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以王牌戰法失靈 不對稱戰爭為何難打贏 zt

(2006-08-22 16:25:52) 下一個
2006年08月02日 09:48 環球時報   30日,以軍地麵部隊再次開進黎巴嫩南部,並與真主黨武裝激烈交火。黎巴嫩30日發布報告稱,衝突已造成750名黎巴嫩人死亡,3000多人受傷,幾十萬人被迫離開家園。麵對要回被俘的兩名士兵,削弱真主黨武裝力量的戰術目的,以軍如此戰略動員,打了近20天也未完成“任務”。從建國至今,打了50多年勝仗的以軍這次究竟怎麽了;麵對非正規軍的真主黨武裝,裝備占優、號稱單兵戰鬥力世界第一的以軍為何遲遲不能“獲勝”;這種不對稱作戰的難題不僅出現於美軍在伊拉克戰場上,也同樣顯現於此次黎以衝突中。   傳統作戰經驗不再奏效   對於一個在整個中東地區都占有絕對軍事優勢的國家,憑借著美歐當代最先進的裝備和數十倍的兵力優勢,對付一個以少量“二戰”時期“喀秋莎”火箭炮和各國雜牌武器裝備起來的對手,打得如此窩囊,不能不讓人大跌眼鏡。以軍以往有兩大成功經驗:針對正規軍的空地一體作戰,針對恐怖分子的定點清除。此次軍事行動,這兩種王牌戰法統統失靈,幾乎打成一場亂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因怒興師。在軍事行動一開始,以軍總參謀長丹·哈盧茨則幹脆威脅:如果不歸還兩名士兵,以軍將“把黎巴嫩的時鍾撥回20年”。之後以色列說到做到,三軍出動。兩千年前中國的兵法大師孫子就說:“主不可因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反對不謀而動。以色列政府和軍方高層,此次應對這一最多隻能算“恐怖事件”的做法,從政略和戰略上顯然有悖於要領。   二是以暴易暴,濫殺無辜。以色列急切的報複之心,直接體現在其首波軍事行動中:亂打一氣。開戰至今,死在以軍槍炮之下的真主黨武裝幾十人,而死在以色列航空炸彈下的黎巴嫩平民傷亡近4000人,80萬人離開家園。30日,以軍再次對黎南部發動空襲,造成60平民死亡,其中20多人是兒童。很明顯,以色列是把與真主黨的政治矛盾,和以阿民族矛盾混淆在了一起,故采取了孩童鬥氣式的戰法:你打我的城市、平民,我也打你的城市、平民。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以軍還“蓄意攻擊”了聯合國軍事觀察站。。   三是空地行動,各自為戰。以往曆次中東戰爭和衝突中,以軍向來以空地行動默契著稱,因此戰果赫赫。但此次以軍先進行無目的的報複性空襲,效果不彰之後,遂又決定動用地麵部隊進入黎巴嫩,本想夾擊,結果戰機已失,隻能“驅趕”。由於戰火導致黎巴嫩國內亂成一團,以軍坦克和步兵則在亂中招致慘重傷亡。曾經和美軍一樣有著“單向透明”戰場偵察能力的以軍,無法施展而成為瞪眼瞎,使強大的空中優勢無從發揮,倒是占有地利、人和的真主黨可以從容不迫地以暗打明。   新軍事難題不能單靠軍事手段解決   以黎衝突至今的軍事結果表明,以色列不僅倉促開戰、應敵失策,其對發生在身邊的伊拉克戰爭也缺少關注:為什麽美國在20多天的時間裏摧枯拉朽,以10萬人馬將40多萬伊拉克正規軍一掃而空;之後,在三年多的時間裏,以15萬精銳,對付據稱隻是以土製炸彈為主要武器的抵抗分子,卻力不從心、處處挨打?   2004年,一名叫威廉·林德的美國學者就已經意識到,美國正在進行和即將麵臨的大規模戰爭是“第四代戰爭”(即被世界軍界泛稱的“不對稱戰爭”)。在這種戰爭中,國家失去了對戰爭的壟斷。美國整個軍事體係,從理論到裝備到戰略戰術,統統都是為速戰速決準備的。無論海灣戰爭時的“五環打擊”,科索沃戰爭的精確轟炸,阿富汗戰爭的定點清除,還是伊拉克戰爭初期的“斬首行動”和“震懾與畏懼”,核心都是快速製敵。