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洋

紅日初升,我們昂首海天,萬千心事飄落海的中央......相望於大洋,時代予我僅僅幾十年,我行走的軌跡在永恒中隻是一瞬。
個人資料
正文

2008總統正式選舉背景

(2008-02-13 06:05:37) 下一個
美國地域政治特點
一個州,若是投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票,我們謂之“紅州”;若投民主黨候選人的票,我們則謂之“藍州”。大致來說,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中西部五大湖諸州、西海岸加州、奧瑞崗州和華盛頓州,為傳統上的“藍州”;其它的南方各州,則多為“紅州”。 以紐約為中心的東北部是自由派的陣地,他們態度開明,視野廣闊。西部的加州擁有全美最具活力的創新文化,加利福尼亞人終日忙碌,無心政治,認為無論聯邦政府還是州政府都不過是數害相權之下必然留存的機構。從東西海岸開始,越深入內地,美國人的態度就越孤絕。相應的,較之海岸各州,太平洋高地、中西部和南部各州的愛國主義情緒也更為強烈。至於西班牙裔,隨著“重新征服”的展開,他們的選票將在得克薩斯、伊利諾斯、威斯康辛、俄亥俄、佛羅裏達和加利福尼亞等州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現階段,還很難估測其投票傾向———他們態度保守(貼近共和黨),卻又支持補貼少數族群的福利計劃(有利民主黨)。


正式選舉中的選舉人團製蘊含了相當不民主的成分。

  一是以州為單位來分配選舉人名額,各州的選舉人數正好是該州在國會代表團的人數,即該州在國會的眾議員人數與參議員人數之和。另外,由於哥倫比亞特區在國會有三個沒有投票權的代表席位,因此也撥給三名選舉人名額,這樣選舉人團的總人數是:435(眾議員人數)+100(參議員人數)+3(哥倫比亞特區代表人數),共計538名,但這538名選舉人中每位選舉人所代表的人數是不相同的,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二是選舉人團製,以及“勝者得全票”的通吃規則,使得精於地理政治算術的候選人把有限的資金、資源和時間投放在傾向性不明朗的屈指可數的幾個“戰場州”,而跳過眾多傾向性比較明確的“紅州”(支持共和黨的州)或“藍州”(支持民主黨的州),結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同樣一張選舉人票的“含金量”很不相等,有的選舉人票“價值”幾萬,甚至幾百萬!


2004 美國大選結果

Image:ElectoralCollege2004.svg



2000 美國大選結果
Image:ElectoralCollege2000.svg



1996 美國大選結果
 

Image:ElectoralCollege1996.svg 




1992 美國大選結果

Image:ElectoralCollege1992.sv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