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海外軍情媒體推測中國預警機 zt

(2006-08-22 16:25:44) 下一個
2006-4-14 來源:《國際展望》雜誌   ⊙ 編者按: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AI)總裁莫莎克萊特曾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有較好的預警、控製、情報搜集能力,即便戰機數量隻有對手的一半,一樣可以贏得戰爭。”在過去的多場局部戰爭中,占據信息化作戰製高點的預警機作了近乎完美的優異表演,亞洲國家在尋求預警機方麵的熱情得到極大刺激。在中國采購以色列預警機項目半途而廢之後,海外軍情媒體依然密切關注中國後續的預警機發展進程,此文為本刊綜合海外媒體對我預警機最新發展的分析報道編寫而成。本刊發表此文,並不表示證實海外媒體的報道,僅供讀者參考。   ★ 中國的努力   據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AS)專文介紹稱,近年來,中國一直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爭取在戰略和戰術上建立起一套綜合防空係統(IADS)。中國的空防技術目前距西方標準仍然滯後許多,現有的IADS能力缺少許多至關重要的環節。中國大陸的空防幾乎全部依賴常規的陸基雷達,戰區級武器管理仍然處於手動狀態。據估計中國在未來20年內,有可能將建立起一個全自動化的國家綜合防空係統,但至少在2005年前做不到這一點。中國的戰術IADS能力主要由機動化的戰術防空係統(TADS)組成,但目前還缺少像其它國家和地區如台灣空軍內那樣的空中早期預警與控製係統。   空中早期預警(AEW)及空中早期預警與控製係統飛機(AWACS)將極大提高中國現代化空中防禦和空中進攻的效率。兩者還可能使作戰空間擴大化、清晰化,使中國空軍具備在廣闊距離上同時指揮和調動多批次飛機進行作戰的能力。AWACS飛機不僅能用於提供防禦預警,而且還可以高效地引導大批量飛機在廣闊的空間針對眾多目標實施防禦和進攻任務。毫無疑問,AWACS飛機將是中國空軍未來的“力量倍增器”。   為了更有效地指揮先進的戰鬥機,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一直以來就要求獲得空中早期預警或預警指控機。中國曾經在一架圖-4轟炸機上進行安裝雷達旋轉天線罩的測試,但是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架獨特的飛機在隨後作為發展樣機定型。90年代初以來,中國獲取先進的空中偵察與控製飛機的願望更加強烈。1999年,中國服役了1架運-8X海上巡邏機。由於自行研製計劃的不暢,中國希望能從歐洲、俄羅斯或以色列渠道為每個軍種至少配備10套AEW/AWACS係統,來彌補在這方麵能力的不足,並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作戰潛力。   然而,2000年以色列取消費爾康項目對北京是一個重大的打擊,迫使其轉而尋求其它方案,如從俄羅斯購買或租賃A-50中堅偵察機,但熟悉中國的人都知道這僅僅是一個權宜之計,中國的最終目的是在未來幾年內具備自己的能力。在未來10年內,中國計劃進行多個AWACS型平台的研發。經過多少年的摸索,估計中國已經掌握了核心的技術能力,AWACS預警機能夠產生一幅地理座標圖像,具備指揮和控製解放軍的空中資源的能力。隨著中國軍隊空中加油能力的提高,這種空中能力將擴展到南中國海和更遠的地區。   ★ “國產新預警”正在試飛?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4月21日報道,中國當前正在實施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機載預警和控製係統研發計劃:在伊爾-76型飛機基礎上研製出來的預警引導機,正在中國試飛研究中心試飛。通過一些“半官方”的形式透露出來的圖片顯示,飛機印有中國試飛研究中心的標誌,這種飛機似乎已經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令觀察人士感到驚訝。   加拿大《漢和情報評論》在2003年11月30日便披露有關中國正在試飛預警機的消息。該機構評論員平可夫稱,外界大致可通過中國從俄羅斯和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的伊爾-76運輸機的數量推算出國產“新預警”的生產規模。