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生死之間:中國駐伊武警在日記中記述驚險護衛任務 zt

(2006-08-22 16:25:48) 下一個
  6月28日,央視《法治在線》播出“駐伊拉克警衛組(上)”節目,以下為節目實錄:   演播室:   您現在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一名中國武警的日記, 2005年3月,武警北京總隊第五支隊的趙勇軍和他的7名戰友作為第二批駐伊拉克警衛小組,來到底格裏斯河畔的伊拉克巴格達,履行一項特殊的使命。在炮火和硝煙中曆經艱險的同時,他們也用日記和DV機記錄下了此行難忘的360多個日日夜夜。   出征   (2005年3月)(北京 武警某特警中隊訓練基地)   (一隊武警特寫剪輯)   易尚文 23歲 一級士官 人稱“槍王” 擅長戰術和精度射擊   賁葉紅 22歲 一級士官 攀登高手 綽號“鑽天猴” (走時鍾 10秒)   譚 東 23歲 一級士官 擒敵能手 擅長散打   石 勇 21歲 一級士官 機智勇敢 擅長擒拿格鬥   何 鑫 21歲 一級士官 能百步穿楊 是一名出色的狙擊手,   黃柏仁 20歲 一級士官 有名的“機靈鬼” 擅長情報偵察,裝備維修(拆槍)   (集合,走近一間會議室)   2005年3月,從北京武警總隊第五支隊層層選拔出六名士官和兩名軍官集結在一起,他們即將執行一項特殊任務。(關門)   (飛機起飛 到巴格達)   (2005年3月 伊拉克)   伊拉克,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曾經建造過世界奇跡——巴比倫“空中花園”,還誕生了《一千零一夜》的美麗故事。然而今天它卻淪為了一個充斥著槍炮、硝煙、恐怖和死亡威脅的戰亂之地。   戰後,雖然政府更迭,但中伊的傳統友好關係並沒變。我國的外交官們一直堅守在那裏,為保持和發展兩國關係而奔忙,考慮到他們所處的特殊環境,我國政府於2004年2月第一次派出武警官兵隨行護衛。2005年3月,首批駐伊警衛小組將完成任務回國,第二批隊員即將接替他們的工作。   趙勇軍 29歲 中尉 第二批駐伊拉克警衛小組副組長 個人素質全麵 組織指揮能力較強   (從手繪地圖到會議室投影儀的圖 同期:我們將執行一次特殊的任務)   婁益慶 41歲 中校 第二批駐伊拉克警衛小組組長 心理素質過硬 處置突發事件經驗豐富   難忘的日日夜夜 (趙勇軍的日記)   第一天:3月14日是個好日子。我們第二批警衛小組走出國門,遠離部隊和親人,在伊拉克執行駐伊使館安全警衛任務。這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我倍感光榮和自豪,同時身感責任重大,我代表的不是我自己,而是代表著中國武警。   見麵禮 (飛機聲+阿帕奇直升機)   封鎖的街道、持槍的士兵、爆炸後的殘骸,隨處可見的檢查,不安籠罩在巴格達的上空,也讓隊員們體驗著與在國內執行任務時完全不同的心情。   趙勇軍:當我到了巴格達機場下了飛機,那一刹那,那種感覺呢,就像說頭發立起來了,心馬上就提上去了   在我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臨時所在地——曼蘇爾飯店,警衛小組得到了外交官們用美食和擁抱匯成的最熱情的迎接,同時,他們也收到了巴格達送來的一份特殊的“見麵禮”。   下午4點10分,伊拉克的午休時間。突然,飯店裏發出了一聲巨響。   譚東:當時我在上哨,一個衝擊波,爆炸聲過後,窗戶就使勁地就在搖晃,我就感覺到這個樓像地震似的在顫抖   沉浸在睡夢中的隊員來不及去想這一切為什麽會發生,就以最快的速度衝出了房間。   婁益慶1006一骨碌爬起來,穿好衣服,就馬上就出去,大概也就是幾十秒的時間。   易尚文:第一反應就到樓道裏,看我們的警衛對象,有沒有受傷   不到兩分鍾,所有的外交官都被安全的集中在樓道裏。曼蘇爾飯店遭到了迫擊炮襲擊,打中10層的一個房間,擊落了陽台的鋼筋水泥柱和兩米多寬、兩米多高的金屬護欄,使館車輛的玻璃也被彈片擊碎。