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能否同時打贏兩場戰爭 zt

(2006-08-22 16:25:42) 下一個
左漸曉     日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上將在美眾議院軍事委員舉行的聽證會上表示,盡管目前有大量美軍駐紮在伊拉克,但如果朝鮮半島和伊朗一旦有事,美軍依然可以同時應對。美國媒體評論,邁爾斯此番言論暗示美國軍事戰略醞釀轉變,可能重新回歸“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構想。   縱觀二戰以後美國軍事戰略的演變,盡管表述不同,但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構想卻一直延伸至本世紀初。像肯尼迪、約翰遜政府時期提出“靈活反應”戰略,設想同時打“兩個半戰爭”,即在歐洲和亞洲各打一場大規模戰爭,在亞非拉地區打一場小規模戰爭,以遏製蘇聯的進攻態勢;尼克鬆執政時期推行的“現實威懾”戰略主張同時打“一個半戰爭”,即準備在歐洲或亞洲打一場大戰,同時在其他地區打一場小戰;冷戰結束後,克林頓政府明確指出“美國必須有能力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性戰爭”。2001年9月,布什政府出台《4年防務審查報告》,不再沿用有關“兩個戰爭”的表述,代之以“防禦美國本土、在至關重要的地區懾止侵略和威脅”,這也意味著美國放棄了實施近半個世紀的傳統的“基於威脅”的防務計劃,向“基於能力”轉變。   當前在美國對朝鮮和伊朗保持強硬立場的背景下,邁爾斯強調美軍可同時應對在兩個地區發生的戰事,其意圖耐人尋味。軍事專家指出,不管其目的如何,美軍似乎並不具備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戰爭的能力,並受到諸多因素掣肘。   第一,麵臨維護本土安全和伊拉克戰事的雙重壓力,美軍在兵力上捉襟見肘。美軍作戰理論認為,為打贏一場大規模地區性戰爭,所投入的兵力為:4—5個陸軍師、4—5個陸戰旅、10個空軍戰鬥機聯隊、100多架空軍重型轟炸機、4—5個航母戰鬥群及若幹特種作戰部隊。如果同時參加兩場大規模地區戰爭,則根據上述指標適當增加兵力。目前,美國在同時進行兩場戰爭方麵依然表現出能力不足。首先,“9·11”事件後,保衛美國本土安全成為美軍的“重中之重”。美國幅員遼闊,需要大量兵力駐守。其次,深陷伊拉克泥潭的美軍難以分兵支援其他地區作戰,且伊拉克戰爭已經使美軍十分疲憊。以美陸軍為例,目前,美軍現役部隊共有10個師、4個獨立旅及裝甲騎兵團,預備役陸軍部隊有8個師和21個旅、團。一旦朝鮮、伊朗兩線正麵開戰,則需要8—10個現役師的力量,再加上駐紮在伊拉克的部隊,如此大規模的參戰力量將掏空美國的本土防禦和海外基地的兵力,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   第二,不存在同時進行兩場戰爭的國際和國內環境。在國際社會方麵,美軍近年來發動的幾場戰爭表明,美國越來越依靠盟國的支持(尤其是資金和後勤上的支援)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但伊拉克戰爭已讓全世界厭倦了美國以武力解決爭端的單邊主義做法,特別是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的背後還牽涉到俄羅斯、中國等大國以及韓國、日本和歐盟等美國盟友的現實利益,美國在爭取“誌願盟友”方麵將麵臨極大困難。在美國國內,美軍在伊拉克的死傷人數和巨大的戰爭開支已經讓美國民眾達到了難以承受的極限,再次發動戰爭將極大動搖民眾對布什政府的信心。   第三,伊朗和朝鮮兩個對手並非“等閑之輩”。伊朗是中東地區的軍事強國,並且經曆了8年兩伊戰爭,部隊擁有較豐富的作戰經驗。朝鮮則擁有110萬軍隊。兩國都具有一定的“殺手鐧”武器,像伊朗的“流星”係列導彈、朝鮮的“大浦洞”係列導彈可對美軍構成較強威脅。本月10日,朝鮮宣布自己已經擁有核武器。這都將成為美軍的“難以承受之重”。   分析人士指出,2001年美國防部不再將“兩個戰爭”的表述納入國家軍事戰略,正是出於對美軍能力的基本認識。而此次邁爾斯老調重彈,似乎意在著力渲染美軍作戰能力,配合美政府的外交手段,達到對朝鮮和伊朗施壓及恫嚇的目的。(原載《環球時報》2005年02月21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