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度功能與反腐敗

(2006-10-09 20:22:35) 下一個
  最近一期《求是》雜誌發表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同誌的文章,認為必須從源頭上拓寬防治腐敗工作領域,為此,必須加強反腐倡廉法規製度建設,因為“製度建設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途徑”。文章指出,要“深挖腐敗分子,震懾腐敗分子,讓他們政治上身敗名裂,經濟上傾家蕩產,思想上後悔莫及”。這表明了中央進一步推進反腐敗工作的決心。  製度為什麽是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重要途徑?因為人們對事前的決策總取決於對事後的預期,隻有預期某種行為能給他帶來正收益,他才會選擇做某件事。那麽,又是什麽在決定一個人的事後預期呢?正是製度,而且製度提供的是一個穩定的事後預期。製度通過設定各種“成文法”以及保證這些“成文法”一定能被實施的配套手段,明確地傳達給人們這樣的信息:什麽樣的行為選擇將一定導致什麽樣的後果。由此,也區別出了製度的優劣。正如鄧小平同誌所指出的:“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麵。”(《黨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33頁。)  具體到反腐敗領域,一個位高權重的官員麵對不法商人的行賄,他選擇受賄還是不受賄,取決於他的預期。如果他預期,在既有的製度下麵,一旦受賄,被查處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被查處,懲治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被懲治,懲治的力度也非常小,小到遠低於受賄帶來的收益,那麽,他的事前決策就是選擇受賄。而相反,如果他預期在既有的製度下,一旦受賄,被查處的可能性非常大,一旦查處就將被懲治,而且懲治力度也非常大,遠超過他受賄所帶來的私人收益,這樣一來,他事前的決策就將是選擇不受賄。正因此,吳官正同誌此次提出,要使得腐敗分子“政治上身敗名裂,經濟上傾家蕩產,思想上後悔莫及”,相信對於所有的官員都具有震懾作用。其效果必然是,有人即便想要腐敗,也會因為考慮到後果之嚴重而不敢腐敗。  製度的功能除了通過給人們穩定的事後預期從而決定人們的行為選擇之外,更因此決定了整個經濟增長的績效。經濟學認為,現代經濟增長除了資源性因素之外,還取決於製度安排。更具體地說,如果在某種製度安排下,個人報酬是根據他將自身的資源稟賦投入生產性領域的程度與貢獻來決定,那麽,所有人都願意進行“生產性努力”,經濟績效也就會很好,經濟增長也才有製度保障。相反,如果在某種製度安排下,個人報酬與其在生產領域投入的資源和貢獻不相匹配,辛苦勞動與合法經營獲利很少甚至無利可圖,而通過不法行為與官商勾結卻可以大發橫財,這種製度會導致一種反向激勵:即鼓勵個人或組織將資源與精力投向“分配性努力”:不是試圖通過努力做大蛋糕去獲得更多收益,而是把資源與精力用於爭取在已有的“蛋糕”中劃出更大的一塊。這樣的結果是經濟增長終將停滯甚至倒退。  在所有的“分配性努力”中,應該說腐敗是最嚴重的一種。因為那些腐敗的官員不是把手中的權力用於發展生產,服務社會,造福人民,從而獲得他應得的待遇,而是把權力用於侵吞公眾財富,以最大限度地謀取個人私利。如果這種行為不堅決遏製,會導致全社會風氣的敗壞:可能越來越多的官員腐敗,進而普通百姓也可能因為預期“多勞不多得、胡作非為反而可以多得”而卷入“分配性衝突”,長此以往,經濟績效與經濟增長將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看,中央進一步推進反腐敗工作,對於我國維持經濟協調、健康、長期的增長也是十分必要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