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洋

紅日初升,我們昂首海天,萬千心事飄落海的中央......相望於大洋,時代予我僅僅幾十年,我行走的軌跡在永恒中隻是一瞬。
個人資料
正文

共和國傳奇 (下)

(2022-02-08 18:45:28) 下一個

共和國傳奇 之 毛澤東傳奇
共和國的傳奇就是毛澤東的傳奇!
秦漢模式兩千年,漢族都生活在長城以南,漢族政權沒有直接治理過滿蒙疆藏。北宋以後一千年,漢族基本失去了對黃河流域的優勢,三分之二的時間,黃河流域是由滿蒙政權控製的。
滿清與民國,漢民族各省間是分裂的,漢族處於愚昧落後的狀態,喪失了漢民族概念,隻會效忠皇帝與軍閥。清王朝時期漢族與各民族是割裂的,各民族隻認可滿族的統治地位,清亡後,民國時期漢族陷入內戰,滿蒙疆藏各民族紛紛獨立。
沒有這些基本的曆史認知,就會瘋狂地批判毛澤東的統一和文化革命。
毛澤東最偉大的功績
1)軍事上統一漢族南北本部
2)推廣普通話,語言統一
3)思想文化上的統一和革命,建立新漢族。
4)完成工業化,改造了漢民族的農業社會
5)軍事上進軍,漢族首次統一滿蒙疆藏。
6)政治上驅逐達賴和蒙王,收複溥儀,在滿蒙疆藏推廣郡縣製,完成了對滿蒙疆藏的集權統治,結束了各民族分裂和獨立的長期局麵。
7)在民族地區廣泛建成生產建設兵團,軍墾製度穩定了邊疆。
8)知識青年下鄉,支援內地,誌願邊疆。鞏固了國家統一,開發了落後地區。
9)建立以漢族為主體的強漢模式,完成了多民族團結的中華民族的建立。
10)建立完備的高等教育體係。毛澤東雖然一度停止了高考。但是中國的高度教育體係是在毛時期建立起來了。
11)文化掃盲
12)掃除大規模流行病
13)在美蘇之間博弈,鬥爭與合作,建成了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14)建立了民主集中製。至今中國的政治體製沒有什麽變化。
15)在建國時期多次清黨,純潔了黨的隊伍。三反五反,基本打倒了反對派和封建勢力,保住了國家政權。

 

共和國傳奇 之 毛澤東的革命道路
各位不能拿現在的民族團結來反推過去,不能認為民國時期也存在各民族團結在漢族下的局麵。
滿清時期,漢族是被統治民族,各民族之間被分割治理,其他民族不認可漢族的統治地位,甚至彼此有仇視心理。漢民族內部幾乎沒有民族意識,老百姓被愚民了,變得麻木了,隻知道皇帝不知道國家為何物。漢族推翻滿清後,其他民族都在尋求獨立和外援,沒人想和貧弱的漢族統一在一起。列強入侵,一旦滿蒙疆藏和美蘇日結合成功,並且漢族沒有外援的話,那麽漢族根本統一不了他們,滿蒙疆藏會獨立。
日本敗退後,內戰爆發。共產黨已經有了一億人的根據地,毛澤東有農民和民心支持就能能贏的話,他為啥要還要撤離延安?因為毛就算有農民支持,如果沒有蘇援,他還是搞不過有美援的蔣軍。蔣介石主力在抗戰中折損慘重,毛主席有了機會逐漸壯大人民軍隊。可是,農業社會隻能紡紗織布,沒有工業能力。蔣介石為啥要保城市不著急去打農村?他有他的道理呀。他掌握著中國所有的工業!城市的重要性還是大於農村呀。蔣介石也是打過無數年仗的帥才。你不要被解放後的政治宣傳誤導,這種宣傳肯定要說人民才是革命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所謂政治正確(但是曆史錯誤),誤以為蔣介石是草包,誤以為農民是革命的決定力量。我同意農民是重要力量,可能比工人重要,因為他人數多。但是工業化時代,依靠農民打倒不了有列強外援的軍閥,統一不了國家。
劉少奇鄧小平為啥偉大?因為黨內吸取了劉鄧等知蘇派們的意見,首先要解放東北,一定要向蘇聯作戰略靠攏。因為單純的農民路線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統一問題,而且民心實際上還是動搖的。劉鄧對中國革命貢獻大呀。蔣介石看到毛劉要去東北,他上火呀,他知道蘇聯的厲害,蘇聯完全可以抗衡美歐!他還知道東北有日本留下的工業!共產黨要掌握工業能力的話,他就很難統一國家了。共產黨要是一直堅持小米加步槍打老蔣,老蔣能樂壞了!工業化武裝的軍隊,不會認為小米加步槍是威脅。
毛澤東為啥不依靠經營多年的陝甘農民?難道是東北農民打仗更厲害?東北農民更愛毛主席?笑話。
實際是東北農民民心基礎薄弱。東北是滿蒙勢力的老巢,在蘇日支持下滿蒙剛剛獨立和分裂,民間還有很強的反對漢族的氣氛。依靠農民也不該去東北依靠呀?
毛澤東一路來都在依靠農民,結果是被國民黨追著打,從湖南打到井岡山,再打到陝甘寧。隻有從遼沈戰役開始,有了穩定蘇援,加上包括廣大農民在內的人民群眾的支持,戰局才扭轉。
農民很重要,但不是革命成功的決定力量。
由此我想到中國曆史,蒙元和滿清隻有幾十萬人,為啥能征服數以億計的漢人。漢族農業社會的缺點顯露無遺。人口再多也沒用,組織動員能力差,軍事化能力差,軍事產品生產水平也差,沒法壓倒遊牧民族,更加無法和工業化國家抗爭。
中國革命之路絕非一帆風順,它是老一代革命家們不斷探索的偉大成果。