《漢和情報評論》聲稱“新預警”2003年10月之後就在陝西閻良試飛院進行試飛,南京第14所負責雷達設計。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所轄之西安飛機製造公司已經開始了新一批“新預警”的生產。在中國“新預警”的開發過程中,俄羅斯方麵主要是伊爾庫茨克飛機生產聯合體下屬的塔甘羅格機械製造廠承擔一部分伊爾-76飛機平台的部分試飛工作。據《漢和情報評論》掌握的資料稱,“新預警”的雷達設計與俄羅斯、以色列均沒有關係。平可夫表示中國“新預警”和A-50預警機的雷達結構、尺寸完全不同,更為超前。加拿大《漢和情報評論》評論員平可夫高度評價中國政府在“新預警”開發過程中所發揮的決策作用:“2002年夏,中國與俄羅斯有關進口或者租借預警機的談判完全中斷,負責這一項目的消息來源聲稱就是有預警機進口,中國也不要了。‘中央’下了死命令,把自己研製預警機的工作當作政治任務,一定要搞出自己的預警機。”   ★ 運-8預警機之謎   據總部在美國的《中國防務》刊物介紹,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西安飛機製造公司就開始根據蘇聯安-12實機測繪仿製生產出自己的中程運輸機,官方稱之為運-8或運-8J,北約代號為“幼狐”。1996年8月,英國雷卡(Racal)電子公司向中國出售了6-8套空中霸王機載雷達係統,該係統是雷卡研製的水麵搜索雷達的一種改進型號,合同總金額達0.66億美元。這項采購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各種競爭雷達長期評估後做出的,由於空中霸王型號較新而且附屬設備齊全,因為很容易安裝在運-8渦槳運輸機上。在運-8的實用升限高度上,空中霸王具有縱深200英裏、寬400英裏的探測範圍。運-8改進型空中預警機的航程增加到了11個小時。據稱,若中國空軍擁有8架運-8預警機,那麽其至少可以在2個搜索區域內保持24小時不間斷空中偵察。   中國海軍曾經派遣運-8預警機在東海和南中國海跟蹤過美國海軍航母作戰大隊和飛機。運-8預警機還能夠在艦載雷達作用距離外探測到水麵目標,並且將所得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傳送到其它中國海軍戰艦或飛機上。目前在中國上海的海軍航空兵站,至少駐紮有兩架運-8預警機,隨時支援東海艦隊的作戰行動。   ★ A-50:來自俄羅斯的“橄欖枝”   據俄羅斯《生意人報》2004年3月報道,在以色列取消向中國出售費爾康預警機後,許多人希望俄羅斯能夠利用俄空軍現有的A-50U係列飛機或是後來更先進的A-50E型機(每架可能高達1.8-2億美元)來繼續完成向中國出售預警機的合同,這要比原先有以色列參與的方案為俄羅斯帶來更多的外匯。A-50E可以在350公裏的範圍外同時最多引導30架飛機和跟蹤300個目標。未經證實的報道聲稱,中國空軍已經從俄羅斯空軍租賃了2-4架現役的A-50U,用於自身訓練和初始評估。   A-50空中早期預警與控製係統飛機是由總部設在俄羅斯羅斯托夫地區塔甘羅格市的別裏耶夫設計局研製生產。實際上,該機是從莫斯科伊留申設計局開發的伊爾-76MD軍用運輸機的基礎上加裝早期預警雷達發展而來。A-50於1984年進入俄羅斯空軍服役,目前在役16架左右,其最新型號A-50U於1995年第一次對外公開。A-50用於探測和識別空中目標,確定目標的方位和飛行路線,並將這些信息數據傳送給指揮所。它還可以作為控製中心引導殲擊機和戰術空軍飛機至作戰地區打擊地麵部隊。A-50的功能可以與美國波音公司研發的E-3飛機一較高低。   A-50U裝備了維加(Vega)公司生產的Shmel-M型機載雷達預警和指引係統。該係統包括:雷達站、數據簡化係統、訊問-應答和信號傳輸係統、數字計算機集合體、敵友識別裝置、指引戰鬥機的指揮無線電鏈路、編碼通信係統、無線電通信設備、遙感勘測/代碼設備、記錄設備。A-50裝備了一套自衛係統,可能確保其避遭敵方戰鬥機從其前半球和後半球發射攻擊。這套自衛係統包含了一種電子幹擾係統(詳情不明)。A-50還可以引導友機對抗敵方戰鬥機的攻擊。該機無線電和電子係統抗幹擾能力非常突出,即使是在高密度電子幹擾環境下的實戰表現也很出色。   ★ 愛立眼雷達的誘惑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在2004年4月曾報道稱,由於巴基斯坦從瑞典引進S-100百眼巨人預警機取得成功,中國對這種效費比不錯的小型預警機已經產生濃厚興趣。其關鍵設備——愛立眼(Erieye)機載相控陣雷達係統是瑞典愛立信集團微波係統公司(EMS)1985年開始研製,使用該雷達的預警機型號包括瑞典薩伯-340/2000預警機、巴西EMB-145SA預警機等。