但這種軍事體係適用的前提是:與明確的政治實體,進行正規的軍事決戰。正是因為以前的對手符合這一前提,美國才像鐵錘砸核桃一樣順手。但是這樣的軍事體係,無法有效進行已經超越純軍事層麵的“不對稱戰爭”,就像鐵錘無法砸碎一團亂麻。但直到2006年,以色列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防務學教授邁克爾·克拉克直截了當地斷定,以色列打不贏這場以“一支遊擊隊在對抗一個國家”的“不對稱戰爭”。以軍至今的表現證明,美軍自“9·11事件”以來五年中沒有破解的難題,它也一樣束手無策。   以軍和美軍的困境說明,以信息化空中打擊為主體的高技術戰爭理論,正遭遇變異性傳統戰爭樣式的挑戰。而這種挑戰背後深刻的含義是,不管軍事手段先進到何種程度,其作用都是有限度的,都不可能完全替代政治、外交和其他手段。對付一個國家、一個組織或政治集團,猶如維護或拆卸一部機器。該用錘子的用錘子,該用起子的用起子。動輒以軍事手段先發製人,就好比不分青紅皂白一律一砸了之。本來想簡單,可事情偏偏就此複雜了。   美軍新戰地手冊已經開始強調“道義力量”,警告駐伊美軍“動用的武力越多,效果就越差……”。看來美軍已經回過味來了,但以色列似乎依然還在繼續“發飆”,27日宣布,將從空中對黎南部地區實施“巨大的火力打擊”,所有滯留在該地的人都被視為恐怖分子。其口吻幾乎和“9·11”之後的美國一模一樣,被媒體抨擊為現代版的“三光政策”。   以美軍事神話的破滅可能改變“反恐”態勢   由於此次衝突的特殊性質是一場“影子戰爭”或稱“代理人戰爭”,在雙方背後的真正支持者還有美國和伊朗、敘利亞。這一政治現實的限製,使以色列加大賭注試圖全麵進攻甚至占領別國的機會都很有限,盡管它在征召預備役摩拳擦掌準備“持久戰”。由於雙方實力對比過於懸殊,最後以色列仍可以稱為整場戰爭表麵上的軍事“勝利”者,但是它在世界軍事領域的“超人”形象將就此黯淡。   在近20年一係列高技術局部戰爭中,以美都創造了自己常勝不敗的軍事神話。而正是這些神話,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威懾著對手,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但現在美以軍事神話雙雙破滅,隨之而來可能是一係列無法遏止的連鎖反應。   首先,全球反美力量將更為擴大。之前人們已經看到伊朗總統內賈德,麵對美軍大舉進攻的軍事威脅,毫不示弱;朝鮮“以超強硬對強硬”,讓美國屢陷尷尬;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滿世界進行反美大串聯。以黎衝突爆發後,呼應反美主張的國家急劇增加,連緬甸也開始了和朝鮮、伊朗密切互動。可以說,2003年以前,世人看到的是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美國,但2006年人們看到信心十足的是美國的對手們。   其次,美國“反恐”戰爭將被迫收縮戰線。由於四麵樹敵,美國自欺欺人的“反恐”事業已難以為繼。就在以色列27日宣布將加大打擊力度的同一天,“基地”警告說:他們將展開新一輪攻勢。美國在伊拉克的困境昭示,它的軍事張力已達到極限,新一輪軍事擴張的步伐不會急劇加快。   另外,由於倉促開戰,拉賓、沙龍苦心開創的和平進程胎死腹中,一切又要讓炸彈去辯論了。而由於以軍對真主黨一戰的“窩囊”表現,受到鼓舞的那些與以為敵的各種武裝派別今後將更不好對付;同時,對手們在未來的政治軍事對峙中,將不再輕易地讓步。此次軍事上不對稱戰爭帶來的政治和戰略上的難題,對以色列政府將是真正的考驗。戴旭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