 

共和國傳奇 之 中俄關係的本源
我在漢族史觀裏說了,當代漢族政權的“強漢模式”是依賴蘇俄的幫助建立的。當代中俄關係的本源來自漢俄兩大民族的合作。
周朝開始(華夏和戎狄)一直存在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的競爭。從秦漢到大明,漢族政權一直在修建長城。長城的東段橫穿遼寧,西段到達玉門關一帶。秦漢模式兩千年,漢族的實際控製領土基本不超過六百萬平方公裏。發展到清末,漢族各省四分五裂,科技落後經濟貧窮。鴉片戰爭後,漢族和其他民族一樣遇到了最大的敵人,西方列強。
當毛蔣漢族內戰達到高潮的時候,包括蘇俄在內的列強都希望把中國分割為南、北漢族本部,滿蒙和疆藏等幾個部分。但是後來,蘇俄轉變為對漢族全麵積極扶持的角色,幫助漢族戰勝了分裂主義和西方的瓜分企圖,極大地促進了漢族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成功。
我認為最早蘇俄對漢族的幫助是有私心的。但是,毛澤東通過高超的周旋駕馭技巧,與斯大林達成合作,將蘇俄勢力轉變為對漢族友好合作的勢力。蘇俄幫助漢族實現了民族自強、多民族大一統,實現了漢族統治民族地位。
挑撥中俄的人經常談到外興安嶺的領土問題,還有所謂外蒙的分裂。拜托,外蒙和漢族就沒有直接統一過,外蒙隻是短暫地臣服於滿清。關於所謂海參崴,漢族勢力從來都沒到過那地方。

 

