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鄰居(二)聽來的故事

(2006-08-25 17:09:57) 下一個

這個鄰居雖說比我大些許,卻是很好的朋友。兩個女兒,一個今年大學畢業,一個將讀二年級。曾經在我最難熬的日子裏,她給了我很多的關心和幫助。時常,她也會和我聊一些家裏的事。
有一次,小女兒應邀陪一個同學要去San Diego看某個歌星的演唱會,事先她並沒有告訴父母,許是怕家人不同意。頭一天的晚上才告訴媽媽,然後由媽媽再告訴爸爸。幾個剛剛高中畢業的女孩子相約坐火車去另一個城市,隻為了追星族少女的夢。父母問及住宿的地方和預訂門票等事,說是其中一個女孩兒有親戚在那個城市,到那兒打電話去車站接她們,可以住在親戚家裏。因為沒有預訂門票,原本幾十元的票已賣完,現在已是百元以上。女兒的零用錢不夠,需要父母再給一些錢。父母的意見是不能去。當她告訴我昨晚和今早都因這事和女兒交談,卻沒有任何結果時,我們正在去教會的路上。她說不是不同意女兒去,隻是想要她學會凡是要有計劃,提前和家人商量。如果這樣突然說想去任何地方,父母當然會很擔心。但女兒並不了解父母的心情,最後說,媽媽,聖經上不是說基督徒要“愛人如己”嗎?我是陪同學去,你為什麽不同意?
她說看到有先例,所以希望父母和子女有事多溝通,而不是事事順著他們的要求。女兒有一個要好的同學,家境非常好,去法國旅遊,父親送她到那兒後自己就先回來。在家裏特意為女兒裝修了一個家庭影院,為了方便她帶同學朋友來家裏玩兒。邀請同學共4人去夏威夷為女兒過生日,父母出全部費用,朋友的女兒也在被邀請之列,回電說覺得這樣不太合適,對方倒說見怪了。就這樣似乎付出了全部的愛,但女兒卻小小年紀很早就搬出去住了。覺得在家裏沒有溫暖。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付出了愛,但結果卻是相之甚遠。愛,需要彼此間點點滴滴的相互回應,而不是一味的單方麵的付出。當然,那也是一種愛,但永遠有一種得不到回應的傷心在其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