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戰略專家:對抗中國海軍不應過分自信 zt

(2006-08-22 16:25:44) 下一個
2006年04月18日 07:25 《國際展望》雜誌 中國海軍092型漢級核動力攻擊潛艇   ☆戰略反潛和當代美國海軍   “摧毀那些導彈(蘇聯SLBM)或在其發射前摧毀作為發射手段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如果有可能.要在導彈發射後迅速將其摧毀,隨後再消滅那些未發射導彈。換言之,摧毀導彈與反潛戰密切相連。” 一一美國海軍反潛研發工作負責人霍普將軍,1965年 戰略反潛   原文作者寫道,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海軍的潛艇力量進行了極具風險的水下對抗,經常出現核動力攻擊潛艇追逐彈道導彈潛艇的情景。在美蘇水下對抗行動中,攻擊型核潛艇的主要任務是摧毀敵方彈道導彈核潛艇,尤其是在後者發射導彈之前要將其摧毀。在通常情況下,反潛意味著要探測、定位和摧毀敵方潛艇,自從將潛艇列為反潛工具以來,反潛行動已包括一係列不同方式。然而,戰略反潛行動是核時代的產物。   如果兩個都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國家之間爆發衝突,它們各自擁有的攻擊型核潛艇的目標將是消滅對方彈道導彈核潛艇,即由攻擊型核潛艇實施戰略反潛。與之相反,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目標則是保持不被敵方發現的狀態,並在接到命令後發射潛射彈道導彈。自蘇聯解體以來,美國海軍一直未遇到強有力的水下競爭對手,其反潛技術和能力相應呈下降趨勢。學者、分析人士和政府官員似乎都確信,2005至2010年期間,將能夠觀察到中國最新型號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相關情況。美國海軍目前已到了象冷戰期間那樣大力促進反潛力量發展,從而確保美國能在未來10年中擁有足夠數量核潛艇及其他反潛裝備的時期,並以此確保國家安全。中國的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一旦形成作戰能力,美國必須具備迅速將其摧毀的能力,這與冷戰期間對抗蘇聯核潛艇的情形相同,當時美國把戰略反潛作為其國家使命,美國海軍用大量資源研製和部署攻擊型潛艇、海上反潛機、水麵反潛艦艇以及水下聲學監視係統。在冷戰期間的絕大部分時間內,美國運用這些資源構建了反潛屏障,從而阻止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靠近美國本土並在較短預警時間內對美國實施核打擊。美國通過不斷改進技術和戰術手段,使所有(空中、水麵和水下)反潛力量得到優化配置,從而增強了戰略反潛能力。目前存在的風險是,10多年前還異常強大的美國戰略反潛能力,在未來可能無法勝任被賦予的任務。   中國取得的進展   原作者聲稱,自蘇聯於1991年解體以來,美國海軍一直享受著冷戰反潛投入所帶來的“紅利”,因為沒有出現有力的競爭對手與美國海軍爭奪水下優勢。目前,這種形勢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正在逐步成為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由於美國海軍反潛能力正在萎縮,因此很難探測到中國常規潛艇,這些潛艇將具備更強殺傷力。在核動力潛艇方麵,中國也在改進技術。與噪聲極大的漢級不同的是,據稱093型的噪聲水平與蘇聯的維克托一III型攻擊核潛艇相似。可以肯定的是,094型也將得益於093型的技術改進。通常認為,維克托-III型於80年代中期服役後,標誌著美國海軍反潛“愉悅時代”的結束:維克托一III型是蘇聯研製出的第一種在聲學隱身性能上令美國海軍感到震驚的潛艇,它的部署是更糟糕情況的前奏。同時,維克托一III型是阿庫拉級的前身,“後者是蘇聯第一種與美國同類潛艇在聲學探測性能上形成均勢的潛艇”。當然,這隻是20年前的情況。美國海軍從那時起一直在進一步改進潛艇技術,而中國也在迎頭趕上。即便如此,中國第二代核潛艇的發展可能將標誌著一種“大躍進”。   已知和未知因素   原文作者認為,如果說中國早期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的研製項目受到了政治和社會動蕩的影響,而且缺乏物質和知識基礎,那麽當前的情況則截然不同。中國目前政治和社會穩定,經濟蓬勃發展,並已投資建造了必要的基礎設施。這些因素使中國能夠在建設和設計層次研製出具有較高性能的“印第賽車”。