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崗夫人李立群成為拆遷釘子戶

(2013-11-25 02:36:30) 下一個


高崗夫人李立群成為拆遷釘子戶

菜刀溫暖
.
發表於 2007-8-15 01:47:20 | 隻看該作者

李立群:我隻想有一個安穩的家
卓成華、西川

        86歲的李力群又將麵臨一次抉擇,雖然這隻是她一生中遇到的無數次被動的選擇中的一次,但這一次,她決定盡自己能力,將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這個選擇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還搬不搬家。
        
         李力群住的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將要拆遷,鬥大的“拆”字落在牆上有些時日了,由於許多住戶故土難離,拆遷工作進程緩慢,既讓拆遷的人心急如焚,同時也在煎熬著被拆遷的人的心。征地單位五次三番上門勸說,並許以厚利,以期讓他們交出房屋。李力群在這兒住30多年了,作為一個公民,她有權選擇自己居住的地方,似乎為了驗證她的話,她拿出“兩會”剛剛通過的物權法來保護她的權益。
        
         李力群聲音洪亮,話說得有理有節,來勸說的人往往會被她說服,無功而返,隻好去動員其他人家。陸續有人搬走了,還有幾個被開發商視為“釘子戶”的人家等待著李力群的最終決定。他們希望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給他們撐腰,因為這位柔弱不堪的老太太是見過大世麵的高崗的夫人。
        
         李力群說,我也說不上什麽話,隻是自己年紀大了,不願住樓房,也不想再過那種搬來搬去、動蕩不安的生活。
        
         在李力群那略顯簡陋但寫滿曆史的四合院裏,她向我們講起了幾次搬家的故事。
        
         第一次搬家,她從行政11級降到13級
        
         李力群隨高崗一起從東北調到北京工作,先是暫住在三裏河國家計委大院,隨著高崗職位的升遷,一家人又搬到了東交民巷居住。“高饒事件”發生後,雖然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但由於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關照,政治上受到衝擊的李力群一家,在生活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還能夠保證衣食無憂。
        
         丈夫去世第二天,李力群帶著四個孩子和正懷著的第五個孩子一起搬到了北京新街口的一處四合院。門前不再像從前那樣車水馬龍,一家人開始過起了普通人的安靜生活。
        
         “但不久,彭德懷事件發生了。”本已遠離政治旋渦的李力群還是被政治所牽掛。她說,“我從新街口的家裏被帶走,關了三個月,要我交待彭德懷與高崗是如何陰謀勾結進行反黨的。我說,彭老總和高崗接觸時間最多是1950、1951年,在沈陽我們的家裏。那時候正在抗美援朝,他們一個是誌願軍總司令,一個負責後方供應。他們在房間裏一談就是一整天一整夜,門前站著兩道崗,別說我,連秘書都不讓進他們屋,我哪能知道他們是如何勾結,怎麽反黨的?”
        
         見李力群提供不出有價值的東西,專案組將她從行政11級降為13級,放了出來。
        
         李力群說:“高崗走之前,將我們一家托付給周恩來照顧。總理日理萬機之餘,還抽出時間問我需要什麽,黨和政府也沒有把我們家當作“反黨集團”的家庭來看待,至少孩子一點沒受委曲,正常上學,我也能夠照常上班。”
        
         煮隻雞煮些棗,開個晚會完成了婚禮
        
         李力群是江蘇邳縣人,父親是國民政府的縣長,叔父是中共地下黨員。17歲那一年,還在徐州女子師範讀書的她拿著叔父的上級、紅軍高級將領朱瑞寫給林伯渠的推薦信到了西安,換上八路軍製服後,和一批進步青年前往延安。
        
         在延安,李立群先後進入抗大及中央黨校學習。畢業後,陳雲問她,學過“黨建”沒有。李立群說剛從黨校畢業,當然學過。陳雲就說,給你講“黨建”的是陝甘寧邊區創始人高崗,你被分到他那裏去工作。
        
         “我一聽就有點泄氣,”李立群回憶說,“那時年輕人都是以上前線為榮,不想留在後方。”但李立群縱然一百個不樂意,也必須服從組織分配。
        
         到陝甘寧邊區秘書處報到不久的一天下午,高崗來到李立群的住處,說要帶她去楊家嶺見毛澤東。李立群聽說能見到偉大領袖,高興得一連聲地說好。
        
         到了楊家嶺,毛澤東不與高崗說話,卻一個勁兒地問李立群多大了,哪裏人,誰介紹到延安的。李立群一一作答,毛澤東不住地點頭說好。這時桌上擺上一碗雞蛋炒辣椒,一碗土豆和小米飯,原來毛澤東要請他們吃飯。
        
         席間毛澤東對李立群說,高崗是陝北領袖,不僅陝北人,我們很多人包括我都要向他學習,今天你來延安參加革命,分到邊區黨委工作,很好,你跟他生活在一起,要好好和他相處,好好向他學習。
        
         “我當時吃了一驚,”李立群說,“那時我才十八九歲,聽了這話心裏很害怕。我和高崗還不熟,又不了解,讓我和他好好相處,一塊生活,我不知道主席說的是什麽意思。臨走了,主席還拍拍我的肩說,我的話你懂嗎?我不敢說話,也說不出話來。”
        
         四五天後,王若飛、王明、習仲勳幾個人一起來找李立群,說今晚開個會,請你參加。到了會場,李立群被安排坐在高崗跟前,王若飛開始講話,說今天煮了隻雞,煮了些棗開個晚會是要舉辦一場婚禮。這就是李立群與高崗的婚禮,時間是1940年元旦。
        
         第二次搬家,她必須說出不知道的“陰謀”

