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的崛起得益於政局穩定和經濟體製創新 zt

(2006-08-22 16:25:41) 下一個
中國的崛起得益於政局穩定和經濟體製創新 春節期間,無意中看到2006年1月2日出版的《U.S News & Wold Report》登載的一篇文章《2006年改善生活的50種方法》,其中第12種方法赫然是“學習中文”,不免讓人耳目一振。但仔細想來也不足為怪。因為近年在美國很多州的中學已開設中文課,合格的中文老師灸手可熱。而據報載美國國務院要求其外交官要學習中文或烏爾都語作為晉升的考核之一。 無獨有偶,據法新社報導,在大洋的彼岸巴黎市市長作為去年十月巴黎騷亂之後的善後措施之一是撥出專款讓一些流浪青年接受中文的培訓,以利於受訓人的就業。風水輪流轉,今日到漢家。如同這些年中國人的英語熱一樣,如今西方世界興起的漢語熱不正好說明了風水開始轉到中國了嗎! 2005年堪稱中國年。這一年西方媒體大量地密集地有時是頭版頭條地報道著有關中國的信息。我們看到了《時代》雜誌大篇幅的中國專題報道,看到了BBC現場采訪推出的中國報道周,等等。2005年的世界經濟論壇在高度評價中國經濟對拉動世界經濟的貢獻之餘,也幾乎是圍繞著中國的話題在探討著世界經濟的走向。 世界在互相影響。隨著中國大城市人過洋曆新年聖誕節的增多, 中國模式的農曆新年也逐漸進入西方。在歐洲奧地利和英國倫敦市展開了慶祝中國狗年春節的活動。而在大洋彼岸的紐約,這個世界頂級大都市的標誌性建築帝國大廈,為慶祝中國農曆新年在春節之夜點燃的紅黃兩色燈光已延續了7年,也標誌著中國模式的新年更早地在美洲被認知。中國正在逐步影響世界,而且隨著“中國製造”的商品一波波地向世界各地推進而逐步加深著影 響。 中國有句俗話:人怕出名豬怕壯。一個人有了錢或有了名,想不出名也難。國際關係就像人際關係一樣,一個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當經濟總量進入了前四再加上中國的軟實力,想要低調也難。一個國家的興起,在某些強國看來意味著國際利益的再分配,不會坦然視之。這兩年一些美國政客和媒體可不客氣,對中國口誅筆罰,指責中國奪去美國工人的飯碗,指責中國人民幣低估導致美中的巨額貿易逆差。當然也有反麵的意見。例如,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1月25日公布了一分由英國牛津經濟學和The Signal Group兩家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指出,從長遠看,美國將從對華貿易投資中獲得實質性、可持續的利益。到2010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會因為對華貿易投資增加而多增長百分之零點七,而同期物價則會因此下降百分之零點八。兩者相加作用,相當於使每個家庭增家收入1000美元。這兩種互相對立的意見,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而作為美國利益的代表者布什總統,在1月31日晚也就是在中國人尚沉浸在春節的歡慶時,在國會發表國情谘文首次提到中國是美國的“新競爭對手”。這比早前幾年的“戰略競爭者”的定位少了點火藥味。但是卻道出了美國對中國的心態。 布什視中國為競爭對手的說法不禁令人感慨萬千。要夠得上對手的資格當然要具有足夠的挑戰實力。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的中國飽受列強的欺淩。無數的仁人智士無時無刻不在期盼著中國的興起。現在從頭號強國對視的目光中中國人讀出了中國振興的信息。盡管這條路還很長,但是重要的是巨龍已經起飛,崛起隻待時日。 曆史多少興衰事,自有緣由在其中。中國的崛起得益於政局的穩定。一個國有如一個家,試想整天吵吵鬧鬧誰還有心思幹活呢?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關於中國的政治改革關於民主的問題不絕於耳,是西方民主國家和一些中國的精英們樂於拿來說事的話題。虧得中國的領導層不為所動,經濟變革不停步,一心一意謀發展。製定和推行二十多年一以貫之的長期政策。這才有了今日的經濟飛躍發展;才能吸引國內外的眾多投資,中國的國外的投資連續多年穩居發展中國家的首位,2004年還取代美國成世界首位,絕非幸至。穩定的政局導至穩定的權威。給各種人以信心。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像鬧顏色革命的烏克蘭格魯吉亞等獨聯體國家那樣,黨派哄鬥爭權奪利,今天去舊換新任命新的總理,明天又被議會解散政府,你方唱罷他登場。