美國國防部在其2003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中指出:“(解放軍海軍的)訓練和演習活動在2002年呈現積極發展的態勢。”   美國是否應該引起關注?   隨著美國海軍潛艇力量越來越強調火力打擊、特種作戰行動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等作戰職能,它在未來是否能有效實施戰略反潛逐漸成為疑問。然而,在時間足夠的情況下,訓練一支足以執行反潛任務的潛艇力量要比重建這樣的力量更為容易,因此美國海軍的反潛力量成為問題的關鍵。未來無法預測,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趨勢具有不確定性。然而,美國可能麵對一個尋求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取得更突出地位且不願唯美國馬首是瞻的中國。實際上,2003年底和2004年初,“台獨”勢力的舉動促使中國再一次公開作出了態度非常明確的聲明,即堅決以武力製止台獨,甚至不惜以犧牲經濟發展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代價。這種不惜付出任何巨大代價的堅定意誌出乎許多分析人士的意料。   外界廣泛認為,盡管美國和中國在未來完全有可能不發生相互衝突,而且中國經濟發展和融入世界的趨勢將導致美國和中國實現和平與繁榮共處,但是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戰爭將會涉及到美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做好戰略反潛準備的代價,要比震驚於中國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強大作戰能力(尤其是在危機事態中)之後所付出的災難性代價小得多。   ☆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   美國海軍目前顯然不願把解放軍海軍潛艇力量作為實力強大的對手。一位美國海軍潛艇艇長在探討美中海軍潛艇力量當前與未來作戰能力對比時指出:“(中國)能采購性能最好的潛艇,能夠借鑒他人的經驗教訓並采用最好的訓練方法,但仍要通過多年的內生性發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實力強大的潛艇部隊。”他在討論關於美國和中國因台灣問題可能發生衝突的前景時指出“中國能夠將其所有(潛艇)力量署於台灣周圍,美國由此可能要麵對損失一或兩個作戰平台的危險。然而,美軍潛艇力量可單獨輕易的進入戰場並擊敗解放軍潛艇部隊。”他確信,雖然“中國目前正在建設的(潛艇)力量將增大美國在未來出現失敗的風險”,但中國在未來十年內不會擁有一支對美國海軍潛艇力量構成巨大威脅的潛艇部隊。他在論及台灣海峽可能發生的衝突以及中國最近采購8艘基洛級潛艇的問題時指出“如果美國具有堅定的政治意誌,並願意接受損失少數艦船或潛艇的後果,那麽這場戰爭的結果將不會成為問題(美國將取得勝利)。然而,如果美國(領導人)不願讓甚至是一艘美軍潛艇或艦船被擊沉,那麽我們將會輸掉戰爭,中國可能隻需出動4艘而不是8艘基洛級潛艇。” 考慮中國即將部署排水最更大且作戰能力更強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因此上述後一個關於損失的問題顯得至關重要且有必要進行認真研究。當中國擁有作戰能力更強的攻擊型核潛艇時,如果美國和中國因台灣問題發生衝突,那麽美國海軍的攻擊核潛艇和其他反潛力量可能無法確保高價值作戰力量(如航母)的安全。雖然美國海軍潛艇力量對其作戰能力充滿信心(它是當今世界無可非議的最強大潛艇力量),但仍然有必要采取小心謹慎的做法。   單純從數量而言,中國目前擁有的69艘潛艇就足以使美國海軍潛艇麵臨重要考驗。其他一些重要的複雜因素包括:對當地海域,聲學探測壞境的了解程度、中國近岸海域較淺的海水、充滿敵意的商船和漁船以及水雷等。英國皇家海軍在馬島戰爭的經曆充分表明了常規潛艇反潛戰的難度。 1982年,阿根廷擁有4艘作戰能力各不相同的潛艇。但其中隻有一艘“聖路易斯”號能夠對英軍特混艦隊實施攻擊行動。與這艘潛艇相對抗的是北約所屬的北大西洋反潛力量(第二反潛戰鬥群),該戰鬥群是當時世界上反潛經驗最為豐富的作戰力量之一。即便如此,這些阿根廷潛艇仍然能夠對英軍特混艦隊發動了兩次攻擊,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主要原因在於武器失效。