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俄羅斯反擊西方圍攻:民主不是一袋土豆!zt

(2006-08-22 16:25:41) 下一個
(2006-02-10)  來源: 環球時報   俄羅斯代表團竟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第42屆國際安全政策會議上受到“圍攻”。美、德、格魯吉亞等國的政要口無遮攔,一些極其尖厲的指責直撲伊萬諾夫(俄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率領的代表團和他們代表的國家。這種情形即使在近年來俄與西方關係問題頻出的情況下也不多見。伊萬諾夫當即做出反駁,用詞亦毫不客氣。 國際安全政策大會具有論壇的性質,恰恰是這種論壇,各方忌諱少,最容易“酒後吐真言”。因此分析人士認為,俄與西方的這番交鋒,是雙方關係“原汁原味”的反映。           俄羅斯遭遇“慕尼黑陰謀” 2月5日,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在會上突然向俄羅斯發難,他說:“克裏姆林宮繼續推行和我們的利益及價值觀相矛盾的政策。伊朗拒絕和英、法、德三國進行談判後,俄羅斯仍繼續和伊朗進行軍火交易……上周,克裏姆林宮還利用自己的天然氣來反對民主的格魯吉亞和烏克蘭。俄羅斯支持白俄羅斯的獨裁專政,繼續進行殘酷的車臣戰爭,奪去了20萬人的生命。此外,俄羅斯還公開支持中亞的專製製度。克裏姆林宮控製媒體、政府和議會。這一切都是在普京領導俄羅斯以後發生的。”接著,麥凱恩呼籲西方七國領導人抵製今年夏天將在聖彼得堡召開的八國峰會。 伊萬諾夫毫不客氣地回應道:“這位參議員的觀點隻有少數人讚同,因為他經常發表類似講話……我們並不想輸出獨裁,當然,輸出民主也沒有任何意義。民主並不是一袋土豆,想把它栽到什麽地方,都能成活。”伊萬諾夫還說,不是俄羅斯,而是麥凱恩還生活在冷戰時代。 俄羅斯媒體指出,當美國想要指出某個國家的“錯誤”時,麥凱恩先生經常扮演布什政府非正式傳聲筒的角色,因此,他針對俄羅斯的尖刻言辭很可能和白宮進行過協商。麥凱恩是共和黨最重要的參議員之一,曾跟布什競爭過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資格,現在被看作2008年可能的總統候選人之一。出席慕尼黑會議的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在會上也發言附和麥凱恩。他說,美國曾力圖理解普京的戰略,“我們想,普京是想恢複俄羅斯國家地位。但是,俄羅斯恢複國家地位的進程超出了所賦予權利的範圍”。 剛上任不久的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也在會上批評俄羅斯在車臣的反恐行動,稱歐洲需要一個“對世界開放、能夠接受批評的俄羅斯”。伊萬諾夫反駁說:“在伊拉克襲擊盟國軍人被視為恐怖主義,但在俄羅斯發生的類似襲擊卻被視為車臣人爭取自由的鬥爭!”他說,目前國際社會根本就沒有關於恐怖主義的統一概念。 在會上毫不拐彎抹角地對俄羅斯發難的還有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他說,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地區被專治製度所控製,“分離主義的癌症”正在擴散。在這個時候,俄羅斯不但不幫助格魯吉亞調解國內衝突,反而利用“能源武器”來處理外交問題。緊隨他發言的是格魯吉亞國防部長奧克魯阿什維利。他一上台,就給了伊萬諾夫一個“驚喜”:宣布格魯吉亞決定退出獨聯體國防部長理事會。奧克魯阿什維利列數了俄羅斯抵製格魯吉亞農產品、提高天然氣價格、支持格反政府武裝等種種“罪行”,發誓要竭盡所能,讓人們看清“俄羅斯對格政策的真實麵目”。 對於來自鄰國的指責,伊萬諾夫在會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最近一段時間,格魯吉亞方麵總是歇斯底裏,進行挑釁,要求西方庇護。我不明白,為什麽格魯吉亞總是將自己所有的災難都歸罪於俄羅斯。下雪了,是俄羅斯的罪過?刮大風天冷了,這也是俄羅斯的錯?在這裏,我隻能引用古典作家的一句話,作為給你們的忠告:‘挺住啦,外國會幫助你們!’” 據俄媒體報道,大會組織者將伊萬諾夫和薩卡什維利的座位安排得很近,中間隻隔著北約秘書長。但在會議期間,他倆始終目不斜視,誰也沒看誰一眼。會後,伊萬諾夫對記者說:“雖然我和他(指薩卡什維利)在莫斯科見過麵。但他卻裝作好像不認識我。想當初他剛當上總統時還說,俄羅斯是格魯吉亞最好的朋友呢。”           俄百姓對西方的態度變了 俄羅斯越來越敢於跟西方叫板了,這並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記者2月7日在莫斯科采訪了幾位普通民眾,發現俄羅斯人已經從獨立初期對西方一邊倒的夢中驚醒過來。