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黎以衝突 一場更慘烈的戰爭之序幕?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個
黎以衝突 一場更慘烈的戰爭之序幕? 以色列與真主黨武裝之間的戰鬥迄今為止已經打了整整三十天。前線傳來的消息越來越令人擔憂;國際舞台的外交“芭蕾”越來越令人失望;衝突似乎毫無緩和跡象。令人困惑之處不是隨著局勢的發展逐漸明朗,相反卻越來越令人懷疑:這是不是中東地區一場新的更慘烈的戰爭之序幕?從戰爭爆發以來,至少有以下五個疑問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 其一,戰爭到底是如何打起來的? 要了解戰爭各方的戰略目標,就要了解戰爭是如何打起來的。然而這一點目前並不是那麽的清晰、那麽的一目了然。惟一肯定的是,7月12日發生了一件事:兩名以色列士兵落入了真主黨武裝手中。問題在於,這一事件是如何發生的,究竟是發生在黎巴嫩領土上,還是在以色列領土上。以色列的說法是,真主黨“越境綁架了兩名以士兵”,因此是一個“蓄意挑起”的“戰爭行為”,並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黎的攻擊。而真主黨以及黎巴嫩當地警察的說法則是:兩名以士兵進入了黎領土,因而是被“抓獲”而非“綁架”。從當天法新社、BBC等發出的消息看,開始媒體用的都是“抓獲”一詞,而對事件發生的地點都稱是在黎巴嫩靠近“靠近以色列邊境”一側的阿埃特爾恰勃地區。此外有說法稱,發生衝突的地區屬於黎敘之間的爭議地段。雙方都稱對其擁有主權。這是法國殖民時期留下的舊問題。聯合國將該地區劃給了敘利亞。隨著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占領,這一地區從理論上控製在以色列手裏。但黎巴嫩和真主黨從來沒有承認過。真主黨一直在這裏追捕越境的以色列士兵,以交換關押在以色列的真主黨人員。2000年10月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特拉維夫的說法則是“真主黨用梯子越過邊境的電鐵絲網進入以色列境內200米處綁架了兩名以士兵”,這也是此後西方主流媒體在報道中所普遍使用的說法。但在阿拉伯媒體上,則仍然堅持使用“抓獲入境”的字眼。究竟誰是誰非? 其二,真主黨究竟是不是一個恐怖組織? 美以早就認定真主黨是一個恐怖組織。但問題是真主黨在黎巴嫩卻是一個參加了政府(擁有兩名內閣成員)並通過選舉擁有14個議會議席的普通政黨。就像哈馬斯通過民選組成了巴勒斯坦政府一樣。甚至連歐盟也沒有把真主黨列入“恐怖組織”的名單。要知道,真主黨在1982年以色列國防部長沙龍入侵黎巴嫩時並不存在。當時以色列的目標是摧毀生存在黎巴嫩領土上的阿拉法特領導的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是以軍對黎的軍事占領,使得黎什葉派——在同樣是什葉派的伊朗的支持下——成立了抗以的真主黨。黎國內實現和解時真主黨本應解除其武裝,但其認為以色列仍然在侵略黎巴嫩,因此堅持武裝鬥爭。1992年真主黨參加黎巴嫩大選,贏得了14個議會議席,並進入了黎政府。如果算上真主黨的什葉派聯盟阿邁勒運動,兩大組織在去年的選舉中獲得了23個議席,是目前黎最大的反對黨。顯然,在阿拉伯世界看來,真主黨並非恐怖組織。確實,真主黨將“消滅以色列”作為其戰略目標。但這並不能說明問題。以色列不同樣將消滅真主黨為自己戰略目標嗎?另一種說法是,真主黨將攻擊以色列平民作為目標。確實,凡是以平民為目標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但目前的事實是,以色列打死的平民近千,而真主黨則幾十名。從比率上來說,真主黨打死的平民相對還少於以色列。這又如何解釋呢?   其三,以色列的戰略目標到底是什麽? 當我們對戰爭的起因有更清醒的認識時,對以色列的戰略目標的認識也就更深入。國際媒體普遍認為以色列最低目標是將真主黨趕離以黎邊境,由多國維和部隊取而代之,以確保以色列北部邊境的安全;而最高目標當然就是消滅真主黨。但從1983年和2000年以色列兩次不得不從黎撤軍來看,要消滅真主黨是不可能的,除非將什葉派老百姓全部打死。此間有專家指出,事實上以色列可能正是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當然不是說從肉體上打死,而是要將黎炸得經濟徹底崩潰,使這個地區成為一個無法居住和生活的地區。黎巴嫩共有六百萬人,其中幾乎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海外。就是連年戰爭,使得當地人不得不逃離祖國。以色列全麵摧毀黎基礎設施的戰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除了部分法國專家們如此解讀外,還真說不出其他的理由。這一戰略顯然極具危險性,它很有可能使中東和平變得更加遙遠。 其四,戰爭的前景將會如何發展? 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優勢是無可爭議的。再加上美國從戰爭一開始便全力向以色列提供了上億美元的軍火,使實力的天平進一步朝以色列傾斜。然而在阿拉伯世界與以色列的爭端中,武器並非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是人心。以色列無法在一個敵對的包圍圈裏麵,永遠靠武力來維持生存與安全。從這一點上來說,以色列幾乎已經失去了這場戰爭。更危險的是,本來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內部一直存在矛盾衝突。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常常兵戎相見,但目前由於共同的敵人,什葉派與遜尼派合作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按以色列說法,真主黨是為了支持哈馬斯才“越境綁架”以士兵的。而哈馬斯卻是遜尼派的。這對以色列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兆頭。 其五,法國能否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 停火與和平還有多大的希望?伊拉克危機和戰爭使人們對法國外交產生一種期盼,希望在對美英一邊倒的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外交的可能性。然而這次在開始階段法國外交是令人失望的。法國不僅認同以色列的“綁架說”,而且在初期也認同美國的看法,即必須解決真主黨問題才會有和平。隨著大量黎巴嫩平民的死亡,特別是黎巴嫩一口回絕法美草案,使得法國總統希拉克終於放棄了與美國保持一致的立場,轉而支持黎巴嫩的訴求,批評美國一味阻止停火。希拉克昨天公開表示,無法想象在打到今天這種地步,還要阻止停火,並稱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希拉克甚至已經“威脅”布什,如果不按黎巴嫩和阿拉伯聯盟的要求修改法美草案的話,法國將不排除單獨提出新議案的可能性。然而在美國否決票麵前,法國又能起多大的作用呢?除了進一步孤立美、以之外,法國的作用有限。 在今後幾天裏,戰爭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真主黨對以軍的抵抗將會出現高潮。除非出現奇跡,以軍成功地大量消滅真主黨的有生力量,否則以軍將重蹈2000年的覆轍:在遭受嚴重傷亡後被迫撤出。如果出現這一幕的話,對於以色列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因此以色列絕不會就此罷手。在這種背景下,此間的專家們開始討論,戰爭將在何時擴大至敘利亞、伊朗,並將美國也拉下水……(鄭若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