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將軍:美國對中國核策略的分析完全是惡意的 zt

(2006-08-22 16:25:52) 下一個
中國將軍:美國對中國核策略的分析完全是惡意的 (圖) -------------------------------------------------------------------------------- 環球時報2006年7月16日 中國的“東風”係列導彈受到西方媒體的關注。 在朝鮮、印度試射導彈引來各方關注的時刻,有美國軍方背景的《國防新聞》周報卻把眼睛緊緊盯著近期沒做任何導彈試射的中國,該周報稱,中國將在今年年底部署第一枚“東風-31a”型洲際導彈,這種導彈可以攜帶核彈頭,射程覆蓋整個歐洲和美國。該周報妄加猜測稱,導彈性能提升後,中國有可能改變它一貫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甚至稱這種導彈可能成為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國近期關於中國核武器說法形形色色,《外交》雜誌曾說中國核武器不堪一擊,而現在《國防新聞》唱出了完全另一種調子。 中國軍事科學院的彭光謙將軍12日對《環球時報》說,美方的分析帶有惡意,他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中國的莊嚴承諾,是長期不變的。 先進導彈改變中國核政策? 7月10日上市的最新一期美國《國防新聞》周報在封麵報道中說,中國今年底到明年初將部署第一批60枚“東風-31a”型洲際導彈。報道稱,中國以前的“東風-31”型(西方稱為“css-9”) 導彈射程隻有8000公裏,即使部署在中國東北,也隻能打到美國阿拉斯加和夏威夷,而“東風-31a”型洲際導彈射程超過1.1萬公裏,可達華盛頓、巴黎和馬德裏。報道還說,“東風-31a”長13米,由三節固體燃料火箭推動,發射重量4.2萬公斤,可以攜帶核彈頭,威力可達100萬噸tnt當量,而當年美國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威力是約2萬噸tnt當量,也就是說中國即將部署的每一枚導彈的威力可能是廣島原子彈的50倍。 報道說,最令軍事專家關注的是這種導彈采取機動部署的方式,令對手難以捕捉。中國現有的20枚“東風五型”(西方稱為“css-4”)導彈射程雖然超過8000公裏,卻是固定發射,容易被對手以先發製人的方式攻擊摧毀。報道還說,除了“東風-31a”之外,從2007年到2010年,中國將陸續部署“巨浪二型”導彈。這種導彈是“東風-31”型的潛艇版,中國一共要建造5至7艘“094”核潛艦,每艘最多可攜帶16枚“巨浪二型”導彈,形成更機動、更隱秘、更接近敵人的戰略打擊力量。 在起勁渲染中國“先進導彈”的威力之後,《國防新聞》周報開始利用專家的話質疑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前美駐華使館陸軍武官、現任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主席沃澤爾說,這些新武器讓美國難以鎖定,對美國構成致命威脅,也使中國擁有更多的戰略選擇,美國軍事專家和學者將開始辯論解放軍有沒有可能發動“第一輪核打擊”。軍事問題專家平可夫對該周報說,中國的核戰略可能從“清晰”走向“模糊”,以往是“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逐漸不會再說得那麽斬釘截鐵。兩名台灣人的分析則更離譜。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說,不斷增強的核力量將成為北京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骨幹,而一旦美國麵臨太平洋危機時,“東風-31a”型導彈將成為華盛頓決策時的重要壓力。一名台灣前“國安會”研究員甚至用挑撥的語言說,有了這些新武器,北京就如同愛炫耀的青少年一般,將具有對美國采取軍事冒險行動的潛力。 報紙的軍方色彩明顯 《國防新聞》周報是美國一家頗有影響的國際軍事媒體,它隸屬於美國軍方“陸軍時報出版公司”,《陸軍時報》、《海軍時報》、《空軍時報》和《海軍陸戰隊時報》等軍兵種報紙都是該公司的下屬媒體。 有軍事專家告訴記者,《國防新聞》周報在國際軍事界的影響不小,特別是在美國決策圈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五角大樓每年向國會提交的《中國軍力報告》將其作為有關中國軍事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但該報紙的大部分文章代表了美國軍方觀點,有十分明顯的傾向性。最近兩年,這份報紙明顯加大了對中國軍事的關注和報道力度,基本上每期都有與中國相關的文章,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會做一些關於中國的“重點報道”或“頭版報道”,而且一般都要對中國發展軍力進行大肆渲染,是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論”的一個重要陣地。