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嫋嫋

夢自蟬聲起,詩從歲月凝。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學詩入門心得

(2006-07-02 20:59:28) 下一個
(by 葉吟 )

 新社第一屆詩藝研討講座:《學詩入門心得》

  根據新社章程草案第17條: “每月舉行一次網絡詩詞曲聯研討會”。葉吟受新社理事會的委托,牽頭主辦第一屆詩藝研討講座。因個人水平有限,第一期講座麵向初學者,由葉吟獻上學詩入門的一些淺淺心得。先寫這個主貼,然後陸續擬寫,以跟貼並編入主貼的方式更新。大家有什麽質疑和批評的意見敬請直言無忌,有什麽不明了的地方和需要進一步谘詢與探討的地方,盡管提出,主持人將一一作答,獻上野人之曝。

              新社第一屆詩藝研討講座:《學詩入門心得》(主持人:葉吟)     

   葉吟學詩入門,走出了一條普通的古典文學愛者,通過習練入門的路子。不瞞各位,我所修練的是速成功夫,可名之為“快速入門會寫大法”。也確實大有神效,不足一月,即有小成,儼然詩家矣。並非搞笑,踏實而真切。學習過程中,有如下經驗、體會和辦法,或能對初學者有所幫助:  

1)、備好入門書籍及工具書。大家精力有限,貴精不貴多,以下七部夠用:《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千家詩》《增廣賢文》《千字文》《平水韻部》《白香詞譜》。以《聲韻啟蒙》為例(又有韻又講平仄又可學對聯,極好):得熟讀和體會每個字、詞、句是如何對上的,是如何把字詞妥放位置,納入平仄譜的。手頭常備,沒事就看看,不要刻意背,揣摩到熟悉就好。不識的字,太僻的人名,典故暫不理會。今人所附解釋多是脫了褲子放屁,大可不必理會,光光地揣摩熟憑我們舊有知識就看得懂的原文,就行了。  

2)、《平水韻部》作為工具,是手頭必備的。臨屏寫詩,自然是有一個叫平水韻部的文檔,隨時可查韻字。寫詩一定要對照韻書來寫。從古到今,哪怕是名家高手,也基本無人能準確背得所有韻字。定了某韻,那麽就一定是眼看著全部韻字來寫詩。有初學者對於詩人從不出韻大感神奇,以為他們都是專家,下了苦功,背下了相關韻字,好厲害。我隻是心中好笑,大家心照不宣吧!  

3)、多讀淺易簡短沒有學究氣的詩詞名篇。如《千家詩》《花間集》《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中的一小部分,漢魏南北朝的一些五七言。(理論文章獨獨強烈推薦一篇:楊載的《詩法家數》)。多揣摩名篇用語和寫法,久了自然熟悉其詞匯和技巧。不必很多,甚至不必背誦如流,關鍵在揣摩,得其韻味。強調:從王國維以現代人的眼光,拈出意境二字後,我們就明白,詩詞注重感發的韻味,作者必蘊深情於其中,每寫一事一物一意一情,必內含興發感慨而少有議論露骨。內容可以不同,風格可以多樣,相同的是:詩是形象思維,詩篇都有意境的營造和情誌的感發!  

4)、多寫習作;我們初學者從七絕入手最佳。古韻今韻都行,最好用古韻古平仄。從一開始要短一點、淺一點;但一定得正規點:論平仄,備韻書,熟了再丟開。我個人的寫法是:意在筆先,隨之選取詞句。先定題,再圍繞題展開想象,一有相關的意思和字句就零碎記在紙上,最後整合成句子。可以畫好--11--1的平仄譜,對照填入,隨時修改字眼或更換位置。謀篇的基本技法還是老話:起(第一句要有起頭的味)承(第二句順接鋪開繼續描述)轉(第三句層進或轉折)合(第四句歸結)。  

5)、絕句與十六字令:個人理解,十六字令似絕句,首字即是限韻更是起興,甚至就是詞題。第二句七字是鋪開,第三句三個字應有所轉折或層進等等,最後一句五字是歸結。我們初學者按七絕起承轉合的寫法來填,不會錯。因其字少,必得精練(五七絕亦如是),講究字少意多,最後一句更應餘韻不盡。初學者韻是絕然不能出的,一兩處平仄錯誤調整不過來,倒也不要緊。  

6)、初學詞者宜習小令:小令在五十字以下,由簡入繁,由淺漸深,填詞之始,可多些民歌風味,緣情寫景,緣情擬文為好。以意為先,人在文中,情在文中;用好虛詞,達到自然流暢。最忌“溫、軟、單薄”,堆砌詞澡,意象繁雜散亂,而少真情實感。  

7)、初學者如何挑字遣詞造句謀篇?冷僻字不用,太古氣的用語和典故不用,從身邊生活中確有感想的事寫起,以意統帥全篇,全詩自然流暢,決不能讓現代人讀來拗口。戒白開水式的老幹部體,戒空喊口號無底氣(寧可不作豪語),更要力戒浮華堆砌卻沒有一個中心思想串接。字詞得與全詩意境或意思相合,如有不合,寧可去掉。  