共和國傳奇 之 熊鷹共舞
按照我的“漢族史觀”,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是漢族政黨。他們領導的是漢民族解放革命。
留蘇精英是漢族(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棟梁,他們和毛澤東等本土精英,還有周恩來等旅歐精英共同領導了漢族(中國)革命的成功。
沒有列寧,特別是斯大林和共產國際的直接指導,沒有蘇維埃的軍事和經濟支援,中共不可能成為一個成熟的現代化政黨。泰半中共精英都得到了蘇聯的悉心栽培。留蘇精英包括劉少奇(中共第一位留蘇精英)、朱德、鄧小平、陳雲、葉劍英、林伯渠、董必武、任弼時、張聞天、聶榮臻、葉挺、左權、羅亦農、蕭勁光、楊尚昆、烏蘭夫、王稼祥、伍修權等,還包括犯下錯誤的張國燾、王明、博古、康生、凱豐;周恩來和林彪等中共領導人戰時在蘇聯治療過疾病;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瞿秋白、蔡和森、李富春、羅亦農、張太雷等很多人的家眷子女也得到斯大林的關照。
1951年8月13日至1964年,在14年間總計有8357人赴蘇留學。中共第二和第三代領導集體中的李鵬、江澤民等建國後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並到蘇聯進修。
在革命忠誠度上,共產黨員遠高於國民黨員,這給革命事業的成功帶來極大的保障。即使到了改革開放,中國走向親美抗蘇,有留蘇背景的領導人仍然得到黨的信任,可見中蘇之間的政治信任是中美無法比擬的。
還要提下,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提出“以俄為師”的指導思想與決策。國民黨的改造和黃埔軍校的建立也是在蘇維埃的指導下進行的。孫中山的蘇聯顧問鮑羅廷安排了30位國民黨政要二代留蘇。
蘇聯是第一個(也是唯一)對中國實施全麵援助和改造的國家,包括政治、經濟、工業、科技、軍事、教育、醫療、建築和交通等等。
鄧小平、陳雲、葉劍英、楊尚昆等留蘇精英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上台後,中共開始與美國合作發展國民經濟和科技,開始了大陸的改革開放。與此同時,留蘇精英蔣經國帶領台灣積極融入美國領導的西方市場,勵精圖治,成為東亞四小虎。
如果沒有美日和歐洲接納中國進入市場經濟,中國很難找到經濟發展和人民富裕的道路。另一方麵,在美國的威逼利誘下,中共的政治製度尤其是領導層更替製度暴露出極大的不穩定性,鄧小平之後的中共被迫一直保持改革的狀態。沒有美國的威脅,中國共產黨就會沉淪為一個平庸的政黨。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為國家謀富強”,“為後世謀發展,為人類謀和平”。在和蘇聯和美國等先進合作與博弈下,共產黨政權找到了中國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共和國傳奇 之 九二共識
世界各國各地區間對抗的本質上是民族間的對抗,以及民族內部認同不一致引起的對抗。
在封建社會,漢族的概念很鬆散,僅僅是文化認同,而且對統治者的認同壓過了本民族文化認同。所以北魏遼金滿蒙等異族可以頻繁而輕易地在黃河流域建立少數民族政權。
普遍認為漢族的民族意識是在日本侵華後才被喚起的。包括漢族在內的中華民族是在什麽時候建立的?我認為是在建國後由毛主席領導建立的。毛鎮壓了反動派,發起了思想和文化的大革命,迅速建立了新的民族體係。這個新的民族體係(南北漢族統一,以新漢族為主體民族建立中華民族)不包括台灣那邊的“中國人”。
台灣人對整個新的中華民族的認同是陌生的是模糊的,或者說沒有認同。兩岸對“中國人”的定義不同,也就是彼此不認同,就不可能統一。這就是九二共識為什麽這麽重要。
台灣的“中國人”不是我們大陸認同的“中國人”。文化上思想上,甚至語言上都需要通過統一來進行民族認同。分裂情勢下,我們無法統一台灣人的思想和文化,這就是武力統一的必要性。
打到台北去,打到台南去,統一大漢族,解放全中國!
 
