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從傳統文化裏發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在交流過程中尋找令人茅塞頓開的靈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山城夜景引昔憶,吃水能管挖井人?

(2022-02-09 19:54:46) 下一個

  七律
  山城憶昔
  巴城夜景念昏沉?,
  疫火燒延絆顧臨。
  懷舊空持歎息賦,
  睹
容偶遞抖音尋。
  長江兩岸高球熱,
  野石一尊淺業忱。
  借得劉郎酬白酒,
  傾杯還酹慰精神。
  注:劉禹錫和白居易互相請客唱和酒

  “吃水能管挖井人”?很多人打心底裏是非常瞧不起日本的(且先不說仇視的問題)。不僅認為日本已經是個夕陽國家,甚至於某位學者還說了“一定要收拾一下日本、索尼公司都已經消失了、我們蹲下來都比日本高”之類的高見。但可惜的是,盡管大家有著視日本如草芥的豪情與鬥誌,身體卻是異常的誠實……
  沒有日本,真不敢想象諸位的日常生活,會是什麽樣子。
  除了種子之外,日本人還帶來了革命性的種植技術。其中最經典的,就是“水稻旱育稀植”。
  可千萬別小看這個技術,一位叫藤原長作的日本岩手縣農民,為了能夠在原本不產水稻的家鄉也吃上大米,多年潛心種植、反複試驗,創造了適合寒冷地區的水稻種植方法,即不使用傳統的水育秧,改為在旱地上種植。
  即使不懂技術的人,僅看這一句話,也明白該技術對於東北地區有怎樣的價值。此前潮蘚移民們之所以種不起來,就是必須要沿河或者靠山間水源種,沒水的地方就束手無策了。
  1981年,藤原長作應邀請帶著2個新的水稻品種到了黑龍江。
  要知道,那可是1981年了,距現在也不過是40年前而已。東北農民種大米用的方法還是“遍地撒種”、“廣種薄收”,平均畝產隻有300斤左右。
  當地農民看到藤原也是個農民,就不太瞧得起他,對於他用的方法也完全不感興趣,最後說好的75畝試驗田,隻給藤原留了27畝。而這27畝田的產量是多少呢?平均畝產805斤,而且還是趕上了災年。
  東北農民看傻了,第二年直接給了藤原4556畝地,結果即便趕上了大旱,最高畝產竟然達到了1024斤。藤原的到來,使當地農民人均收入翻了9倍。“北大荒”由此,才變成了“北大倉”。
  時任領導人接見,特別榮譽證書,自然不在話下。至藤原去世時,這一技術已經推廣到了13個省市。
  1984年,黑龍江省給藤原長作發了5000元獎金。
  這樣的日本專家可不止一位。
  1982年,北海道大學農學係畢業的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原正市來到了黑龍江,同樣是傳授“旱育稀植技術”,開頭幾年,往返機票和其他的一切費用均由原正市自己或依靠親戚解決。由於衛生條件差,他28天沒能洗上一次澡,當地也沒有冰箱,肉經常變質,65歲的原正市經常上吐下泄。
  經過20年,63次往返,曆經30個省市的指導,累計工作1800多天之後,原正市推廣的技術,已經在全國50%以上的水稻種植地使用,僅上世紀90年代,就創造了20多億的經濟效益。被各地農民稱為“洋財神”。
  領導人接見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如今,東北農民種著日本來的“秋田小町”等品種,開心地通過電商賣到了全國,成為了絕對的大米霸主。
  “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諸位開心地吃著東北大米時,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忘了,這米是怎麽來的了?
  當然,日本人可沒止步於此,日本穀物檢定協會每年都公布大米口感排行榜,不進步就會被對手擠下來。比如,早在1980年,北海道就製定了“趕超新瀉越光”的計劃,而這一計劃的執行,非常漫長而艱苦——
  “每年進行100種左右的雜交試驗,培植出15-20萬的植物個體……反複進行世代交替使其性質得到穩定,並掌握它們的味道、耐寒性及抗病性、產量等特征……直至品種注冊登記為止,大約花費了10年時間……在數十萬的稻種個體中,評估出米粒的白度和均勻性、對病害及寒冷的抵抗性、稻杆的結實性、稻殼的不易綻裂性等所有的特性,最後選出應該保留的種子”。
  好吃的日本米,就是這樣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打磨後問世的,而且各地農民和技術人員還在不斷推陳出新,挑戰極限。
  千萬不要因為得到了前人的幫助,就以為前人已經沒什麽了不起。
  而且,從日本來的,不止有米。
  紅富士、巨峰葡萄、紅顏草莓、不知火……
  1985年,山形縣的“蘋果之王”菅井功來到了山東煙台。經過多地考察後,他認定,這個地方最適合種蘋果。他說“山東煙台和山形朝日町緯度相近,氣侯、日照、土壤等客觀條件都比較適合於栽培日本的紅富士蘋果”。
  紅富士,是日本青森縣藤崎町農林省園藝試驗場於1930年代培育成功的超級品牌,自上市後就熱銷至今,影響力跨越整個太平洋。
  菅井功到了煙台發現,當地農民種蘋果樹的方法接近於種森林,“管理水平落後日本30年”,於是他直接剪去了三分之一的樹枝,當地農民非常震驚。因為農民的意識中,密集的樹枝才是產量的保證,恨不得在一塊地上多種幾棵樹。
  結果那年秋天,菅井功親自修剪的紅富士果樹,出果品質提升了17%。這一顛覆性思維沿續到了第二年,雖然總體數量有所下降,但是單價高,最終收益較前年增加了50%以上。在萬元戶還比較稀奇的那個年代,一家的蘋果全賣出去就能成萬元戶了。
  也就是從那時起,當地農民才逐漸明白,質量比數量重要得多。從此,棲霞富士、煙台富士成為了當地的名片。
  富士蘋果現在發展成什麽樣子了?
  除了遼寧,所有蘋果主產地的主要品種,都是日本富士係的後代。全國65%的蘋果,都是富士子孫。再不喜歡日本的人,恐怕每年也得吃幾個青森縣的特產,或者送禮。
  除了富士蘋果之外,來自日本的知名水果還有——
  1942年,日本農業學者大井上康培育成功了“巨峰葡萄”,1959年被引進。除了巨峰外,還引進了岡山縣的陽光玫瑰、山梨縣的夏黑葡萄等。這些家族龐大的泛日係葡萄,恐怕也很少有人不吃吧。

  1972年,日本人成功雜交成功了柑橘品種“不知火”(也叫“醜桔”)……還有耙耙柑、愛媛橘、青見……陸續被引進。
  至於草莓,則有從日本引進的紅顏、豐香、章姬等品種,以及大量的改良版。

  1998年,日本農林水產省果樹試驗場雜交育成了秋月梨,隨後被引進,改名為“秋水梨”。
  1989年,千葉縣育種專家森田欣一受聘,與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合作研究的新西瓜品種終於成功,最後雙方各取一字,取北京的“京”,與森田欣一的“欣”,將新西瓜品種命名為“京欣西瓜”。至少整個泛華北地區的人,夏天都靠這個西瓜消暑。
  當今的人一邊享受著上美食,一邊鄙視日本,這是他的自由。吃水能管忘挖井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