8)、初學者難在押韻。那麽可以從最後一字或最後三字倒著寫起。推薦常備《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兩個文檔在手,實在寫不出來,卡殼了,就去查查相應韻部,看看有哪些詞匯可以組織。這從短期看,是投機取巧,可欺外行,可以洋洋自得矣。但是我們這個法子用多了,那兩本蒙書就成了自已的。所以從長期看,是在反複積累,解題練習,為我所用,笨熟而巧。  

9)、初學者難在平仄。這就要求我們,把眼光進行根本性的轉變。要把著眼點,從一般人的“賞析其內容”,轉變為“是如何湊字湊句成篇的”。其實平仄完全是念出來的,我們不單單是賞詩的人,更是寫詩的人,所以平時讀詩,不管是讀古詩還是今人網友之詩,一定要養成念或默念的習慣,體會其平仄架構,通篇氣韻,最後自然會形成本能。梨花院落溶溶月,在我們的讀法中,不單單是那些花呀月呀,而且一定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錯落連接。錦江春色來天地,天地這兩個字,一定是可以填入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最後兩個字這樣的位置:平仄;玉壘浮雲變古今,古今這兩個字,一定是可以填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最後兩個字的位置:仄平。  

10)、關於行文風格。合舊體,詠新事,善之善者也。平常字,心中思,善之善者也。我個人所喜歡的風格,是文字不故作艱深,造境不過於古氣;言之有物,道之有據;然後,也講究氣韻通貫,行文流暢,意與境諧,字與句當。這樣的風格我們普通愛好者可親可近,最重要的,是可學。我就喜歡南北朝民歌、楊柳枝詞一類,如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如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對現代人來說更得如此,太古氣太隱晦更難共鳴,不如用平常字,寫心中思,達意而雅致就好,氣韻流暢最佳,萬不可有拗口的句式,會寫壞手的。到頭來,詩的辭句是學了一些,詩的氣韻都體味不到了,何苦寫詩。

11)、關於章法。就是謀篇,就是詩的寫法:和平時作文一樣文從字順,層次安排妥當。有什麽要說的,就寫什麽。然後寫的時候,注意結構,注意先後層次。和平時寫文章前麵開頭、中間鋪敘、未尾作結,鳳頭豬肚虎尾,沒什麽兩樣。詩以載道,詩以言情,先要有要荷載的東東在心,然後把它按照某種層次,一層一層不要東拉西扯,且不羅索、也不拗口地表達出來,就成了好詩了。章法可以揣摩千家詩中的律詩,看時,不要被眼花僚亂的詞匯所惑,要看到他從第一聯到第四聯,大體各自寫什麽,是如何開頭、承接、闡述、轉折、結論的。  

12)、貼習作不怕醜,相互之間要砸、要收。我幾乎寫過的每一個字都留著,成長的曆程麽。評別人的作品不能從自已的水平出發,得站高點兒,人不會下蛋,卻會吃蛋。看得出什麽就說什麽,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不好在哪裏,有體會感想就回,不怕說錯。同時,對別人的意見,一定要有真正的涵容體會之心,而不是假裝的風度。批評者永遠是對的,他總之是指出了片麵的真理。但得有接納吸收型的心態,必利於已。 

續:

新詩一首:《感覺》,作者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以下一段,摘自《美學是什麽》:

   “詩意就在常見的語言素材不常見的精心“賦形”中誕生了。詩歌的分行排列和意向組合,這些形式手段超越了日常語言的平庸瑣屑,把想象力提升到另一個境界,這就是藝術的神奇之處。顧城的詩《感覺》又是一例,極其簡約的語言素材,經由詩人別具匠心的安排,連日常語言中令人厭煩的重複也變得富有意蘊了。”

推出本貼主講:

    《體會詩歌“賦形”的本能技法--兼談詩的本質、學詩之四維》

一、從賦形談起

   詩是感性。詩是作者一瞬間的感覺,詩是作者心靈與外物在感性直覺層麵上的激蕩生發和水乳交融。

   詩是賦形。詩須形象化。無論怎麽大叫:我十分孤獨,我萬分孤獨,我十二萬分地孤獨!都不成其為詩,充其量是熱情的口號罷了。吾觀風雨,吾攬江山,爾後舞之詠之,這是直達,還不算技法;那麽我們作為坐在書桌和電腦麵前的詩歌訓練,從技巧方麵來說,詩的主題必然通過描情寫物的具體形象來表述。詩歌與藝術上的模仿論與表現論,都繞不開“賦形”二字。待我們在基礎訓練上熟習了這種思維方式,再來麵對廣闊的自然世界與社會生活,真正有所感傷時,就將寫出名句名篇。

   詩是結構,是語言材料的線條組織,是思維活動的時間過程(一維單向性)。具體到格律詩,就是前人總結的“起承轉合”(並非不可打破,然而這是最優的和最基礎的)。是的,據說,“語言是人類的家園”,人不象動物一樣,僅僅是直接生活在這個物質世界上的。人還生活在“語言”和“概念”之中,這是人類的悲哀,人比動物“隔”了一層!那麽,作為詩的語言的結構和組織,平麵變線條,顧城先生的這首詩很直觀,同時還暗合古人總結的“逆挽法”,“以哀景寫樂”,鋪以暗淡,歸於希望。葉吟謹以個人練筆習作舉上一例:《次韻詠梅》“冰魂玉魄森森月,鐵骨蒼枝烈烈風。待得春光來普照,柔情還與百花同”。一二句是起筆,承接鋪敘,第三句轉折,第四句結以意外之意。總之三四句絕不可重複前兩句的內容,平行並列也不好,是為寡淡之作,要不就是意外反轉,要不就是意思更上一層,強力推進!