當地海域的聲學探測環境使英反潛力量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它們發射了150多枚反潛武器卻一無所獲。   美國對其與中國對抗的實力不應過分自信。沈大偉這樣的著名分析人士確信,中國將會努力趕超西方技術。可以肯定的是,在潛艇性能相似的情況下,解放軍海軍潛艇力量將對美國海軍構成更大威脅。然而,由於水下作戰的本質及其複雜性和可變性(尤其是彈道導彈核潛艇作戰行動),中國目前仍無法在衝突中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   ☆美國海軍是否已做好準備?   在上述分析之後,原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結論。無論過去50年來潛艇技術和反潛能力取得了多麽大的進展,50年代一項研究的結論在目前情況下仍然具有說服力“在與具有較強水下續航力的安靜型潛艇對抗時,此類潛艇具備的足夠精確的導航手段、裝載的適當武器以及針對岸上轟擊的防禦能力等,都將使防禦方麵臨巨大的難題。即使是在整個海岸線的部分區域實施防禦都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美國巨大的國土麵積在遭受敵方出其不意的核打擊時將會出現巨大損失,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具有決定性意義且機動性和作戰能力較強的核打擊力量時更是如此。如果美國不想在目前和未來受到毛澤東所稱的那種“核訛詐”的威脅,就必須再次將戰略反潛提高至國家使命的層次。   原作者推測,如果美中關係趨於惡化,美國是否能擁有足夠數量的攻擊型核潛艇用於遏製力量不斷增長的解放軍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力量?在此必須考慮多種因素,如中國能夠同時部署多少艘彈道導彈核潛艇?這些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持續部署時間有多長?每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是否(與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一樣)擁有兩套班子的艇員從而能提高潛艇出勤率?這些彈道導彈核潛艇從哪些海域出發,又將在哪些海域巡航?以及,中國的常規或核動力攻擊潛艇到底能為其彈道導彈核潛艇提供多大程度上的有效防護?   如果解放軍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具有較強的維護能力且每艘艇配有兩套班子的艇員,那麽它可以持續部署其6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中的4艘,餘下的2艘可在部署行動的間隔期內進行維護。美國海軍為能持續對抗這4艘部署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至少需要20艘攻擊型核潛艇,這相當於目前美國海軍已部署數目的一半。   中國為更好地保護其彈道導彈核潛艇,可能選擇黃海作為防禦“堡壘”,這將使情況變得更為複雜。簡言之,黃海海域的海水極淺,對潛艇機動能力構成了嚴重限製,其較差的聲學探測環境會降低反潛成效。中國的優勢在於更加熟悉該海域的海況。該海域較為密集的海上運輸也迫使潛艇因避免發生碰撞而降低機動性,過往船舶發出極大噪聲,也使在最好情況下也難於有效實施被動聲學探測。對於美國操控最為嫻熟的攻擊型核潛艇而言,也很難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進入這種“堡壘”式防禦圈。中國可以象冷戰中的美國一樣實施反潛屏障戰略。目前在黃海海域的海岸防禦態勢有利於中國,解放軍戰機所需的任務轉換時間較短,由此能比缺乏陸上基地的美軍戰機具有更長的留空時間。   然而,解放軍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如果要進入太平洋和其他人洋,就必須具備足以規避美國海軍反潛力量探測的安靜性,美國布設的這些反潛設施,可能沿“第一島鏈”(千島群島、琉球群島、台灣、非律寅至印度尼西亞)組成了一道反潛屏障。中國認識到,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對其核威懾能力構成的威脅不僅來自美國,還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亞。中國為保持其可靠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正試圖采取措施抵消美國及其盟友在該海域可能擁有的優勢。   