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但是作為警衛小組的組長,婁益慶不由得擔心起來。   婁益慶 第二批駐伊拉克警衛小組組長:底下的樓層也很亂,我們還要擔心有其他別的情況發生。比如說有衝撞我們使館的,或者以他為借口、襲擊哨兵的,襲擊我們警衛人員的。   雖然這隻是一次誤打誤中,可這第一次與炮彈的親密接觸,讓隊員們感受到現實遠比預先設想的要殘酷很多、也複雜很多。正像戰後中國首任駐伊大使——楊洪林所描述的:在伊拉克,沒有一處住所絕對安全。(楊洪林大使手記《親曆與見證》)(槍聲)   冷槍 (槍聲)   現場:(警報聲 救護車聲 槍聲)   剛才玻璃差點炸破了 就是汽車炸彈 又打到咱們樓上了 把玻璃是炸破了   爆炸了 我剛才正坐在電腦前麵 還得注意,注意隱蔽   現在你看還打槍呢 這個地方,伊朗使館   玻璃嘩啦嘩啦 大廳玻璃碎了?嗯, 大廳那兒全是土   爆炸、炮火、襲擊,這些對從小在和平世界裏長大的武警官兵們來說陌生的事物現在正逐漸被他們熟悉。作為大使的護衛,他們必須確保大使的衣食住行萬無一失。大使走到哪裏,他們就要跟到哪裏。外出時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穿著防彈衣。可很多時候,危險卻防不勝防。   在使館所在地曼蘇爾飯店的院子,沿著這條大概也就能走150步的小路散步,就會時常遭遇意外。   婁益慶:   自於大使的身後大概一二米的距離。   隨行護衛的隊員迅速從三麵緊緊圍住大使。   婁益慶:最樸素的想法就是擋住,如果再有子彈把它擋住,就是這樣,我們不到一米跟著大使   眼看四周沒有什麽動靜,隻有槍聲遠遠的傳來,隊員迅速判斷:剛才落地的聲響很可能隻是來自一顆流彈。   何鑫:一個子彈頭,就是有這麽長的一個子彈頭,撿起來以後,拿在手裏麵,子彈頭還是燙手的。   婁益慶:這樣一條路上,如果你去低著頭去散步,散這一圈你能撿到幾顆子彈頭。50:57   難怪楊大使在他的手記中感慨,連散步這樣的消遣都得讓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楊洪林大使手記《親曆與見證》)   難忘的日日夜夜 (趙勇軍的日記) 第47天 星期五 4月29日   在伊拉克的生活還有些不適應,最近有五人先後生病。尤其是婁副支隊長感冒發燒39C,硬挺著,真是難為他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體重就掉了3、4斤。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千萬不能倒下。   苦中作樂   黃柏仁坐在椅子上直播爆炸)前麵發生爆炸了,一直在爆炸,它的炸藥大約有幾十斤,有3架直升機飛過來了。橋上都已經塞車了,堵的跟螞蟻似的,前麵可能還在救援中,平時他們有的開的槍是防止道路堵塞,今天我想今天他們是槍戰,具體是什麽原因晚上看新聞再說,那個地方的危害沒有這裏大。現在這個巴格達的形勢這麽亂給我們執行任務也帶來了障礙,而且我們最近出去的比較頻繁。   趙勇軍:現在的時間是2005年8月17日早晨8點40分,在底格麗斯河岸邊發生了汽車爆炸。現在看到就是爆炸的外景,我現在位於的是曼蘇爾飯店。又發生爆炸了,小黃你趕到了,你是第一時間趕到啊,又發生爆炸了。   從使館臨時所在地——曼蘇爾飯店的房間裏,隊員們經常可以看到對麵的城市中心街道發生爆炸和暴力事件。在熟悉了令人疲勞的風聲鶴唳後,麵對艱苦的條件,他們也學會了苦中作樂。   婁益慶:環境是我們選擇不了的,阿拉伯人他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我們的外交官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去生活,我們作為軍人來講,這點更算不了什麽,因此大家就笑著麵對了。   警衛小組除了陪同外交官們外出執行公務,在使館駐地每人每天還要至少6小時輪流站哨值班。一天下來,留給隊員們的是汗水和疲乏,但由於水源受到汙染,舒舒服服洗個澡成了最奢侈的要求。   