二、學詩之四維、詩之本質

    學詩之四維:意境、格律、辭匯、章法。用時空四維來比喻,意境就是時間軸,其餘三者為長寬高的空間形式軸。事件是時間在空間中運動的過程,詩篇就是意境在格律、辭匯、章法三大形式中賦得的終極產品。

1、意境。詩之本質:意境。反過來講也行:意境一節,關鍵是掌握詩之本質:興味感發。但得有這個眼光和心理,讀詩、寫詩,必大得詩味。對於我們初習詩的人來說,如何形成這種體味的本能?進而自已也能學會營造多種意境?在境界的營造這一方麵,唯一推薦一本書:葉嘉瑩所著《唐宋詞十七講》,可以助我們得詩之本質,得詩人的心靈。其餘的書,都差得遠,不必看了。在《新社典藏》一欄,我貼出了網上能搜到的前四講。


2、格律。格律學之有餘。最後也是形成本能。還是前麵說過的:讀詩一定要念,要體會其平仄架構。一句入口,心裏同時就有平仄的體驗。這在最初,是先後發生,故意分析出來的;到最後,是同時發生,分不清是內容還是格律。揣摩主貼第1點所提到的七種資料,可以過基礎關,以後但得用這種辦法多看多讀,就好了。如果不用這種辦法,背一萬首詩也是門外之人,體會不到味道。這在一些研究學者,就是這樣子。

3、辭匯。不單單是積累辭匯的量,而且是積累辭匯可以填入的位置和相互的位置關係,還有對仗。前人法數俱在,與時俱進,靈活應用之,就是大成。至於雄改一代之風,開一代之體,非我們所能為,甚至也不是這一代兩代所能為。詩有定法,很難創新,初學,但得整舊如舊就好了。這在很多人都有一定基礎,但是得來太艱難了,而且還不夠。最好的辦法還是讀別人的詩時,以及幾種啟蒙韻書時,把眼光改改,不要看什麽誌意,就看辭匯的組織編排。其中又涉及韻腳組詞和平仄位置。
  
4、章法。前麵及主貼已涉及很多了,再作羅嗦:章法就是謀篇,就是層次結構是否得法。無非就是先寫什麽後寫什麽之類。忌東拉西扯,不成段落。好詩血脈貫通,如珠串連,又有輕重騰挪的功夫。我們初學,不妨如寫作文一般,老老實實安排妥當平穩。詩初稿成,反複自我體味和檢查:文辭是否順暢,是否表達準確。拗口是大忌。練字宜選取最傳神的。凡此,一念就知。

三、總結:古詩形式的本質性及其它

  內行人和外行人的區別就是一個感知氣味;一個詩外賞析。請允許我們從形式上、也就是古詩的氣韻去理解:什麽叫入門?入門就是得其味,獲得感覺,就象下棋有了感覺。哪怕我水平低,可是我也入其中,得其味了,成為圈子中的人。如何算獲得了感覺呢?我們,要把眼光從欣賞的眼光,變成寫出來、湊成篇的眼光。這是一個根本觀念和關注點的轉換。換過來了,就會自動自發,時間一久,必有積累。再加上一些取巧的路子,根本不需要太多時間就能入門會寫,寫得象模象樣。同時,我們讀詩看詩的眼光也就有了不同,能感味其氣韻了。

  我們為什麽要當內行、要當圈內人、要得詩之本質,而不當外行、不必注重詩的知識,甚至不當研究學者呢?因為詩是用來玩的。據說藝術都是玩,此不假。要玩就玩出味來,對於那種詩人最幽微、最隱約、最深情的心靈、感情、品格的意境,我們,一要能體味別人和別人的詩篇中所表達出來的;二要自已能生養這種詩心詩情;三還要能傳達給別人。簡言之:欣賞、內涵、創作。其實三者又是一回事。古詩有完美的形式,千載而下移不動。這個形式本身就是內容,就是一種美。不得其味,沒有感受,隻是詩立意好不好,內容如何,有個啥用?不用寫古詩了,寫雜文去。

    葉吟所講,麵向初學者,方家可以不信。對於初學者,有個淺入和效率的問題,如何不蔓不枝,最有效率地迅速抓得詩之本質與形式,並快速入門會寫?再次開列資料清單,不深不淺,不多不少,正好就是最好:

    意境:《唐宋詞十七講》
    格律與辭匯:《聲律啟蒙》《笠翁對韻》《花間集》《千字文》《增廣賢文》
    章法:《千家詩》《詩法家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