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駿:加拿大俗人俗話

這些都是我投稿過的文章。發表的,沉著的,都像是我的孩子。新的在肚子裏轉著轉著,總也生不出來。請好友們忠實無望地守候吧。
正文

給予的聖誕節,快樂的聖誕節

(2007-05-01 10:03:15) 下一個

雅駿廢話:此文在事隔一年後發表在世界日報“新移民新世界”版聖誕節前夕。欣喜的是:得了22加元稿費,鬱悶的是:被改編得麵目皆非。更鬱悶的是:“黑板報”一般的“新移民新世界”隻有物質版沒有電子版。在俺們小城,買中文報紙隻能去那家小小的中國店,我不喜歡那家中國店,隻因為老板娘不會笑。以下是原文--我當然喜歡原文。

給予的聖誕節,快樂的聖誕節

剛來加拿大的第一個聖誕節前,我意外遭公司解雇,沮喪得很。商場裏閑逛,第一次聽到許多聖誕歌曲。看著為節日大辦“年貨”的人們,把一件件給親朋好友的禮物包裝得漂漂亮亮,我阿 Q 般地想:俺沒那過聖誕節的傳統,在加拿大又沒什麽親朋,還省了送禮開銷呢。

不久,我的銀行賬戶上多了 200 加元,然後來了一封信,說是政府給低收入家庭的過節費。我家新移民,處處緊縮,朋友無幾,哪用得了 200 元啊。來加拿大第一次,我給三歲的女兒買了件小小的玩具。那 200 元,使我的心情沒有一敗塗地。

那年,沒有聖誕樹聖誕花,沒有火雞,沒有精美包裝的禮物,皺皺巴巴地把那個節日過去了。

鬥轉星移,換了天地。幾年後,我家有了車,有了二女兒,有了雙份收入,有了房子。最近兩年,大小女兒漸懂人間事。聖誕節前的一個月,便開始嚷嚷著要好好表現,以期待著“三塔”能送給她們心儀的禮物。商場的促銷越來越緊鑼密鼓,大女兒拿著一摞的 flyer 圈圈點點,又想要這,又想要那。我還沒富裕到“左手拿白糖,右手拿紅糖,想吃啥吃啥”那程度,對倆女兒說:“三塔隻能給你們最想要的那一件。要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聖誕禮物的。世界上還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呢。”

大女兒不懂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卻懂得這個國家還有不如她幸運( less fortunate )的孩子。

那是在學校裏知道的。今年,她們學校在聖誕節前參與了個社區關愛活動,大廳的聖誕樹上掛滿寫著孩子名字和年齡的小卡片。通訊裏說,如果願意捐個禮物給這些正經曆艱難時刻的孩子,請家長簽字。學生們將因此更加深入了解聖誕節的精神( spirit ):不光是得到,還有給予。

我毫不猶豫地簽了字。第二天,大女兒拿回了一個叫“石南花”( Heather )的七歲小女孩的卡片。我融入了商場購物大軍,把給自己孩子買的禮物包好,藏起來。向大女兒展示給 Heather 買的毛毛熊。不料,大女兒看了不滿意。她說,媽媽,你知道我為什麽選 Heather 嗎?就是因為她是和我年齡最接近的,我知道她已經過了到哪都拖著毛毛熊的時候。我心裏有些東西在動:八歲的女兒,比我想的強。

第二天,我參照女兒在 flyer 上的圈點,買了個帶香味的芭比娃娃。女兒高興地把卡片貼上去,交給學校了。她在卡片上還寫了一行字:“ From Kelly. Merry Christmas. ”

無獨有偶。二女兒的幼兒園也參與了“收養一個家庭”活動,號召大家捐獻。這是個單親家庭,母親 44 歲,兒子 16 歲,女兒 7 歲。我想來想去,為他們買了瓶家庭裝的洗發水。這能夠一家人用大半年了吧。

也算是一種回報社會吧。當年收到的 200 元,使我見到了亮點。今天,我給予的小小禮物,也許也會點亮那些不幸的家庭。在這個缺少親朋的新國家,那個叫“石南花”的小姑娘,和那個單身母親家庭,讓我為他們奔波、惦念了一次。在溫暖的商場裏,聽著年複一年的聖誕歌曲,我想:這個節日,過得多充實啊。

(作者 雅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