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香雪

匆忙的生活,偶爾停下腳步,喝杯咖啡,記下一些想到的事情
個人資料
正文

恢複高考三十年大事記 (ZT) (圖)

(2007-06-07 08:58:17) 下一個

**高考反思

  有朝一日,職業教育、學曆教育和終身教育被一視同仁,人們就會有可能將“高考”這件“大事”化為平常小事;有朝一日,學曆教育真正成為人們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名牌大學畢業生賣豬肉、掃大街或做采購員不再成為新聞,高考——這條現在被很多人認定的成才唯一之路就不再會是唯一的了

  高考,就像一個巨大的懸念,橫亙於許多青春的心靈。這個懸念,影響和激蕩著他們的命運。

  中國恢複高考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讓當年冬日那場驚心動魄的考試有了可能,讓500多萬從農村、工廠、部隊一路風塵而來的年輕人,懷揣著難得的名額、忐忑的夢想和奮發的意氣,經曆了人生中最具變革意義之一的挑戰。從此,曾經被踐踏的知識重新被重視,曾經被蹂躪的求知之心重新被引領;個人的人生軌跡被改變,國家的前途,也被重新照亮——那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

  三十年後,他們中的很多人是當今社會中流砥柱,無數如今蜚聲中外的大師名家都曾是恢複高考後第一批走進考場的莘莘學子。談起當年的高考經曆,他們依然感慨萬千。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曾與張藝謀頭對頭地度過了四年青蔥歲月;作家陳村那時絕對未料自己隻讀到小學五年級的人能夠連跳N級跨入大學校門;現在已經是西南重鎮美術學院院長的畫家羅中立回憶起當年備考的經過,覺得比當鉗工高溫送煤時還要辛苦;學者陳嘉映差點因為被懷疑“代考”而與北大失之交臂;詩人王家新是當年他所在地區的唯一“狀元”;法學教授賀衛方高考數學隻得了四分;曾經在製造火箭和衛星的航天局工作,如今已是婚姻家庭問題專家的劉巽達說,如果不是恢複高考,他一定是奔著軍工事業去了……

  教育於國,是根基大業,大國的崛起,經濟實力和人才競爭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高考於人,似乎被視為通往個人夢想的“天梯”。對於接受教育,我們毫無疑義,對於高考,我們的感情卻有著千番回轉。三十年來,為了尋找到一個最能體現社會公平和公正的考試體係,教育家們將高考製度作了不知多少次的“革命”,從“天下一張卷”到省市自主招生、院校自主招生;從統一科目考試到文理分科考試,幾乎是每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然而,當一位在高考考場外陪考的父親道出“12年的寒窗之苦就是為了這一天”的話語;當一位母親為了能夠給自己孩子提高被錄取可能性而上演現代版“孟母三遷”,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傷痛。回望這三十年,高考之路似乎越走越窄,家長、教師、學生頭上的高考緊箍咒似乎也是越念越緊。有限的教育資源捆綁住了人們的思維,上大學是成才的唯一之路的觀念根深蒂固;“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深入人心。人們依然“執著”於“獨木橋”,依然無奈地被“高考”指揮棒點播牽引,一麵對應試教育深惡痛絕,同時又對“愉快教育”深刻懷疑,我們這些獨生時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啊,正在自覺與不自覺中與教育工作者們一起在矛盾重重中,扼殺“多元”,將年輕而卓越的頭腦訓練得整齊劃一。

  幸好,私立大學越來越多了,有力填補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缺口,目前全國私立大學已超過200所;出國留學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統計,中國海外留學生人數已接近百萬,為全球之冠——這也可謂是“買”別人的樹,結自己的果吧。

  事實上,全球都有“高考”。比如,美國有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美國高中生進入美國大學需要參加的考試),英國有A-Levels(中學高級水平考試),這些都是學生進入高等教育的必需,是選拔人才的手段。不同的是,社會教育資源的豐富,職業教育的發達和成熟,人們對成才道路的寬泛認知等,從某種意義上衝淡了人們對能不能進入高等學府這個問題近乎“刻薄”的強烈情緒;東西方父母與孩子之間關係疏密的不同,也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了兩者對於孩子“成才”和“成人”的不同期許。

  有朝一日,職業教育、學曆教育和終身教育被一視同仁,人們就會有可能將“高考”這件“大事”化為平常小事;有朝一日,學曆教育真正成為人們終身教育的一個階段,名牌大學畢業生賣豬肉、掃大街或做采購員不再成為新聞,高考——這條現在被很多人認定的成才唯一之路就不再會是唯一的了。

  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一生愉悅浸潤在學習之河中的幸福之人。

  恢複高考三十年大事記

  自1977年8月8日鄧小平主持召開科教座談會決定恢複高考起,到2007年,高考已走過了三十年的曆程,為貫徹“公開、公平、公正”的考試精神,提高科學性與規範性,高考改革從未停止過。近日,教育部長周濟說,高考肯定要改,除了“麵”上要改,我們還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比如多樣化改革,可以自主招生、推薦,但主渠道還是要通過高考。大家要轉變觀念,不再“一考定終生”。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要保持它的優點,克服它的缺點,要辦一個讓人民群眾滿意的高考。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當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舉行,討論參加高考的學生資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當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舉行,確定高考招生辦法。具體包括:1.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2.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3.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4.德智體全麵考核,擇優錄取。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複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製度。據統計,當年的報考人數570萬,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4.7%。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係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麵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製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製”。同年,從美國引進標準化考試,並於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5年以後,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後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範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

  1999年,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省率先開始在高考科目設置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為一年兩次。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對高考考生年齡和婚姻的限製。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麵實現網上錄取,全國網上錄取新生率達到了85%。

  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擴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

  2006年,在北京、上海兩地試行高考自主命題後,高考考場上共有15個版本的高考試卷。同年,考慮到天氣炎熱,高考比以前提前一個月舉行,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9日。

  2007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師範生免費教育重返大學校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杏林香雪 回複 悄悄話 今天不小心打電話回國內, 才知道是高考第一天, 到處都在講高考, 唉, 一年一度家家戶戶都重複著高考的夢, 高考定命運, 似乎已經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