何鑫1613反正是特別渾濁那個水,我們洗澡速度都特別快,三五分鍾就洗完了,也不敢在裏麵多洗,多洗的話,那個水在身上,和那個水接觸,身上容易起小紅疙瘩,天天癢得慌。   在這些惡劣的條件下,思鄉的情緒很正常的彌散著,但他們能做的也就是一周打個電話和家人簡單的聊聊天。   再撥一個 我真的舍不得掛,因為撥的時間比打的時間長 通了(電話鈴聲)   難忘的日日夜夜 (趙勇軍的日記) 第76天 星期六 5月28日   今天是晶晶一歲生日,中午我給家裏打電話,聽到女兒的聲音很高興,遠方的父親衷心祝願女兒快快長大,有一個安寧的生活。生活在伊拉克隨時都麵臨著生與死的考驗,我現在也不知道下1分鍾會發生什麽事情,隻知道當一個稱職的警衛。   生死之間   五月的巴格達因為爆炸、襲擊不斷而被稱為“黑五月”。就在這個時候,楊洪林大使接到命令、要在6月1日乘飛機離開巴格達回國,這意味著,他們將要在最危險的時間穿越通往巴格達國際機場著名的“死亡之路”。   (趙勇軍布置任務 裝備)對今天的勤務,我們出勤人員乘副駕駛位置要注意指揮好司機控製好車速。這2天巴格達比較亂,比較緊張,所以說我們要高度戒備高度警惕確保任務萬無一失。大家分頭準備   當天,巴格達的氣溫高達近60度。警衛小組攜帶著30多斤的裝具衝進熱浪。   石勇:感覺就是出去最後跟進了桑拿房一樣,然後那個車,我們那個車一開把手的時候,他會燙手,特別的燙手。   車裏的酷熱和車外的緊張氣氛都讓隊員們感到些許不適。從曼蘇爾飯店到巴格達國際機場約25公裏,沿途有三個美軍的檢查站。一般情況下,路上大約需要1個小時。警衛小組駕駛兩輛車出發,在第一個檢查站順利通過,沒過半小時就到了第二個檢查站。但此時,候檢的車輛卻排起了長龍,足有40輛。這讓趙勇軍感到有些不妙。   趙勇軍:一輛車一輛車檢查,而且一個人一個人檢查,檢查每一輛車的時間呢,都得五分鍾或者說有的車上乘的人多,就得十分鍾。   他警覺的看了看被堵得水泄不通的車流,更加不安了。   趙勇軍:尤其我們看見那個車破破爛爛的,感覺就有點不對勁   這條路上共有三個車道,其中靠內側的兩條是普通車道,最外側的是VIP車道一般為美軍專用,除必要的出入口外其他地方都用隔離墩與普通道隔開。   趙勇軍:前麵的美軍車道,也就是離我們還有個100米,100米如果說這個口不進去,那麽可能就再進不去了。   趙勇軍的心裏充滿了矛盾,如果繼續等候,很可能要誤機甚至遭遇汽車炸彈;可美軍專用道以前並未走過,貿然駛入會不會遭到襲擊呢?   趙勇軍:如果說我們當時不做出這個選擇,你就錯過這個道了,是進也進不了,退也退不了,所以就在那個瞬間呢,我說我們改道咱們走美軍的專用車道,這是第一次,實際上也就是一次試一試   為了避免誤會,警衛小組把使館車牌拿到外麵向美軍哨兵示意,終於得以通行了。十五分鍾後,他們抵達機場。剛一下車,耳邊就傳來三聲巨響。   趙勇軍:緊接著機場裏麵就傳來了說在第二道檢查站發生了爆炸,遭到汽車炸彈襲擊,當時也就是四五輛車都已經全都炸飛了。   楊洪林大使安全的上了飛機。隊員們返回時卻被眼前的一幕震驚了:汽車的殘骸、傷亡的平民、地麵被炸出的大坑……。如果當時依次排隊候檢,遭遇爆炸幾乎是無可避免的。   然而,險情並未就此結束。剛駛離爆炸點,一輛大型油罐車從遠處疾馳而來,後麵冒著滾滾黑煙。油罐車越來越近了……   趙勇軍迅速與後車的婁益慶溝通,指揮使館的兩輛防彈車以每小時180公裏的速度疾馳而去。這一天,他們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趙勇軍: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有點後怕,如果說當時早一分鍾或者晚一分鍾,可能遇到危險是我們,尤其是兩個小時之內,又發生了兩次這樣的事情,的確感覺與死神擦肩而過。   幾次化險為夷,楊洪林大使與警衛小組產生了患難真情。   戰後的伊拉克硝煙未散,街頭槍戰和爆炸事件頻發,每當槍聲、爆炸聲響起,這些身著橄欖綠、胸配五星紅旗、頭頂中國警徽的官兵都可能麵對生死考驗。麵對戰火的考驗,他們與使館人員結成了一個特殊的戰鬥集體,軍民並肩戰鬥在巴格達這個特殊的陣地上。 ——摘自楊洪林大使手記《親曆與見證》   2005年10月,楊洪林大使任滿回國。新任的李華新大使與隊員們又會有哪些患難與共的經曆,踩著生命鋼絲的隊員們還要麵對哪些情感的衝突呢?   演播室:   身處戰地的警衛們要麵對太多的緊張與危險,後方的領導和家人很想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為此他們說了一個謊。因為一旦這名隊員在事發時獲知真相,很可能極大分散他的注意力。而在巴格達,少一分小心就意味著多一分危險。這是一個什麽樣的秘密呢? 明天請繼續收看《駐伊拉克警衛組 下集》。      CCTV.com消息(法治在線):戰後的巴格達,有這樣一群中國武警,他們枕著槍聲入眠,又時時在炮聲中驚醒,他們是我國為駐伊拉克使館工作人員派出的特別警衛小組。從和平城市到硝煙之地,他們和外交人員一起曆經艱險。時間久了,因為害怕家人擔心,危險的經曆常常壓在心頭,變為了日記裏的述說。   難忘的日日夜夜 (趙勇軍的日記) 第233天 星期二 11月1日   昨天晚上12點45分,三聲巨響,緊接著一陣劇烈的槍戰,打的讓人看花了眼,隻看見子彈在空中穿梭,好像在放煙花,像這種不眠之夜是家常便飯,有時被惡夢驚醒,這就是我們在伊拉克的生活。但是給家裏父母妻子打電話都說這裏挺好,不想讓家人擔心,現在越來越不想打電話了,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因為同樣的原因,隊員賁葉紅最近也很少打電話,不過部隊戰友和家人毫無例外的說大家都好。很久沒有聽到爺爺的聲音了,他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似乎部隊領導也刻意向他隱瞞著什麽。這一次,他要求媽媽一定要讓爺爺接電話。可電話那頭的回答卻讓他大吃一驚。   賁葉紅:她說爺爺去世了,已經很自然的說出來,她說你不要有什麽想法,爺爺去世的那一刻,還念著你,叫你好好工作。   記者:當時你聽了這個話,什麽感覺?   賁葉紅:難受,舍不得,因為人嘛,都比較有感情,就這麽去了,將來回來也看不見了   可小賁是個極其內斂的人、他默默的調試著自己。作為組長,婁益慶相信他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賁葉紅:不管是傷心也好,還是什麽也好,把它化作工作動力。反正當時我就想,既然已經成為這樣之後,還是按他們意願去把工作完成好。   幾天後,當婁益慶組長安排他隨衛李華新大使和武官參加伊拉克建軍85周年紀念活動時,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伊拉克流傳著一句話叫“逢會必炸”,越是大型活動、越是人多的地方就越危險。   警衛組小心翼翼的做著準備,帶齊了防彈衣、武器和通訊設備,以防不測。   外麵又炸了一次,你們出去要注意點,今天早上炸了好幾次呢   一路上,大家絲毫不敢放鬆注意力,氣氛似乎很凝重; 直到平安抵達活動現場,才緩緩的出了一口氣。按照預先安排的,趙勇軍、譚東則在車內等候,婁益慶隨大使進入。可是因為沒有獲得許可,小賁不能隨武官進入,他隻能留在門外。   賁葉紅當時我就找了一個合理的位置,站在旁邊,能夠衝進去的位置,守著。   紀念活動非常隆重,如此熱鬧的場麵在今天的伊拉克確實難得一見。可是,就在閱兵禮剛剛結束、貴賓們仍濟濟一堂談笑風生的時候,兩枚炮彈突然從天而降。   賁葉紅 :突然聽到空中有兩個炮彈滑過來的聲音,後來一看周圍人全部都臥倒,高官都掩護撤走,當時就也沒想,就直接把帳篷拉開。   婁益慶:那小賁簡直就是衝進去的,在第一時間找到武官,找到大使,找到我們   老婁和小賁貼身掩護兩位外交官,衝了出去,直奔接應車輛。趙勇軍和譚東火速駕車脫離險境。   返回啦   馬上到家啦,到使館   每次出去都是提心吊膽,回到使館就會好點   難忘的日日夜夜 (趙勇軍的日記) 第290天 星期日 1月1日   05年是難忘的一年,更是收獲的一年。雖然道路曲折,艱辛,恐怖,但是我們經曆不凡,長見識也成熟了很多,懂得生命的可貴,珍惜周圍的一切。尤其是和外交官們在特殊的地方建立了特殊的感情。