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9•11”事件與“刺刀下的民主” zt

(2007-09-11 14:36:22) 下一個
“9•11”事件與“刺刀下的民主”

2007年09月11日 工人日報


“9·11”事件已經過去整整6年,據說目前美國世貿遺址附近比以前更加繁華興旺。但是,在地球另一邊、美國總統布什當年打著反恐旗號入侵的伊拉克,卻被各種暴力活動所充斥,死亡人數也比“9·11”襲擊高出數十倍。有媒體報道稱,不少伊拉克平民慨歎:“我們這裏每分鍾都是‘9·11’!”

2003年3月,布什政府以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薩達姆政權與基地組織有聯係的罪名發動了伊拉克戰爭。4月9日,美軍占領了巴格達,推倒了位於巴格達市中心廣場的薩達姆雕像,薩達姆政權徹底垮台。但後經證實,給薩達姆帶來大禍的兩項罪名純屬子虛烏有,伊拉克既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沒有薩達姆政權與基地組織有聯係的證據。於是,布什政府拋出入侵伊拉克的另一個理由:推翻獨裁統治,給伊拉克人民以自由和民主。布什政府的“高調”大有“民主高於主權”之意。

在美國的刺刀下,伊拉克人民似乎獲得了民主。通過選舉,產生了國家領導機構和領導人。但是,美國式的民主卻沒有給伊拉克人民帶來幸福,反而讓他們陷入無休止的恐怖當中。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麵對伊拉克亂局,美國有關人士開始意識到,伊拉克政壇需要一個類似薩達姆那樣的鐵腕人物,如美國紐約大學全球事務中心前不久提出新論稱,必須用獨裁製度,才能挽救伊拉克。不管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但有一點卻是無疑的,那就是美國式民主在伊拉克已經走入死胡同。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運用到國家理論上,就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發展狀況必定要受到其內部社會政治環境的限製,盡管外部力量可以在政治變革進程中發揮一些作用,但這些作用不會是決定性的。民主化問題也是如此:無視客觀實際而強行植入美國式民主製度,對這些被植入國家的人民而言,結果隻能是一場悲劇。伊拉克的嚴重動蕩就說明,在伊拉克這樣一個有著部族政治、極權主義和民族主義傳統的國家,盲目移植美國式民主不會帶來繁榮穩定,隻會引發新的混亂和動蕩,乃至製造出一個真正的“失敗國家”。

其實,美國的目標不隻是一個伊拉克。“9·11”事件後,美國政府在發動“反恐戰爭”,攻打阿富汗、入侵伊拉克、將穆斯林極端組織和伊斯蘭專製政權作為主要打擊目標的同時,提出了“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企圖以美國的價值觀來改造、取代伊斯蘭價值觀。但這引起包括美國的傳統盟友在內的許多阿拉伯國家的不滿和警覺。2003年初的一項民調顯示,46%的埃及人對美國的政策很反感,58%的約旦、黎巴嫩、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人表示反對美國的中東政策。2006年6月的一項調查表明,在受調查的14個國家,10個國家的大多數民眾認為伊拉克戰爭“正在把世界變成一個更加危險的場所”。因此,連美國報刊都認為,在中東地區,對美國政策的空前不滿和反對催生了空前廣泛與強烈的反美主義出現。

但從實際看,在中東地區出現反美主義,也並不“冤枉”美國。美國在伊拉克實行“槍杆子裏麵出民主”,用意就在“殺雞給猴看”,讓中東地區敢於對美國說“不”的政權都小心一點:美國隨時可以用不民主的借口去武力改換政權,至於是否民主,評判權則在美國手中。而這一切的原因,則是石油。中東地區是世界石油儲量最大的地區,因而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庫,美國在這裏推行“民主計劃”的目的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9·11”事件是一場悲劇,“刺刀下的民主”又何嚐不是悲劇!(劉瀅)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