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嫋嫋

夢自蟬聲起,詩從歲月凝。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漢語形式與易學”雜談〔修訂稿〕〔一〕By孫逐明

(2005-05-16 08:56:49) 下一個
孫逐明   原載:http://skychina.94wo.com/index.asp   按:這一組文章雖然是談漢語形式的,可以後會多方麵聯係到詩歌語言,所以也貼在這裏。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提高文學語言的表現力至關重要。至於如何提高,自然有很多途徑,其中,學習古典文學,借鑒西方文學,提煉民間口語,都是上好的法門。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古今中外的語言都受自己的語法規則規範,而語法必定受其背後的理性邏輯的製約。如果我們能從古今中外各自的邏輯係統的基本特點著手理解各自的語法特點,肯定對我們的借鑒是大有裨益的,甚至很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為了適應廣大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準備用雜談、趣談的形式慢慢展開。      一      漢語語法最大的特點在哪裏呢?   我們不妨先從一則語言趣談說起。   我看到過一則報道,大意是一位美國留學生大發感慨,說:你們的漢語真奇妙!要是中美足球比賽,“中國大勝美國”是你們中國贏,“中國大敗美國”也是你們中國贏,不管怎麽說,反正是你們中國贏!   “大勝”和“大敗”意義完全相反,為什麽都可表示贏呢?現代語法學家會說:前麵的“大勝”是動詞的“主動”用法,而後麵的“大敗”是“使動”用法。道理似乎不錯,可是古人和當今的文盲們可根本沒接觸過什麽語法,哪裏知道什麽“主動”“被動”“使動”這些勞什子?可他們誰都能理解這種句子的本義,這是為什麽?   大家都知道,在漢語語法裏,詞序是最主要的語法手段,中國人都把自己希望褒揚或者強調的對象放在前麵,貶抑的或者次要的對象放在後麵。這種邏輯來源於東方人特有的思維模式——易學邏輯模式。     講究次序一直是中國人最根本的邏輯理念。周易《係辭上傳》開篇就說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周易還特地寫了一篇《序卦傳》來講述六十四卦次序的奧義。   在現實當中,自古以來,號稱禮儀之邦的中國人一直特別注重次序,從祭祀禮儀到婚嫁慶喪,從民眾迎來送往到國家君臣的集會,尊卑排位一直絲毫苟且不得。即使到了近代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也一直在敏感地關注電視新聞裏政府領導人的站立排位,幾乎可以絲毫不爽判斷出各個風雲人物的升貶。   易學邏輯是有手征性的,它“扶陽抑陰”。反應到漢語的語法裏,次序是最主要的語法手段,而且一以貫之地“扶陽抑陰”。   在構詞法裏,陽前陰後是通則,如:天地、乾坤、父子、夫妻、子女、公婆、兄弟姐妹、祖父母、伯父伯母、嶽父嶽母、夫唱婦隨、男尊女卑、男男女女、男耕女織、男歡女愛、男婚女嫁、男不男女不女、男盜女娼、雄雌、公母、鴛鴦、龍鳳、龍飛風舞、一決雄雌等等。   在句法裏,主謂賓是最基本的句式。漢語一般把主體放在句首,客體放在句尾,前為陽,後為陰揚前而抑後,“中國”在句子前麵為陽為主體,“美國”在後為陰為客體;中間的謂詞“大勝”是褒義詞,“大敗”是貶義詞,褒陽而貶陰,所以總是主體壓倒客體,“中國”總是戰勝了“美國”。   中國人這種“扶陽抑陰”的思維模式也同時反應到了書寫習慣上:在陰陽學說裏,上為陽,下為陰。漢語的主語一定在上,賓語一定在下,所以書寫也由上而下。   易學邏輯模式當然沒有這麽簡單,它對漢語語法的影響遠不止這一點點,我們以後再慢慢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