一場接一場的鬧劇,沒完沒了,自當年被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聯手” 解體原蘇聯時算起,延續了近二十年。在這種情況下,民主的精英們和政客們,隻顧搶班奪權。誰還去管經濟的起落,誰還去管眾生小民的生計呢?隻是作踐了國家,害了子民。俄羅斯的GDP至今還未恢複到1991年蘇聯解體前的水平,被擠出了世界前十名,淪為經濟上的二流國家。為此一些當年蘇聯的民主精英們真是悔不當初。蘇聯時代受到打擊一直流落德國的小說家季諾維也夫麵對俄羅斯的今天不禁感慨:“我寫了30本分析什麽是共產主義的書,30本反對共產主義的書。要是我早知道所有這一切會有如此的結果,我永遠不會去寫這些書”。著名的反共人士被西方人讚為反共鬥士僑居巴黎的馬克西莫夫,麵對如今的祖國現狀,這樣說道:“假如知道自己過去寫的書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他就不會寫那些書;假如知道蘇聯這隻大船會沉沒,他就不會去搖撼這船。” 如果中國真的走上那條道路,還會有今天的中華振興的格局嗎?整個社會會是一個甚麽悲慘之局,想想都令人發寒。現在有一些中國民主精英還在寄希望於中國出現戈爾巴喬夫式的人物,全然不顧中國是否重韜前蘇聯的複轍,不顧國家經濟是否會崩潰,也不顧民生是否會困頓。也難怪,因為不管國家如何破敗,精英們照樣有官有錢,再苦也苦不到他們的頭上。俄羅斯的首富霍爾多夫斯基和烏克蘭的美奴富婆前總理季莫申娃,不都是在民主化過程中既撈官又撈財嗎?窮廟照樣出富方丈!以此為鑒轉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改革之路隻能先民生後民主,先經濟後政治,不應倒置。 不同於政治改革上的小心摸索,中國的經濟改革卻是大刀闊斧的。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就是著名的白貓黑貓論,在“不要區分性社性資”,“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摸著石頭過河”的思想指導下,在計劃經濟的框架裏搞起了市場經濟,在金融由政府控製下大膽引進外資,在否定人民公社的運作後還農民以經營自主權,等等。也就是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改革不同於俄羅斯的“休克療法” ,在經濟上不是立即取消計劃經濟急轉彎向市場經濟;在所有製上不是立即瓜分國有資產推進私有化。急轉彎的後果導至俄羅斯的經濟全麵崩潰。中國的經濟改革也不同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拉美經濟模式,即搞外資主導型經濟和金融自由化的模式,這樣經濟雖然一度得到發展,但是國家經濟受控於美國等外資集團,在國際市場變化和金融危機的衝激下,依然回到經濟停滯不前的老路。 上述的俄羅斯和拉美模式,都是由西方經濟學家開出的藥方。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全盤照搬西方的模式,上了大當而讓國家難逃劫難。值得自豪的是中國沒有上這個當,走的是創新之路,創建了中國發展的模式。這才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缺乏創新思維。這句話也對也不對。說它對,是我國的教育思想中重傳承輕創新。所謂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令人遺撼的。現在正開始扭轉。說它不對,是中國人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之舉。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就是這樣。在中國革命的曆史上沒有照搬蘇聯的模式而是走農村包圍城市之路也是這樣。曆史的傳承讓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政治改革也不會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以中國人的才智,一定會創建出中國政治發展的模式,並且逐步地穩定地推進,隻是不能操之過急。尤其不能聽信西方民主精英們的鼓惑,現在就搞西方民主。如果那樣做,無異是對飛速前進的中國列車急刹車,讓中國的複興毀於一旦。 魏生 01/10/2006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