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從傳統文化裏發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在交流過程中尋找令人茅塞頓開的靈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毛澤東詩詞的特點要點

(2021-02-21 17:35:53) 下一個

     毛澤東詩詞的特點
  毛澤東並不是“天才”的詩人和天才的書法家。就如書法毛筆字寫多了就會自成一體,模仿者無論多麽逼真都可能形似無法神似,反之亦然。江清替毛澤東簽字謄寫文件書類久了,多了也對“毛體”模仿得惟妙惟俏。
毛澤東的詩也好書法也好都是後天努力積累的功夫。
  半路出身者的局限。就象打高爾夫的人是業餘高手,卻與職業球員不在一個檔次。而論戰爭與革命那才是他的本職専業。論軍事技能他無法和黃埔軍校的師生相比,但對軍事理論尤其是中國曆史的研究則是他的強項。
  畢竟不是科班出身,完全靠後天的單打獨鬥學會掌握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核心。
畢竟是一個師範學校畢業的小學教員文化程度,完全靠打打發止自成一家。
  自近體詩在唐代,詞在宋代定型以來,詩詞的失律、出韻等都是詩詞的弊病。是詩人不可取的。
  毛澤東是湖南人,從小就不喜歡受約束,喜歡創新。據江青介紹當初聽毛澤東說自己“我這個人不講衛生”很是吃驚不小。北方人說“不講衛生”有“肮髒”、“邋遢”的意思。而湖南話的“不講衛生”僅僅是相當於四川話的對衛生條件“打得粗”。很容易將就,遇事適應力比較強,遇人好相處,不講究挑剔。
  後來江青愛說自己“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就是耳濡目染毛澤東的作風而照樣學樣走了樣的緣故吧。由於“文革”中詩詞都是堅決徹底擁護毛主席路線“紅人”(郭沫若等)才能得到發表,右派、封資修的詩詞統統被打入地下。所以新中國一代人對於古代詩詞的了解就很淺薄。就連王兆山、餘秋雨、周嘯天等文人都仿佛是以為七個字五個字一句便是詩,若幹字一句便是詞,什麽平仄,什麽虛實,什麽押韻立意意境一律視蔑於毛澤東的早期的一些詩詞大多還是盡量遵守韻律的。當然一首詩除了韻律的形式之外更要有標新立異的啟示性思想。如果是作報告,寫流水賬似的字數碼堆砌那是算不上詩詞的。
  毛詩詞中作為《長征組歌》的主旋律的《長征》,就是一首叫粗糙的七律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衹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鎖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1:重字多:軍,千,水,山皆為重字,短短五十六個字中有四字重用,“合並同類項”後,各不相同的字隻有48個字了,重複字占了7%的“直行率”。前人做詩,同一句中可做排比式用同一字,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為營造某種意境可將同一事物反複詠誦,以強調並加深其意,如崔護人麵桃花一詩。或用疊聲詞,如工部:“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毛詩詞中這種四個重字均表達不同意思,卻是前所未有,太少見。可見語言大師的文字駕馭功底與那個時代詩人之間的差異。
   2:押韻五字,其中難、丸、寒三字為寒韻、閒、顏二字為刪韻,一首律詩,有一字出韻已是大病,何況有二字之多?毛詩詞中出韻之處俯拾皆是。
《七律·吊羅榮桓同誌》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裏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有“上平四支”、“上平五微”、“上平八齊”多韻混合在一起。
律詩和詞不一樣,律詩因為字數花樣不多,則要求依韻到底更嚴格。天賜因為字數不一樣,對於韻律的要求可以狂送一些,一些鄰韻可以混用。如“一東”和“二冬”等。
但是隔得太遠的韻是不可以混用的。
最標準的一首《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除了“逢”是“上平二冬”外,該押韻的地方全部是“上平一東”。作為詞能夠一個韻最好,確實不能一個韻可和鄰韻混用,但不能隔得太遠。
 看看毛澤東詩詞:
《臨江仙·贈丁玲》
壁上紅旗飄落照,
西風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時新。
洞中開宴會,
招待出牢人。
纖筆一枝誰與似?
三千毛瑟精兵。
陣圖開向隴山東。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
  簡直是參差不齊,據說是用湖南話押韻的臨江仙。這就無話可說了。
3.也有一韻到底未換的詩,然而對仗卻不工整。
《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下平一先)
躍上蔥蘢四百旋。(下平一先)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吹雨灑江天。(下平一先)
雲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下平一先)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裏可耕田?(下平一先)
   雲橫九派-浪下三吳,陶令玲不知何處去,這個設問太不自然。
近體詩和詞比較,用韻和格律的特點為:近體詩律寬韻嚴,詞是律嚴韻寬。這句話的意思是:近體詩的格律比詞寬鬆些,可以拗救,可以用特殊的平仄格式。但是它的用韻必須押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不能出韻(首句入韻者用鄰韻不算),而詞呢,則是格律特別嚴格,必須嚴格依照詞譜填詞,至於用韻,則比近體詩寬鬆得多,它可以押鄰韻,可以平韻轉仄韻,仄韻轉平韻。
近體詩和詞的這種截然相反的特點,我想應該跟它們不同的應用有關係:自從隋朝實行科舉考試以來,近體詩作為答卷的詩體,一韻到底的用韻被官方要求嚴格執行,落韻的詩是沒有資格參評的。而詞呢,被稱為“詩餘”,他是文人閑暇之餘,情動於中,興之所至而成的,完全反映作者的心情,興致,隻要口頭上讀起來朗朗上口的韻,哪怕不是一個韻部的韻字,都可以隨意使用。

再看看古詞的用韻特點:
(一) 依照詩韻填詞。
唐五代到宋朝都有這樣的例子。就是詞也是一韻到底。通篇押一個韻韻。比如:
臨江仙·柳帶搖風漢水濱(五代:牛希濟)
柳帶搖風漢水濱,
平蕪兩岸爭勻。
鴛鴦對浴浪痕新。
弄珠遊女,微笑自含春。
輕步暗移蟬鬢動,羅裙風惹輕塵。
水晶宮殿豈無因。
空勞纖手,解佩贈情人。
(加粗的韻字全是十一真部的字。)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宋: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鬆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加粗的韻字全是八齊部的字。)
訴衷情(宋代:陸遊)
當年萬裏覓封侯,
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
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加粗的韻字全是十一尤部的字。)
(二) 通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
例如:
卜算子·詠梅(宋: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上聲七麌,下同)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去聲七遇,下同)
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
(這一首詞裏,就用了兩個臨近的韻部七麌和七遇)
如夢令(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去聲七遇,下同)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去聲六禦)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去聲七遇)
(這一首詞裏,就用了兩個臨近的韻部七遇和六禦)
江城子(宋:謝逸)
杏花村館酒旗風。(平聲一東)
水溶溶。(平聲二冬)
揚殘紅。(平聲一東)
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平聲二冬)
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 (平聲一東,下同)
夕陽樓外晚煙籠。
粉香融。
淡眉峰。(平聲二冬)
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平聲一東,下同)
隻有關山今夜月,千裏外,素光同。
(這一首詞裏,就交替用了鄰韻一東和二冬部)

(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