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嫋嫋

夢自蟬聲起,詩從歲月凝。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鹿柴 [王維]

(2007-01-01 19:37:22) 下一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韻。但三四句失粘失對。看來早期的唐詩,格律還在萌芽隻中。


以下轉貼:
=============

  王維(701-760),唐代詩人。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他有多方麵的藝術成就,人們稱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注詞釋義] 

  鹿柴:地名,在今陝西藍田縣西南的終南山下。王維在這裏有別墅。柴,讀作zhi,同“寨”、“砦”。用於防守的柵欄、□笆等。

  但:隻。

  返景:夕陽的回光返照。景,讀作yǐng,同“影”,這裏指日光。

  複:又。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麵上。 

[古詩今譯] 

  空曠的山中看不見人,隻是能聽見說話的聲音。夕陽的光線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的名作之一,寫出了作者在山間別墅所觀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陽返照的黃昏景致。前兩句寫接近傍晚的時候,空曠的山間已經看不見人的蹤影,隻是從樹林深處,還隱約能聽到一些斷續的話語聲。這裏的“響”,不是喧鬧的意思,而是聲音的意思。用一個“響”字襯托,更顯出空山深林的幽靜。後兩句寫夕陽的餘輝,橫斜地透過濃密的樹林,重新照射在貼近地麵的青苔上。由於林深樹密,綠蔭如蓋,白天的陽光無法穿透。一個“複”字透出隻有早晚橫射的光線才能進入林中。這樣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種寂靜幽深的感覺。這首小詩,通過描寫山林景致的“靜”,來表達詩人心境的“靜”,情景交融,意味深長。

如果不說,我可不知道‘複’字有這樣的意思。也不知道‘景’原來是影。怎麽考證出來的呢?

【評析】

這是寫景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穀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後,愈添空寂。最後又寫幾點夕陽餘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簡析zt]

這首詩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集》中的一首。詩中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山之所以“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不見人”三字,將“空”具體化。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通常情況下,山中盡管無人,但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統排除開,隻聽見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麵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一陣人語響過以後,空山又回到了萬籟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兩句“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說,要描寫幽暗的境界應回避光亮,詩人卻偏偏寫“返景入深林”。猛一看,這一抹微弱的斜暉似乎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絲光亮,其實恰恰相反。當“返景”的餘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在青苔上時,那一小塊光亮與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況且,那“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一抹餘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更漫長的幽暗。 

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ID=11153

[作者背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