在腥風血雨的伊拉克,共同經受著生與死的考驗,患難與共,終生難忘。   新年過後,伊拉克四伏的危機愈演愈烈,尤其是針對外交官和使館的暴力事件更多了。   2006年1月21日,警衛小組接到了有史以來最複雜的一個任務。李華新大使要到北部庫爾德人居住區參加庫區聯合政府組建儀式,不僅涉及活動場所多達 12個、行程千餘公裏,而且路程複雜、從綠區、也就是國際區,到巴格達國際機場再到庫區,途中多次換乘美、伊軍用飛機,跨越伊拉克中部及北部。轉換區域多、未知因素多、此行的危險係數大大增加。然而由於人數所限,大使隻能帶一名警衛。   婁益慶:一個人隨衛大使,不像我們在近距離的這個隨衛當中還有其他別的隊員可以去接應,可以去頂替,這個就是一天24小時,三天72個小時,就要時時刻刻的繃緊這個弦。   一路上,老婁就怕自己的眼睛不夠用。三天的行程還算平安。1月23日,大使按計劃從庫區返回,趙勇軍等人負責去綠區的停機坪將大使接回使館。就在他們整裝待發之際,意外發生了。本來,從使館到那裏也就五六百米,但是地處兩者之間的伊朗使館門前遇遭汽車炸彈襲擊,美、伊軍警隨即對現場周邊和綠區實施戒嚴。   戴鋼盔 趙勇軍布置任務   今天伊朗使館門口發生爆炸,我們出去之後大家要果敢,反應快,確保今天得任務萬無一失。   一路上,很多道路都被限製通行,趙勇軍指揮著使館的雇員司機不斷改變著行車路線。   趙勇軍指揮雇員司機曼海姆:那個地方剛發生爆炸,咱們改變路線   但還是從1號口進吧。你給咱們繞開伊朗門口,伊朗門口剛剛發生爆炸。回原來路線,咱們還得走原路線。   爆炸那個地方   這個地方也爆炸過了,爆炸之後就封了   綠區,也被稱為國際區,是美軍戰後在巴格達設立的安全區,伊拉克政府、美英聯軍總部和美、英等向伊拉克派軍隊國家的使館都在裏麵。平時這裏就戒備森嚴,遇到爆炸事件更加層層設防了。當天,美軍關閉了綠區的兩個出入口,致使使館車輛無法進入。而此時,李華新大使乘坐的飛機已經降落在停機坪了。   婁隊長:當然我們是很著急,因為在伊拉克這樣的環境之下,說外交官暴露在露天之下,這是最危險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我隨身的大使背著的防彈衣趕緊給大使穿上   在外心急如麻的趙勇軍幾次與美軍交涉,但終因當天情況特殊而沒有實際進展。   我們第一次走的是綠區的2號門,那邊發生爆炸進不去,走的這邊也進不去,你聯係下看有沒什麽途徑   而在綠區的停機坪上,老婁得不到任何車輛可以進來或接大使出去的消息,更加著急。使館的工作人員開始試圖聯係綠區內的車輛將大使送出來。   婁益慶:隻剩下美軍的車了,並且還隻剩下一輛美國的軍車,當然我們還是想,大使坐我們自己的車,這是最安全的   一個小時後,大使終於乘坐了停機坪上的最後一輛美軍車輛。   隊長他們已經到綠區口了,馬上出來。好的,抓緊時間。   在路口另一側,有2輛警察車,好像是……   停的位置怎樣?停在這裏可以   大使乘坐的車已經開到了綠區門口,但與外圍出口還有100多米的距離,婁益慶與趙勇軍無法確認對方具體在哪裏,他們互相尋找著。   婁益慶:我自己一個人就到這個綠區的兩邊去看,綠區口的兩邊,這邊口沒有,再跑到那邊口,當然美軍在後麵也是虎視眈眈的,到最後我隻能是扒著綠區的隔離牆才發現了我們的車是在右邊的這個口。   趙勇軍:我們一見了之後,就像見了親人這種感覺,我說在這兒呢,他說終於找到你們了,然後我們車馬上過去   大使的防彈衣防在車上,上車穿,不要在外多逗留。隊長他們已經到綠區口了,馬上出來。好的,抓緊時間   趙勇軍:這段路雖然說是500米的距離,但是那天可能達到了160邁,三四分鍾就到了使館。慢一秒鍾,或者你想你的下一分鍾都有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危險   帶著劫後餘生的喜悅,一周後,使館內度過了一年來最熱鬧的一天。這天,也是農曆除夕。   當晚,隊員們感慨最多的,就是時間過得真快,回國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難忘的日日夜夜 (趙勇軍的日記) 第355天 星期五 2006年3月3日   上午我在屋裏整理自己的物品,該裝箱的都裝箱,該移交的都交給使館。