頭攢動。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一群身著教員服裝的工程師帶領著一個個飛機戰傷搶修分隊,冒著“炮火硝煙”展開了應急修理……這是飛機儲存中心與空軍一航院聯合進行飛機戰傷搶修實驗與演練的一個場景。

  王長春介紹說,作戰部隊一般是七八人負責一架飛機維護,而在這裏,機務分隊維護飛機的工作量要增加十幾倍!平均每人負責四五架飛機,幾乎天天呆在機場搞維護。

  筆者在采訪中看到,經過中心一代代官兵的不懈奮鬥,如今,這裏已成為我軍第一個融飛行保障、航空修理和飛機儲存為一體的多功能航空基地,為編餘裝備戰鬥力再生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

  有一天,中心突然接到空軍命令,在短時間內調出7架某型飛機給空軍“八一”飛行表演大隊。

  “這次空轉調動飛機意義重大,能否按時、圓滿保證飛機調出,直接影響著空軍的決策和儲存中心未來的發展。”空軍領導關注著這一工作,並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係列啟封前的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試飛轉場那天是個晴天,機場一側的草坪上站滿了人。來自總參、空軍和軍區空軍機關的首長,以及儲存中心的領導和數百名官兵齊刷刷地佇立著,像等待自己的作品問世一樣,激動、興奮,又有幾分緊張。

  10時15分,隨著兩顆信號彈騰空而起,7架銀白色的鋼鐵大鵬,依次滑入跑道。稍一停頓後便突然加速,在震天撼地的尖嘯聲中,挾雷帶風,直躍蒼穹。

  好!試車、試飛、空中轉場均是一次成功!

  機場上的人們歡呼跳躍起來,臉上掛滿了成功的喜悅。這次戰場的成功,標誌著空軍戰略決策的成功,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編餘飛機儲存技術已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

  劉向東對筆者說,近年來從中心調出各型飛機數百架,全部一次性啟動成功,一次性試飛成功,一次性轉場成功。按照飛機平均壽命計算,為飛行部隊提供了30多萬小時的飛行時間,有力保證了空軍的飛行訓練教學。★

  (《中國國防報·軍事特刊》2007年10月9日第15版特別策劃)


首見新入役的國產殲-11雙座型



解放軍蘇-30MKK2戰機雙機編隊起飛




中國新式大型空中預警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