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宋曉軍: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還遠遠不夠

(2007-09-27 02:25:48) 下一個
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還遠遠不夠

2007年09月26日 宋曉軍


根據美國之音報道,最近美國一些智囊機構紛紛進行了關於中國軍事力量發展的研討,美國一些中國問題專家都表示出了對中國軍事力量發展不確定性的擔憂。而由此引發的“中國軍事威脅論”很容易對國內民眾造成一種誤解:就是認為中國目前的軍事力量已經十分強大了。

巧合的是,我兩天前剛剛與廣州、佛山、南海、東莞和香港的朋友,麵對麵地就“中國和平崛起與軍事安全”的話題進行了交流。交流中,很多人似乎不太容易從曆史和宏觀的角度看待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曆程,而更注重眼前的宣傳。我是從1949年到1993年概括地回顧了中國軍事裝備發展的曆程。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在這期間大概經曆了三個階段:50年代的引進仿製階段;60~70年代的自行研製、國產化裝備的列裝階段;80年代後追趕高技術和實用技術的階段。其實問題就出在80年代的停滯階段。這段時間過分強調了經濟建設,特別是1985年5月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頒布了《關於軍隊從事生產經營和對外貿易的暫行規定》使軍隊經商合法後(這其中也有從1979年軍費逐年開始下降物價高漲彌補軍隊生活的原因),忽略了對國防工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這段時間我在交流中和《誰還記得80年代中國軍工的那些產品?》一文已經作了歸納描述。

到了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我軍才審視自己的裝備、特別是常規武器裝備的落後狀況,此時恰恰趕上前蘇聯解體,我們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從俄羅斯引進戰鬥機、水麵艦艇、潛艇、遠程防空導彈等常規武器,從新開始新一輪的吸收、消化、仿製、獨立研製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到了1993年中國的軍事戰略才提出“由應付一般條件下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轉變”的原則。而這期間正好是中國經濟過熱,當年的軍費開支僅為432.48億人民幣,占GDP的1.23%。這就需要軍隊經商收入(規模已經從一般性農副業生產發展為工業、商業、服務、外貿等經濟實體)對通貨膨脹對衝。1995年經濟實行軟著陸後,軍隊才停止了集團軍以下的單位的經商活動,而1995年7月~1996年3月,因為李登輝訪美爆發了台海危機。這時軍隊的常規武器裝備換裝遠遠沒有完成,隻好采用“殺雞用牛刀”的辦法,向海峽試射了彈道導彈。隨後為了彌補停止經商的虧空,從1995~1997年軍費支出有35%以上都是為了維持人員生活費用。後來又通過裁軍50萬以減少人員開支的方式維持裝備的研製。

事實上,1998年的《國防白皮書》中“國防政策”一章中還有這樣的描述:“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而這句話在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中才消失,改為:“中國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堅持走一條經費投入比較少而效益比較高的道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了2006年12月的《國防白皮書》中是這樣寫的:“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係之中,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

解讀從2002年取消“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到2006年強調“使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與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我們可以看出,到了2001年,中國重工業比重才超過1978年的57.8%達到60.6%,二十幾年中實際上相當一段時間是在下降的。而到了2006年重工業比重已經上升到了70%。也就是說,我們在工業化最後的階段重工業比重占工業產值70%以上的二十年裏,軍事裝備要在對90年代初期引進俄羅斯裝備的基礎上,完成我軍裝備的消化、吸收、仿製、獨立研製過程,期間要加速軍隊裝備的換裝周期。正如2006年《國防白皮書》中所指出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2010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前後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 ”

實際上,在這個階段中國軍事安全恰恰還有許多弱點和漏洞,而這也是不希望中國強大、崛起的勢力在安全上對中國發起密集挑釁的時機。在這個意義上看,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別動不動就喊著“中國已經能打信息戰了”、“中國的彈道導彈能打航母了”等等,如果看看我軍整體裝備的換裝周期,你就會發現: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還遠遠不夠。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