11點鍾包餃子,人多很熱鬧,幹活也不累,12時45分我帶黃柏仁準備下樓吃飯,剛進電梯沒來得及關門,就聽到外麵一聲巨響,當時判斷是飯店被炸了,迅速分頭觀察,原來是飯店後院遭炮彈襲擊,所幸無人員傷亡。希望第三批同誌能安全順利完成任務,我們也就踏實了。曾經戰鬥過的戰地真有些眷戀。   來時有炮彈相迎,走時有炮彈歡送,警衛小組已經習慣了巴格達的硝煙。350多個日日夜夜,他們不僅維護了館舍內的安全,還外出隨行護衛近260次,妥善處置了各類突發情況,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中國武警”。   趙勇軍:在那兒我們經常流行的一句話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一起渡過難關,圓滿的完成任務,安全的順利的活著能回去,這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譚東:每出去一次,回來了,安全回來了,這時心裏麵特別高興。   何鑫:在伊拉克經常看到像流星一樣,劃過一道一道的那種,其實那不是流星,那是流彈,期望是流星,然後自己默默地許下願望   賁葉紅:現在回來之後,如果有比較近的地方,有異常的響動,或者黑暗中有活動的物體,就立刻有一種感覺,馬上要判斷到底有沒有傷害01:54:50   婁益慶:我們一年當中聽到的很多的包括大使外交官,講你們在守衛著我們使館的大門,我們睡覺就踏實,這是所有的外交官他們共同的一個感受。   在戰爭與動亂、危險和苦難的環境裏,幾經血火考驗、幾回生死與共,武警官兵與外交人員結成了特殊的戰鬥集體。那麽,這個集體有沒有國際慣例可循?他們從選拔到培訓又要經過那些嚴格的環節呢?   這裏是武警北京總隊第五支隊的訓練場,也是第一批和第二批隊員的娘家。層層選拔中,他們要考文化、考意識、考身手、考品格;被選中後,還要練思想、練膽識、練戰術、練配合、學阿拉伯語手語、學外交禮儀、學風土人情。可以說,隊員不但要精通十八般武藝,還要能將近20種應急預案活學活用。   劉會成 武警北京總隊第五支隊支隊長:我們支隊兩千多名官兵,確定在特勤中隊100多名官兵裏邊選拔,那麽特勤中隊裏麵有一個特戰排37名官兵,這又是尖刀的尖刀,從特戰排中選拔出來這幾名官兵,可以說千裏挑一也不為過。   而警衛小組前往伊拉克,也是有依據的。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的相關規定,使館館舍以及一切財產、設備、交通工具等都應受到駐在國的保護。但是由於伊拉克的局勢很不平穩,曾多次出現外交人員遇襲身亡的重大事件,所以駐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使團都加強了本國使領館和外交人員的安全警衛。我國政府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首次向國外派駐武警。   楊天福武警北京總隊副總隊長:我們中國外交史上第一次派出武裝人員赴境外擔負我國駐外使館和外交官的安全,開創了中國武警首次走出國門,保衛我駐外使館安全的先例。其二,這也是一個大國和強國國際地位的體現。如果中國不強大,國際地位不高,得不到有關國家的支持是辦不到的。   從2004年至今,無論是第一批的席栓柱、李亞光等6名開山者,還是第二批的八名果敢勇士,抑或是現在仍在伊拉克堅守的第三批警衛組,他們不僅承擔了保護外交人員的工作,也成為了協助外交官們處置突發事件的得力幫手。   三年來,三批武警以身涉險,踐行著忠誠衛士對祖國的莊嚴承諾。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外交的意義,也感受到了祖國正日益強大。當我們身處和平時,也要特別祝福還在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第三批警衛組的武警官兵們,完成使命、平安回家。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