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丁丁四海為家

生活如同一杯杯啤酒,初嚐苦澀,習慣了就好,最後欲罷不能
個人資料
正文

色影有技《一》了解眼睛與玻璃成像 (圖)

(2006-07-03 10:57:58) 下一個

許多人常常說照片拍得不好,某些地方怎麽糊了,某些地方怎麽這麽黑,或者為什麽一大片地區都白掉了(我們常說過暴了),或者為什麽和肉眼看到的大不一樣等等,因此很有必要把一些最基本的成像原理解釋一下,讓大家有個期望值,然後下一步去決定如何拍攝和選購以及用好相機。

首先是被攝物體景物清晰的問題,比如旅遊中大部分人拍攝景物的時候都希望滿眼看到的東西都清楚地反映出來。這反映到照相中有兩個基本部分,第一是對焦,就是說鏡頭的焦距調整到多少讓多遠距離的物體最佳成像,學過物理光學折射的人都知道,任一設定的焦距隻能讓一個固定距離的地方的每一個點正好聚焦到投影麵上的一個點,在這個距離前和後的點在投影麵上就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光斑了,理論上來說所有的照片都是不清晰的,因為隻有某一個距離的點才能得到最清晰映射,而我們隨便照座山,一條街都包含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範圍,那麽我們照得很清晰的照片是怎麽來的?相機欺騙我們?還是相機自動對了很多不同距離的東西組合起來?不是的,而是另外一個基本部分,光圈,也就是透光的那個孔,注意,這個不是說相機那個玻璃的大小,而是指裏麵一點那個黑膜在你按快門那一下它打開的孔的大小,這個孔的大小決定了那個光斑的大小,大家畫一下圖就知道,當這個孔變成一個點的時候,任何一個點出來的光線隻可能投影成一個點,而當這個孔變成一個圓的時候,投影的點變成光斑,而光斑的大小由圓的最邊緣部分決定,而隻要這個光斑足夠小,在我們的眼裏就還是一個清晰點,看,模糊數學又一次在生活裏派上用場。

怎麽樣是不是感覺繞了很多彎?是啊以前做物理題都是求精確對焦的時候如何如何,從來沒有想過沒有對上焦的時候是否就絕對不清晰?大家可以按照相機比例畫一下,不過沒有超長的紙張是畫不來的,比如中間的鏡是1厘米,投影板是3.6厘米,鏡和板之間2厘米,選一個50-100米範圍長的物體,大家可以看到任何一點那個光斑有多小。

這裏大家就明白了隻要開的孔小清晰範圍就大,也就是術語景深大。所以你看傻瓜機都是小巧玲瓏的,除了幫廠家省錢隻放一塊小玻璃,另外就是為了讓傻瓜們不要拍模糊的照片啊:-) 但是物極必反,孔越小通光量越小(比如說每秒鍾),就需要更長的時間讓底片產生足夠的感光變化,所以孔太小了很多時候傻瓜機一算,比如需要0.2秒(術語就是曝光時間或者exposure duration),好它就保持開孔0.2秒,結果另外一個問題就進去了,就是手抖。請舉起手看看它是不是每分每秒都在輕微的顫抖,更不用說抓著相機按下按鈕那個動作了。

還有就是天氣也很大的影響了曝光時間,晴天,陰天,傍晚,晚上通光量的區別是巨大的,晴天1/1000秒就夠了陰天可能要1/50秒,傍晚可能就是1秒,晚上就是幾秒到幾十秒,而普通人的手的晃動超過0.1秒就可以反映進去。

好先到這裏,請聽下回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丁丁168 回複 悄悄話 謝謝,美就在身旁,稍微用心就可以捕捉下來
輕柔 回複 悄悄話 照片太漂亮了,看著是一種享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