年過五旬的公寓管理人員希洛娃女士認為,俄羅斯人對西方的好感不如那會兒多了,無論俄羅斯今天的國際地位如何,俄羅斯人心目中始終有一個難以割舍的“大國情懷”,人們總是懷念昔日的蘇聯盛世。因此,在同西方的交往中,俄羅斯應該努力恢複昔日的大國風範,防止美國成為世界的主宰者。俄羅斯分析家丘多傑耶指出,俄與西方的衝突不可避免。 普京總統第二任期的外交特別強調俄羅斯的大國地位,並且把追求、力保大國地位與其外交政策緊密相聯。而這一目標恰好和美國“削俄、弱俄”的戰略目標發生了矛盾。他認為,俄羅斯與西方存在著深刻對立,這與歐洲的未來有關——俄羅斯不會接受僅以歐盟為基礎的歐洲,而要求共同參與構築歐洲大陸的未來。 巴甫洛夫是俄塔社的一名記者,他說,蘇聯解體後,俄昔日超級大國的地位已經完全不存在了,西方對俄羅斯咄咄逼人的姿態實際上是在警告俄羅斯:“你已經不能再提出任何條件了。”而俄羅斯人對西方的態度也經曆了幾次變化:冷戰時期,俄羅斯將西方世界視為敵人;蘇聯解體後,麵對全新的民主思潮,俄羅斯在東西方間徘徊,猶豫不決;然而近年來,俄羅斯逐漸意識到西方的民主思想並不適合今天的俄羅斯,因此對西方采取的是“合作而不追隨”的態度。他還告訴記者,他理解普京政府對待西方的方式,從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的領導人就隻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成果感興趣,而並不看好西方的民主製度。 分析人士認為,國力的增強和民意的變化正是普京政府對西方日漸強硬的基礎。俄《生意人報》注意到,在與西方的交往中,俄羅斯越來越自信了。今年1月,俄外長拉夫羅夫在說到俄即將擔任八國集團輪值主席時就說,八國集團中沒有一個國家曾懷疑,俄羅斯能領導這個富國俱樂部。           十字路口的俄羅斯令美警覺 同樣,就在俄羅斯民意悄然變化之時,西方對俄羅斯的認知最近幾年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1月21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刊文稱:西方對普京的看法變了。和俄羅斯選民一樣,西方領導人起初被普京迷住了。普京沉著冷靜、講究實際,而且他為實現宏觀經濟穩定采取的舉措令人印象深刻。一些西方外交官誤把俄羅斯的一項戰術決策(指“9·11”後普京開始支持美國的政策)當作戰略決策。但現在,西方已不再對普京抱有幻想。 近來,以國務卿賴斯為代表的一些美國高官,不時表現出對普京政府的“擔憂”。其實他們的“擔憂”說到底,就是發現俄羅斯正在向美國不希望的方向轉變。分析人士指出,在葉利欽時代,美國認定俄羅斯正在按照西方希望的方向轉型,是一個“不那麽完美的自由民主社會”,但近兩年來,隨著俄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別斯蘭事件後普京開始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俄2005年立法管理非政府組織,以及今年年初以來圍繞天然氣漲價與烏克蘭、格魯吉亞進行的一番不分輸贏的“鬥氣戰”,與英國展開的有聲有色的“間諜戰”,圍繞伊朗核問題的曠日持久的“拉鋸戰”,還有同西方仍在進行的“顏色革命戰”,使得美國人發現俄羅斯離他們預期的軌道越來越遠了。今年2月3日美國國防部公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明確寫道,美國對俄羅斯的民主“逐漸被侵蝕”感到憂慮。更引人注目的是,《四年防務評估報告》還將俄羅斯、印度、中國一同列為“處在十字路口的對21世紀有重大影響力的轉型大國”,顯示對俄羅斯發展方向的高度警覺。 如今,在美國決策層眼中,俄羅斯的戰略重要性有所下降,戰略方向又出現了“問題”,這就是美俄近年齟齬不斷背後的心理原因。但是俄羅斯又毋庸置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國,在安理會、軍事、能源等方麵,美國都離不開俄羅斯的合作,美無法承擔美俄關係全麵惡化的代價。因此,目前這種美俄關係,實際上是美俄關係在經過“9·11”反恐合作蜜月期後“普通化”的趨勢:一方麵雙方在各個領域繼續合作;另一方麵,美俄對彼此的“幻想”不再,明爭暗鬥日趨頻繁。關於目前俄與西方的關係,《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形象的描述:“西方對普京態度是在公開場合做出適度的批評,同時再通過與他合影的機會來表示緩和。”★ (《環球時報》2006年02月08日星期三第一版)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顧小清劉知末本報特約記者達巍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