據報道,中國已開始在海南島建設一個潛艇基地,從而使其彈道導彈核潛艇可往南中國海進行部署。該基地可使解放軍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迅速進入南中國海並部署至更接近於印度洋的海域。中國出於政治方麵的考慮,將彈道導彈核潛艇部署於南海艦隊防區內的海南島,是一種明智做法,這是因為美國並不是中國在亞太地區所關注的唯一對手。   原文稱,如果美國海軍擁有足夠反潛力量,那麽在解放軍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離港後,美國海軍攻擊核潛艇和其他反潛力量將會對其進行追蹤,迫使解放軍海軍抽調其性能最好的攻擊型潛艇來保護彈道導彈核潛艇。在台海衝突中,由於地理因素的限製,美國陸軍和空軍很難加入作戰行動。因此,所有觀點都認為美國海軍能否向該地區迅速集結將成為製勝關鍵。考慮到美國目前規模較為有限的反潛力量,它在保護其作戰艦艇並搜索和攻擊大量解放軍海軍潛艇(包括目前正在使用的一些低技術水下平台)時,將會陷入疲於應付的狀態。在台海地區的大規模衝突中,美國可能會在附近海域部署一或兩個航母戰鬥群。當美軍反潛力量指揮官告訴航母戰鬥群指揮官,由於解放軍海軍潛艇的數量較多,因此需要數周時間才能消除針對美軍水麵艦艇的水下威脅(更不用說由這些潛艇布設的大量水雷)時,可以設想這種近乎無奈的局麵會對美軍作戰行動造成什麽樣的不利影響。如果中國選擇以核打擊方式回應美軍對其國內事務的“幹預”,那麽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指揮官將不得不將所屬的部分作戰力量用於戰略反潛,這可能使他本人所在的指揮艦處於更加危險的態勢。   ☆結論   原作者最後認為,過去50年來,中國國防建設的發展較為遲緩且充滿波折,這種情況同樣也出現在其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製過程中。中國為實施其早期戰略武器研製項目而建立了物質和知識基礎,現在正於始收到投資回報。中國目前已具備設計和建造性能遠優於以前型號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的可靠能力。   雖然外界對中國真實意圖的爭論仍將持續,但解放軍海軍擁有的數量更多和作戰能力更強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力量的戰略內涵卻非常明確。除非能有效摧毀中國這支核打擊力量,否則(美國)在危機狀態下與中國對抗時,這支核打擊力量將會增大美國所向臨的風險,甚至會削弱美國在特定危機事態中發揮的力量杠杆作用。   中國目前已擁有針對美國本土的有限核威懾力量,而具有更遠射程和更高命中精度的新型水下戰略武器係統,將使中國能從相對安全的領海對美國實施核打擊。美國在冷戰時期針對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形成反潛成懾的決策原理在當前仍然有效。當中國部署其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時,美國不可能發展出完全可靠的彈道導彈防禦係統(尤其是針對更先進反措施的導彈防禦係統)。因此,與冷戰時期一樣,美國海軍有責任通過改進武器裝備,為實施戰略反潛做好準備。   美國海軍是否有能力恢複到更為積極的戰略反潛態勢,並以此應對中國作戰能力更強的新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挑戰?考慮到下述因素的影響,即中國攻擊型潛艇的未來發展、解放軍海軍教育訓練的改進、中國潛艇目前的龐大數量、亞太地區的海洋地理環境及美閏海軍反潛能力繼續下降的趨勢等等,美國海軍將會對這種態勢缺乏相應準備。   可以設想,戰略反潛將重新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國家使命。中國部署大量彈道導彈核潛艇之前的這段時間(未來五年),為英國及其海軍力量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機會。美國從現在起就應製定計劃,製止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下滑態勢並將其增加至70艘,同時增強空中和水麵艦艇反潛能力,扭轉戰略反潛能力的下降趨勢。畢竟,與重建洛杉磯相比,建造核動力潛艇、反潛飛機和水麵艦艇的代價要小得多。(完)[美]克裏斯托弗·麥康瑙希原著 張宏飛編譯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