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普通話作律需要麵對的一個問題

(2007-06-02 09:50:01) 下一個

按中古韻部押韻,聲調的平仄以中古平上去入來定,這是千年來作律詩者遵從的格律。如今“非保守”朋友提倡用普通話作律絕,以普通話押韻,這也未嚐不可,但是如何確定普通話漢字發音的平仄這個問題似乎“非保守”朋友們從來不予考慮,一般說,他們認為普通話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在這裏,反對擬古的朋友恰恰犯了擬古的錯誤。

不錯,普通話的第二聲被稱為陽平,但這是音韻學和方言學從漢語語音的曆時演變和各方言的共時關係上說的,這個名稱並不反映第二聲在普通話中的實際調值。大家知道,普通話,乃至北京話的第二聲不是一個平調,而是一個高升調,其調值一般確定為35,那麽這事實上是個仄聲。

聲調是漢語語音中最不穩定的因素,在漢語大方言內部,次方言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是聲調的不同,相隔幾十裏路的兩個地方語音,聲母韻母可以毫無差別,但調值卻可能不同,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某地方言的“味兒”。例如河北中部經北京往東北方向,保定跟北京調不同,北京跟唐山調又不同,但這三個地方的語音係統基本一至,且每小片內部聲調也會不同。

古“雅言”的聲母韻目係統我們今天可以很精確地重新構擬,但關於聲調我們卻隻能知道平上去入的調類,卻無從詳細知道當時的調值,沒有那時候音響資料保存下來呀。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的是中古漢語“雅言”的折衷調值的大致情況:

平聲應該是個中平調,且濁聲母的字要低一些,後來風化為高平和地平兩個聲調。

上聲,顧名思義,是個向上的調,因而其調值應該跟現代普通話的降升調的第三聲很不同,普通話第二聲反而是個上升的調值。

去聲,依然顧名思義,是“離去”的調子,應該跟今天普通話差不多,也是個下降調。

入聲,是個短促的調。所謂入,是說聲音好象沒有發出,便被韻尾的“爆破”輔音給堵了回去,這些輔音隻有成阻過程而沒有爆破。但短促說的是音的持續時間,並非高低。事實上依聲母清濁的不同,入聲可以是高短,或低短,這就是後來陰入陽入分化的基礎。

關於古代聲調,《康熙字典》中的《分四聲法》歌訣雖然不是科學的描寫,但大致可以告訴我們平上去入各自的特點: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普通話的第二聲恰好與古代上聲發音方法相似,而今天的上升卻是先降後升,而且主要表現為低降調(不同於第四聲的高降調)。
提倡用普通話作詩的朋友的一個主要理由是中古聲調與今天不同,按中古聲調和韻作詩今天讀了不和諧,韻律不美。那麽,若如此,普通話第二聲成了仄調,算它是平自然也不和諧,所以,在下的結論是若按普通話作律絕,隻有陰平聲才是平,其他三聲均為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