共和國傳奇 之 華夏文明之爭
華夏文明以農耕為主幹,漢族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活動範圍在長城以南和以東;而長城以北以西各大遊牧和漁獵民族則是華夏文明的旁支。兩大文明爭鬥了數千年,從東漢末年開始遊牧民族開始大規模南遷。
鬥爭的結果,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如果以古代王朝為界,那麽答案是辛酸的。滿清作為整個古代王朝的頂點和終點,它告訴我們“農耕文明最終在政治和軍事上敗給了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四千年璀璨的古代華夏文明史的終點,居然是農耕的漢族文明敗給了遊牧和漁獵文明的滿蒙等北方民族!
當西方工業文明入侵時,兩大傳統華夏文明都敗下陣來。
在滿清治理下,漢族已經淪為文化意義的民族概念,嚴重地離心化和內鬥化,一盤散沙,文盲占九成,沒有先進的科技和軍事。民國推翻滿清,漢族本身體量龐大,文化相對先進,理應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體民族。但是漢族內戰,漢族和滿蒙等的民族矛盾(民國的目的就是推翻滿蒙統治),以及滿蒙疆藏分裂的狀態,也證明了漢族的農耕文明無力統一遊牧和漁獵民族!
農業文明和農業化的漢族代表著失敗的未來。世紀風雲交替之際,漢族和滿蒙疆藏各大民族的有識之士都在分別積極地向西方和蘇聯爭取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機會。中國向何處去?漢族如何自救?各大民族各自的走向撲朔迷離。漢族要獲得主體民族地位才能實現多民族大一統,所以漢族必須率先於其他民族獲得重工業化和軍事工業的能力。
中國共產黨人與蘇聯的真誠合作,為漢族搶到了珍貴的先機,率先完成重工業化和軍事化。在蘇聯的支持下,漢族以包容天下的胸襟誠心誠意地團結各大民族,成就了今天的“強漢模式”,中國曆史翻開了新的篇章,華夏民族從中受益匪淺。
 
 
 
共和國傳奇 之 大選擇
共和國是毛澤東等共產黨人創造的奇跡。
二戰後,中國共產黨選擇與蘇聯結盟,加速了中華民族大一統,開啟了工業化建設的過程。如果曆史重新選擇,讓漢族內戰勝利的一方選擇站隊美國西方聯盟,那麽中國的曆史會有什麽不同呢?
美國的精力主要在 1)歐洲戰後重建,和 2)抵抗蘇聯東擴。那麽美國肯定要督促漢族政權同蘇聯陣營開戰。蘇聯則會全力阻撓漢族西進,反對MMJZ和漢族統一。美國對華態度敷衍,蘇聯則對中國局勢投入巨大的心力,這是二者的關鍵差異。
我在漢族史觀裏闡述過,曆代漢族政權從來沒有直接統治過MMJZ(漢唐隻對新疆東部有所管轄),而且漢民間的民族戰爭由來已久,在經過滿清統治後,漢族地位下降,滿蒙藏地位提高,漢民矛盾固化。
蘇聯紅軍擊敗日本關東軍後,滿洲國解體,蘇聯羈押了溥儀。滿州國皇帝溥儀滿懷複國夢想,如果得到蘇聯的支持,他會鼓勵MMJZ全麵反抗漢族的征服。首當其衝,北滿會在蘇聯的支持下繼外蒙之後獨立,接著成立滿蒙聯盟。
蘇聯幫助外蒙公投獨立後,外蒙旋即向斯大林提出要求與內蒙統一。內蒙的德王心向傳統的滿蒙聯盟;共產黨支持的烏蘭夫則支持內蒙內附漢族政權。無論美蘇爭霸的大格局,還是中國國內的民族矛盾,都會促使雙方展開對峙,蘇俄-溥儀-外蒙-內蒙德王的滿蒙聯盟,對抗美國-漢族-內蒙烏蘭夫的漢族聯盟。
美國對中國內戰的投入遠不及蘇聯,而且尚未獲得軍事工業和重工業的漢族政權缺乏優勢的軍事實力。戰局最可能的結果會類似朝鮮戰爭以三八線為界,漢族會失去滿洲、內外蒙古,退回到長城以南的傳統漢族本部。
二戰後席卷全球的民族獨立浪潮將吹向MMJZ。此時在西部情況也很嚴峻。英印虎視眈眈西藏久已,蘇俄則窺覷新疆。美國習慣性地首先考慮到自身利益、又顧及蘇聯(在新疆)和英國(在印度和西藏)的利益,對遠東地區不會實心實意出全力。以蘇俄的壓倒性軍事實力,新疆多半會以加盟共和國的形式加入蘇聯,成為抵抗漢族西進的屏障。失去了蘇聯對英國的製約,在溥儀的感召下,在印度的慫恿下,達賴會尋求與漢族對抗。那麽漢族是否能順利進軍西藏,問題很大。
毛澤東毅然決定與美國決裂,在朝鮮開戰。漢俄聯盟誕生,意味著滿蒙聯盟瓦解,此時的溥儀隻能望洋興歎,1950年他被斯大林黯然送回給共產黨。
曆史走向了快車道,毛澤東在統一南北漢族本部後,收撫溥儀,罷免蒙王,軍墾北疆,驅逐達賴。漢族政權終於第一次實現了多民族大一統的偉大夢想!
 