這幾種機型由於價格較便宜,僅是美國E-2C預警機價格的一半,因此市場占有份額正在不斷擴大,目前巴西、希臘、瑞典空軍都是愛立眼係列預警機的用戶,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國也已達成購買意向,對於中國來講,愛立眼雷達未償不是個優秀的選擇。據英國《飛行國際》資料介紹,巴基斯坦中意的S-100百眼巨人預警機著力於快速反應、全天候出動的特點,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購與操作成本,並能夠方便地獲取維修零備件。   S-100B的機身即薩伯-340B,是薩伯飛機公司和美國合作研製的一種雙發渦槳支線客機。該機乘員8人。它翼展21.44米,機長19.71米,機高6.87米。該機裝備有通用電氣公司CT-9B發動機,空重9.055噸,最大起飛重量13噸,最大平飛速度554公裏/小時,巡航速度467公裏/小時,實用升限7620米,航程1480公裏,續航時間7-9小時,起飛滑跑距離1220米,著陸距離1036米。   S-100B的任務雷達為愛立眼機載側視雷達(SLAR)的一種改進型號,瑞典空軍稱之為FLR-890雷達。為了在機身背部安裝愛立眼雷達時不致破壞空氣動力平衡,設計時改變了發動機推力作用線與機身中心線對稱的一貫做法,反而使推力作用線與機身右舷保有一定角度。該機還在尾鰭下方機身處加上了大量的輪鐵。為了適應本地區的氣流增強穩定性,該機的機翼和機尾都安裝有小型的葉片渦流發生器。愛立眼雷達采用平衡木式的雙麵側視電子掃描相控陣天線。雷達天線長8.6米,寬600毫米。天線罩長9.75米,寬780毫米,重約900公斤。罩內裝192個固態發射/接收(T/R)模塊和大約4000個天線單元。天線罩安裝在機身背部的最上麵,使得S-100B顯得尤為惹眼。工作頻率為2兆赫至4兆赫(北約稱E-F波段,美國稱S波段),對空中目標的最大搜索距離達600公裏,能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在6000米高度上,它對大型空中目標的有效作用距離為450公裏,對雷達反射截麵積不足1平方米的低空小型目標的探測距離為300公裏。它配備有多功能中繼通信線路和自動工作程序,能夠將空中收集到的情報、數據,通過無線電通信係統,自動傳回己方的地麵指揮、控製站。愛立眼雷達可提供360度的偵測範圍,在飛機左右方位角150度時效果最好。在高密度電子幹擾和雷達雜波充斥的環境下,它也可在350公裏外探測到低空飛行的戰鬥機。該雷達還有一種海上型號。 愛立眼係統還可與北約空防指揮係統實現全麵兼容。愛立眼雷達還與一部敵友識別裝置和一部輔助偵察雷達相連,該輔助雷達可以在2兆赫到18兆赫即北約E至J波段工作。   據巴基斯坦《國民報》的報道稱,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工業重鎮及外貿港口幾乎全部暴露在潛在對手的重兵威脅下,原本過於“纖細狹長”的國土的致命弱點迫使巴軍時刻保持“第一決戰”的態勢,靈敏而全天候出動的S-100B預警機的加盟,增加更多的戰爭準備時間,無形中加大了巴基斯坦的“戰略縱深”。特別是巴基斯坦空軍是一支東西方裝備混合的部隊,從美製F-16,到法製幻影III,以及中國提供的殲-7和最新的FC-1戰鬥機,如何在S-100B預警機的協調指揮下發揮出最大的戰術效能,無疑對巴基斯坦“偉大的盟邦”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   ★ 提高空中協同作戰   台灣軍事學者林宗達在其所著《赤龍爭霸》一書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空中預警力量評估時認為,中國大陸方麵持續增強空中管製和預警能力,將主要與遠程作戰裝備大規模部隊相適應,對於中國大陸空中和對地作戰的能力,將會有戰鬥力倍數增長的作用。長期以來,解放軍空軍的武裝被許多軍事觀察家認為不但是老舊,而且缺乏空中作戰的整合能力和作戰範圍僅止於狹小的近岸範圍。加快空中協同作戰建設成為中國大陸新一輪軍事變革的目標之一,而組建預警機部隊成為其中的關鍵瓶頸項目。   該書作者稱,中國已獲得4架安裝圓形雷達天線罩的圖-154M改裝飛機,西方軍事觀察家認為這種裝置大型圓頂雷達天線罩的圖-154M飛機應該具有一定的機載控製和電子戰能力。除此之外,中國大陸也可能在1994-1995年間已經借助以色列的技術,完成了以運-8為空中平台的“準預警機”的改裝工程。   這些努力對於解放軍空中作戰的整合和引導必定具有相當大的作用,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戰鬥力提高的“倍增器”,這種戰鬥力的提高,對於未來潛在對手想利用解放軍空中戰鬥力整合缺陷進而提高作戰勝利機會的“如意算盤”或許要重新評估。