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或陷入新中東的泥淖:成黎以衝突中的輸家 zt

(2006-08-22 16:25:53) 下一個
2006年08月07日 國際先驅導報   【作者】複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沈逸   【提要】布什政府企盼的“新中東”非但難成,還很可能使美國陷入“新中東泥淖”——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共同敵人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黎以衝突血腥代價的背後,人們發現了一個更加令人吃驚的事實是:這場衝突最終可能成為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無論是對於直接衝突的以色列和真主黨,亦或是他們背後的支持者來說,都是如此。   當前,擁有強大武裝的中東軍事強國以色列陷入了一種用拳頭打蚊子的尷尬境地:強大猛烈而持久的空襲和地麵攻擊可以摧毀真主黨的火箭發射架、陣地和基礎設施,然而真主黨組織有生力量的損失則很難統計。作為一個得到超級大國美國偏袒的主權國家,以色列無法回避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   就目前情況來看,以色列為自己停止打擊設定了三條原則:一、真主黨無條件釋放兩名被綁架的以軍士兵;二、解除真主黨武裝,解散該組織;三、根除武裝組織從南黎向以境內發射火箭彈的威脅。坦率地說,這三條原則的提出足以體現奧爾默特政府對外的強硬立場,但其中的前兩條並不具有足夠的可操作性。   如前所述,真主黨不是一個國家行為體,因此無法被常規軍事打擊有效威懾。同時,真主黨是一個無法被解散的組織。真主黨是一個擁有嚴密上層機構的組織,它的基層力量主要來自對以色列和美國中東政策不滿的民眾,其賴以存在的軍事和金融基礎是來自外國的支持,除非通過有效的斬首行動完整地切除掉所有的上層領導,否則真主黨就會像被切碎的海星一樣,死而複生。   目前,隻有第三條還具有一定的實現可能,但問題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這就需要考慮衝突背後涉及的美國以及伊朗的力量,然而從目前情況,他們中同樣沒有一方能夠成為此次衝突的贏家。   以美國的表現來看,在人質劫持事件發生之後賴斯對於國際社會停火建議的態度來看,很有些隔岸觀火,樂見其成的意思。在前線打得不可開交之際不討論停火,而是大談“建立持久和平的解決方案”,葫蘆中賣的藥應該還是2004年6月,8國峰會期間,提出的“泛中東和北非計劃”,亦即通過對22個阿拉伯國家推行涵蓋政治、經濟、社會各層麵的“民主自由改革”,最終達到消除“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內土壤”的目的,該計劃相比其最初的原形,即所謂“大中東計劃”最大的修改在於強調了此類改革應該是“由內而外”發生,而不是“由外而內”強加的。不過,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美國的行為中毫無疑問是想讓以色列達到敲山震虎、威懾伊朗的效果,但其思路從本質上並沒有脫離以外部壓力,甚至是武力推動中東民主變革的老套路。   然而,迅速增加的平民傷亡,使得以色列的行動很快成為一場引發國際譴責的人道主義災難,這時美國再行介入,從時機上說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機會,所以賴斯一周之內兩次中東之行毫無成果,其實是令她相當尷尬的。   真正的問題在於,大量的平民傷亡必然導致真主黨、哈馬斯乃至“基地”組織等極端勢力的報複,這時任何調停方案都將麵對阿拉伯基層民眾的怒氣和怨恨,再要推動建立“親美的新中東”政權,恐怕並非易事。甚至可以說,布什政府企盼的“新中東”非但難成,還很可能使美國陷入“新中東的泥淖”——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共同敵人。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