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like you are dying.

浪跡西洋 漂泊北美 差旅勞頓東南亞 九天攬月 五洋作鱉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自我和博克

(2006-11-17 14:59:11) 下一個
(品茶小軒置頂)

蘇聯還未解體時,看過好象是蘇聯東歐的一位作家寫的《自我論》(加注),內容忘得差不多了。當時,年輕的團支書看到裝幀秀雅的封麵,會意而詭秘地一笑。她這一笑意味深長,是在無聲地說:“嘿,什麽樣的人看什麽樣的書。”

其實,人大都很自我。很想了解自己和被人理解,但又很私密,不願意別人看到心裏去,盡管同時又毫無道理地想知道別人心裏什麽樣子。你可以說這是源於人性的原罪“貪”。但純粹的道德批判沒有用,該貪還是貪,骨子裏的東西,一般的修煉很難斬草除根,功德圓滿。人已經進化,成為社會動物,怕寂寞,除非一生下來就扔到渺無人煙的荒郊野外,去百年孤獨,自生自滅。人的自我取向和社會性是先天的矛盾,回避不了。

剛好,電腦網絡技術進步,有了電子博克,內向的人也“健談”起來,因為博克空間的虛擬和距離提供了一層心理上的保護。博克為人的自我取向和社會性提供了調和矛盾的平台。在博克空間,一個個自我得到充分發揮,舒展在社會麵前。在現代,至少在西方,individuality是褒義的,是得到鼓勵和獎掖的不可多得的特質。是這些充滿活力的個體元素豐富了多彩的社會畫卷。當年最怕寫作文的人,如今也文思泉湧。原來不是他們不會作文,而是時機不對,火候未到。把文當成一件苦差事,又單調一統,缺乏素材,憑生編硬造,當然怕作。

昨天看“Before Sunrise”, 在夜半無眠遊蕩維也納街頭半夢半醒的恍惚中,那助興的紅酒裏又摻有“騙”和“偷”的竊喜,法國瘋女孩和美國貧小夥腦筋互相激蕩,似是而非地抖機靈,耍貧嘴,顯才智(Pseudo-intelligence)。女孩有一個高論,說那婦女解放運動,心懷叵測的男人是始作俑者,一些頭腦簡單的女人看到風便是雨,跟著起哄架秧子,被蒙在鼓裏賣了還不知道。這論斷很有想象力,讓人聯想起“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文化大革命,是領導人錯誤發動,後被反革命分子利用的一次內亂。這婦女解放運動,是個別人、個別團體錯誤或正確發動,抑或是婦女內亂被利用,隻有天曉得!馬克思主義者堅信,外yin要通過內因起作用; 女人腦子裏沒有,任他壞男人在外麵怎麽搗鼓,也形不成波瀾壯闊。女性“自我”的覺醒,怎麽說對婦女解放運動也是有大功勞的。

如今的博克文化,標榜自我,崇尚個性,博客們一個個特立獨行,語不驚人誓不休,即便沒有一呼百應也能孤芳自賞,自得其樂。在博克運動中,婦女撐起半邊天,還是大半邊天。說是又一次女性大解放或是又一次個性大革命,應該不算太過分。

注:自我論 作者:(蘇)伊·謝·科恩 出版機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全書分兩部分。上篇論述文化史上的人的標準形象的演變,下篇論述個人自我意識發展的心理學問題。通過兩者的比較,可以看出自我監督和自我調節內在機製的某些一般發展規律,有肋於理解道德行為的心理根源和動機。

http://www.hzxfbook.com/showdetail.php?id=73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雨打梧桐 回複 悄悄話 I have read 《自我論》in my college tim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