         李力群具有江蘇人特有的柔弱、善良性格,隨著孩子接連出生,她開始把精力放到了孩子和家庭上,絲毫不過問高崗從西北到東北,從東北再到中央平步青雲。丈夫一步步的榮耀她不驚,突然間一落千丈她也能夠適應。
        
         李力群說:“降了級以後,我們家從西城的新街口搬到了南城的牛街,還是一個四合院,不過略微小了些。我對住在哪裏都無所謂,隻要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就行了。”但這時,一本《劉誌丹》的小說再次擾亂了他們一家的平靜。
        
         1962年出版的《劉誌丹》,本是為紀念陝北領導人劉誌丹而寫的一本小說,因為“把劉誌丹寫得比毛主席還高明”和“誇大西北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被批判是為高崗翻案。在西北工作和曾在西北工作過的一萬多名幹部被整,數萬個家庭受到牽連。
        
         “那時‘文革’已經開始,”李力群說,“革命群眾衝進我們家進行批鬥,占了四合院的東、南、西三麵房子,我們一家六口擠到北麵兩三間房子裏。”李力群說。
        
         住在牛街的那段時日,李力群一次次被傳去寫揭發材料。批鬥彭德懷,要李力群揭發彭德懷與高崗陰謀奪權;批鬥習仲勳,李力群要揭發習仲勳與高崗陰謀篡位;“林彪事件”發生後,李力群仍要揭發林彪與高崗背後埋藏的更大陰謀。在外麵揭發別人,回家還要挨革命群眾批鬥,李力群再也支持不住了,她不再是一個什麽也不知道的人了。
        
         李力群無奈地說:“不停地被審查,不停地揭發,叫我這樣寫,叫我那樣寫,許多都是不實之詞,不寫就回不了家,見不了孩子。”李力群說,“其實他們都明白,誰製造陰謀還會讓我一介女子知道,我知道了那還叫什麽陰謀?”但她必須說出她不知道的陰謀。
        
         對那段夢魘般的經曆,對因為她而遭到打擊的人,李力群止不住哽咽,那是深深的懺悔。
        
         接著,李力群的幾個孩子分別被“發配”去河南、湖南、甘肅、內蒙插隊,自己也被下放到安徽“五•七幹校”勞動改造。拋開骨肉分離的痛苦,在農田裏插秧種地的那段時間反而是李力群最為解脫的時光。
        
         第三次搬家,周恩來親自為她們家挑選住址
        
         回憶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李力群說,“從江蘇的老家出來,是為了追求解放,追求自由,在幹校改造的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卻是回自己的老家,一輩子平平安地過下去,不再過那種動蕩不安的日子。”
        
         不幸的李力群又是幸福的。1971年,在“四人幫”橫行,自己也不保的情況下,周恩來沒有忘記李力群的一家,毛澤東也指示將李力群作為保護對象。就這樣,李力群和幾個子女陸續返回北京。李力群先後當選為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從那以後,每逢重大節日,李力群都會受邀出席國宴,享受登天安門觀禮的高規格待遇。
        
         孩子都大了,牛街的兩三間房子顯然已經住不下李力群和她的子女,周恩來親自挑選地方,將他們一家安頓在現在的住處,漂泊的一家人總算又安定下來。
        
         李力群的二子三女,由於怕受父親牽連,都改隨母親的姓,最後一次搬家,連李力群用的都是一個假戶名,住了很長時間,鄰居們都還不知道他們的真實身份。
        
         雖在京居住,但一家人並沒有忘記陝北的家鄉。李力群常給子女講陝北人民舍生忘死支援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故事,子女們也盡自己之力,幫助家鄉建設。老家久無人居住的窯洞已經破敗不堪,他們將窯洞整平,在那兒建了一所學校,起名崇德。
        
         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動遷,她不想再搬了
        
         時至今日,李力群仍對毛澤東、周恩來心存感激。周恩來將她從安徽接回北京,親自挑選王府井一處鬧中取靜的四合院給他們一家居住。李力群希望能到圖書館工作,一邊看書一邊學習,周恩來同意了。沒想到隻上了十來天班,毛澤東知道了情況,說不行,他說李力群在東北是有影響的人,一定讓她回到教育部。並指示中央組織部,李力群的孩子無論考取哪個大學,都不能因為他們的身份而影響入學。李力群說,沒有主席和總理,她還真不知他們一家的現在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麵。
        
         李力群在東北的影響,是1948年她協助張聞天、徐特立一起創辦了東北第一育才學校並擔任首任校長。如今,每逢校慶日,學校都要請這位享受副部級待遇的老校長回家看看呢。
        
         86歲的李立群為了我們的來訪,特意換了身“新”衣——洗得有些發白的素淨衣裳。老人的家人給我們沏完茶,時不時還要過來照顧老人喝水、用藥,房間的門軸因年久失修,有些幹澀,門開門關時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
        
         這次拆遷,李力群知道不是她能阻止得了的。經曆了數次運動,到最後她隻能順其自然,才能保全家人,保護好自己。那些指望她能在背後撐腰的老鄰居老街坊,知道她一生的遭遇,不再強求李力群為他們呼籲,也不再將眼光盯在他們一家身上,一戶戶在拆遷書上簽了字。
        
         隨著一戶戶人家搬走,水停了、電斷了,僅存的幾戶居民無奈地搬個小馬紮到毛主席紀念堂向老人家哭訴一番後,也陸續簽字走人。李力群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也會離開這兒,時常坐在院內的樹陰下,望著天空中日益逼近的高樓大廈,回憶初次和高崗去見毛澤東的那個下午。那個改變她一生的下午似乎很遙遠,又似乎近在眼前。
        
         淚水止不住地順著老人的麵頰流了下來。
 

來源:《中國老年》2007年第6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