共和國傳奇 之 毛澤東的開國武將和文臣

十五大一級武將:
朱德(四川儀隴縣,1886年 - 1976年)
彭德懷(湖南湘潭,1898年 - 1974年)
林彪(湖北黃岡,1907年 - 1971年)
劉伯承(四川開縣,1892年 - 1968年)
賀龍(湖南桑植縣,1888年 - 1959年)
陳毅(四川樂至,1901年 - 1972年)
羅榮桓(湖南衡山,1908年 - 1966年)
徐向前(山西五台,1897年 - 1988年)
聶榮臻(四川江津,1899年 - 1992年)
葉劍英(廣東梅縣,1897年 - 1986年)
粟裕(湖南會同,1900年 - 1969年)
王震(湖南瀏陽,1906年 - 1992年)
陳賡(湖南湘鄉,1904年 - 1971年)
徐海東 (湖北省黃陂縣,1900-1970)
黃克誠 (湖南永興人,1902-1986)

二十一大文臣:
劉少奇(湖南寧鄉,1898年 - 1969年)
周恩來(江蘇淮安,1898年 - 1976年)
董必武(湖北黃州,1898年 - 1977年)
林伯渠(湖南安福,1903年 - 2009年)
高崗(陝西米脂,1905年 - 1959年)
任弼時(湖南湘陰,1901年 - 1992年)
陳雲(上海,1905年 - 1995年)
鄧小平(四川廣安,1904年 - 1997年)
李富春(湖南長沙,1902年 - 1996年)
李維漢(湖南長沙,1907年 - 2000年)
彭真(山西曲沃,1902年 - 1997年)
薄一波(山西定襄,1908年 - 2007年)
習仲勳(陝西富平,1913年 - 2002年)
烏蘭夫(內蒙古土默特左旗,1900年 - 1988年)
羅瑞卿(四川南充,1906年 - 1985年)
李先念(湖北黃岡,1909年 - 2009年)
郭沫若(四川樂山,1892年 - 1978年)
陳伯達(福建泉州,1904年 - 1995年)
康生(山東諸城,1897年 - 1975年)
楊尚昆 (四川遂寧,1907年 - 1998年)
王稼祥 (安徽涇縣,1906年 - 1974年)

小結:湖南13,四川7,湖北4,山西3,江蘇(上海)2,陝西2,廣東1,內蒙1,福建1,山東1,安徽1

九位二級大將
譚政 湖南湘鄉人 (1906-1988)
蕭勁光 湖南長沙人 (1903-1989)
張雲逸 廣東省文昌縣 (1892-1974)
王樹聲 湖北麻城人 (1905-1974)
許光達 湖南省善化縣 (1908-1969)
譚震林 湖南攸縣人 (1902-1983)
鄧子恢 福建龍岩縣 (1896-1972)
張鼎丞 福建永定人 (1898-1981)
許世友 湖北麻城(1906-1985)
***********************************************
統計:湖南17,四川7,湖北6,山西3,福建3,江蘇(上海)2,陝西2,廣東2,內蒙1,山東1,安徽1

如果一級文武算是1,二級大將算0.5,那麽加權後統計:湖南15,四川7,湖北5,山西3,江蘇(上海)2,陝西2,福建2,廣東1.5,內蒙1,山東1,安徽1

 

毛澤東的核心團隊:

六屆六中全會(1938年9月29日–11月6日)
毛澤東、張聞天、陳雲、康生、陳紹禹、任弼時(1940年7月增補)
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1944年5月21日–1945年4月20日)七屆一中全會(1945年6月19日)
毛澤東 朱德 劉少奇 周恩來 任弼時 
1949年至1954年(行憲前)
毛澤東 朱德 劉少奇 周恩來 任弼時 陳雲
1954年至1956年(行憲後)
毛澤東 朱德 劉少奇 周恩來 陳雲 鄧小平
中共八屆一中全會(1956年9月28日)
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林彪、鄧小平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1966年8月1日-12日)
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鄧小平、康生、劉少奇、朱德、李富春、陳雲
九屆一中全會(1969年4月28日)
毛澤東、林彪 、周恩來、陳伯達、康生
十屆一中全會(1973年8月30日)
毛澤東、周恩來、王洪文、康生、葉劍英、李德生、朱德、張春橋、董必武
十屆二中全會(1975年1月8日—10日)
毛澤東、華國鋒、周恩來、王洪文、康生、葉劍英、朱德、董必武、張春橋、鄧小平

 

共和國傳奇 之 蔣介石的文臣武將

蔣介石(1887-1975)的文臣和武將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 

武將
陳誠(1898-1965):浙江青田
胡宗南(1896-1962):浙江寧波
蔣鼎文(1893-1974):浙江諸暨
湯恩伯(1899-1954):浙江金華
邱清泉(1902-1949):浙江溫州
薛嶽(1896-1998):廣東韶州
蔡廷鍇(1892-1968):廣東羅定
範漢傑 (1894-1976):廣東嘉應
張靈甫(1903-1947):陝西西安
胡鏈(1907-1977):陝西華縣
杜聿明(1904-1981):陝西米脂
衛立煌(1897-1960):安徽合肥
張治中(1890-1969):安徽廬州
顧祝同(1893-1987):江蘇漣水
錢大鈞(1893-1982):江蘇吳縣
傅作義 (1895-1974):山西運城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安義
黃維 (1904-1989):江西貴溪
何應欽(1890-1987):貴州興義
鄭洞國(1903-1991):湖南石門
廖耀湘 (1906-1968):湖南邵陽
李彌 (1902-1973):雲南盈江
黃百韜 (1900-1948):天津

浙江 5;廣東 3;陝西 3;安徽 2;江蘇 2;山西 1;江西 2;湖南 2;貴州 1;雲南 1;天津 1。

文臣
陳布雷(1890-1948):浙江寧波
陳立夫(1900-2001):浙江吳興
陳果夫(1892-1951):浙江吳興
張靜江(1877-1950):浙江南潯
朱家驊(1893-1963):浙江吳興
邵力子(1882-1967):浙江紹興
戴笠(1897-1987):浙江衢州
張群 (1889-1990):四川華陽
戴季陶(1891-1949):四川廣漢
宋子文(1894-1971):海南文昌
於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穀
吳鐵城(1888-1953):江西九江
浙江 7;四川 2;海南 1;陝西 1;山西 1;江西 1。

非蔣派係
林森 (1868-1943)福建福州
胡漢民(1879-1936):廣東番禺
汪精衛 (1883-1944)廣東三水
孫科(1891-1973):廣東香山
李宗仁(1891-1969):廣西桂林
白崇禧(1893-1966):廣西桂林
閻錫山(1883-1960):山西五台
馮玉祥(1882-1948):安徽巢縣
張學良(1901-2001):遼寧海城

蔣介石掌權之路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國大,於1924廣州舉行。孫中山任大會主席,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大釗及謝持任主席團成員。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此次會議。
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國大,1926年在廣州舉行。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汪精衛、譚延闓、胡漢民、蔣介石、林伯渠、譚平山、楊匏安、陳公博、甘乃光。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此次會議。
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國大,1929年在南京召開。蔣介石、胡漢民、譚延闓、孫科、戴季陶、於右任、丁惟汾、陳果夫、葉楚傖等九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國大(曆史上有三個國民黨四大)。蔣中正、戴季陶、於右任、林森、蔡元培、戴愧生、潘公展、恩克巴圖、黃慕鬆等九人為主席團成員。
國民黨第五次國大於1935年在南京召開。會議推選蔣中正、汪精衛、胡漢民、馮玉祥,丁惟汾、葉楚傖、孔祥熙、鄒魯、陳立夫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臨時國大是1938年在武昌召開。選舉蔣中正為總裁,汪兆銘為副總裁。
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國大,於1945年在中國重慶召開。蔣介石主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