因此有不少學者質疑該報紙有關中國軍事報道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美國克萊蒙研究所中國軍事問題專家林長盛就質疑說,如果這種導彈已經部署了,被美國或者歐洲的軍用衛星發現了,那還可以驗證,但現在中國並沒有部署,將來怎麽部署則屬於極端機密的事情,外界很難確認相關情況,因此他認為消息的真實性還有待證實。對於該報紙通過專家之口懷疑中國核政策可能會變的說法,林長盛更是不讚同,他說,美國的導彈比中國還多,但核武器不是一般的武器,如果是對付一個沒有核武器的國家,沒有必要,如果是跟核武器國家打仗,其結果是雙方互相毀滅,這不是正常人打仗的最終目的。 還有分析人士說,《國防新聞》周報的這篇文章是它的記者從台北發過去的,這就清楚地表明了它的立場和傾向性,而從接受采訪的幾位專家的背景來看,更能說明這篇文章很可能是為了一個已經定下的結論而有選擇性地進行了采訪。沃澤爾曾任美國著名的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的副會長,當上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主席後,經常發表有關中美經貿關係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論調,前幾個月阻止美國國務院采購“聯想”電腦的事件,他“功勞不小”。沃澤爾曾說,中國政府仍占聯想公司27%股權,如果中國情報部門想要透過聯想電腦獲得美國什麽情報,他們做得到。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盡管不是美國人,但保守派的色彩並不弱,他在美國居住長達30年,曾在另一個保守派智庫“企業研究所”任亞洲部副主任。分析人士指出,拿出中國的任何軍事動作,專找這一類的保守派人士去分析,很可能都會分析出“中國威脅論”,但這樣的論調沒有太多意義。 美國挑起新一輪“核博弈” 其實,類似《國防新聞》周報這篇文章論調的東西過去也多次出現,今年5月下旬出台的2006年度《中國軍力報告》就重點關注了中國的戰略核導彈力量,然而觀察人士注意到,美國在捕風捉影地大聲嚷嚷中國核力量的同時,自己實質性的核動作以及威脅動用核武器的言論卻不斷,不到一個月前,美國還為研製新的核彈頭進行招標。近幾年,曾在冷戰結束後一度冷寂的核武器和核競賽問題又熱了起來,國際軍事分析家普遍認為,這與美國不斷研發小型化、實戰化的新型核武器有很大關係,美國一手挑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新一輪“核博弈”。 美國目前發展的新式核武器主要集中在低當量、非傳統型、小型化方麵,大力發展幾千噸,甚至是幾百噸,當量接近常規武器的超小型核武器。這些小型核武器能夠裝於各類巡航導彈,甚至能裝入迫擊炮彈進行發射,以提高使用核武器的靈活性和便利性。軍事觀察家認為,目前已經裝備核武器的幾個核大國,大都隻有大型化、戰略性的核武器,隻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如果與美國發生衝突,美國使用這些國家所沒有的新型、小型核武器,懾於美國更為強大的戰略核報複力量,基本上無法選擇核報複,這就使美國實際控製了核門檻。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保守派對中國核力量的無端猜測和攻擊就可以理解。彭光謙將軍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不約而同地對本報記者表示,這種說法明顯是謠言,其目的是混淆視聽,掩蓋其自身的核發展意圖,為其濫用核武器製造輿論。 彭光謙表示,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戰略是一貫的,具有繼承性和穩定性,發展核力量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為防止外部勢力對中國實施核攻擊,而不是為了自己使用。在所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隻有中國始終堅持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指責中國改變核策略的美國才真正在改變其核策略。冷戰結束後,美國的核策略從保持核平衡到占有核優勢,再到保持絕對核優勢,還提出先發製人的核策略,並研製新一代核武器,使核武器從威脅性使用過渡到實戰性使用的可能性加大,使全世界麵臨更大的核威脅。 阮宗澤表示,在核策略問題上真正想先發製人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自己,因為隻有美國具有這個能力。美國《外交》雜誌曾刊載美國專家的文章認為,在當今所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沒有一個能對美國構成重大威脅,而美國的核力量仍然在不斷升級,這說明美國想從核優勢走向核霸權。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