美國五角大樓的國防分析專家認為即使是最早期的空中預警管製機亦是增強解放軍的蘇霍伊係列戰鬥機協調和打擊作戰能力的“倍增器”,而中國大陸向來在該領域缺陷頗多,使得其空軍指揮作戰機群的能力極差,故台灣當局和美國均不認為中國大陸可以取得台海作戰的製空優勢。   此外,為拓展戰機作戰範圍,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展開空中加油技術的演練,這種高難度和高科技的空中支援作戰技術,人民解放軍在20世紀結束前已經獲得多次的成功經驗,並已經從空軍延伸至海軍航空部隊中。實際上,中國大陸現役戰機中僅有蘇-30MKK戰鬥轟炸機的基本設計才有空中加油裝置,其他的機種都是為求延伸作戰半徑而改裝的,然而這種延伸戰機作戰距離的努力,也是中國大陸當前新型戰機和攻擊機的重點革新項目。根據《簡氏防務周刊》所載,中國大陸已在改裝蘇-27和殲-8IID戰機的空中加油設備,而為求飛行員的空中加油能力更為成熟,解放軍也已經著手發展具有與殲-8IID戰機相同加油設備的FTC-2000山鷹戰鬥教練機,作為訓練飛行員的平台。   從中國大陸持續謀求獲得空中管製與預警技術和延伸戰機作戰航程的努力過程而論,人民解放軍空軍在空中作戰整合能力和打擊範圍方麵,在20世紀末或許仍力有未逮,但可以預知的是,如此作戰能力的提高在21世紀初將會產生與以往截然相反的效果。   費爾康事件:中國預警機發展史的“分水嶺”   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2002年年3月1日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對預警機的需求並不遙遠,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於國土防空的需要,中國就已經用圖-4轟炸機的機身改裝過一架預警機,並命名為空警-1號。由於種種原因,空警-1號並沒有設計定型,惟一一架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1992年,恢複良好軍事合作技術關係的中國與俄羅斯已就采購數量可能為三架伊爾-76改裝型飛機達成一致。後來,談判又涉及到購買以色列在研的雷達係統。1994年開始的三方會談確認了總額為10億美元的4架預警機采購方案。1996年,中國、俄羅斯和以色列達成一份2.5億美元的初步合同,由俄方提供一架改裝後的伊爾-76,以色列負責加裝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IAI)生產的360度偵測範圍的費爾康相控陣雷達。費爾康係統在能力上與美國的E-3空中早期預警與控製係統飛機(平台為波音707)相類似。一些渠道認為費爾康能夠探測到398公裏以外的戰機,可同時跟蹤60個以上的目標並且全天候、晝夜引導12架戰鬥機交戰,而另外一些報道確信該係統甚至能夠同時追蹤100個目標。   1997年5月,以色列和俄羅斯就改裝一架伊爾-76作為別裏耶夫設計局的A-50I空中早期預警與控製係統飛機達成協議,同時雙方還就采購另外三架達成共識。這架飛機於1999年10月份被運送至以色列,由IAI公司安裝費爾康雷達和其它的電子係統。以色列幾乎已經完成了預警機改裝工作。然而,費爾康交易在美國和以色列之間卻引發了軒然大波。2000年,美國克林頓政府對這筆軍售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是一個可與美國預警機相媲美的係統,能夠在250英裏的範圍外收集情況和引導飛機,“可能對台海軍事力量平衡產生巨大影響”。最終,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以色列政府於2000年7月份取消了與中國的合同,隨後以色列轉而與印度方麵商討費爾康預警機銷售事宜並達成意向,中國也因此向以色列方麵索賠,金額超過10億美元。   美國《防務周刊》2003年6月曾不無得意地稱,由於美國的因素,促使以色列取消對華出售A-50I費爾康預警機的合同,中國取得空中預警雷達的計劃因此延後了至少三年。即使中國可以從俄羅斯采購到早期預警機作為替代,但美國專家認為,人民解放軍空軍至少要到2010年才能成熟地使用俄製預警機執行任務。緊接著,中國台灣《自由時報》更是對此大加發揮,居然得出所謂該事件“對中國建立早期預警能力造成實質性傷害”的結論。但從目前的情況分析,費爾康合同的夭折,並沒有阻止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與發展,反而更激勵中國國防工業部門自力更生的信心,為研製中國人自己的預警機而努力工作。 吳 健 趙國棟 編 譯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