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洋

紅日初升,我們昂首海天,萬千心事飄落海的中央......相望於大洋,時代予我僅僅幾十年,我行走的軌跡在永恒中隻是一瞬。
個人資料
正文

ZT形象的偏見----北美人眼中的華人男性

(2006-07-15 10:07:38) 下一個
木子 編譯

此文主要基於“Exploring Stereotypes: Images in America” by Chris Collins, Steven Han,Yidrienne Lai, Kendall Benson, Poverty & Prejudice: Media and Race June 4,1999, 以及本文作者收集的相關資料改編而成。此文所探究的是北美白人主流社會如何看待華人,分別以華裔男性形象,華裔女性形象兩部分來探究這種形象的起源,主流媒體對華人形象塑造,及形象所產生的影響。 此文的資料是基於對美國的研究, 由於加拿大在政治, 經濟,文化傳統基本上是美國在地理的延伸, 尤其在華人形象問題上更是如此. 此文對在加的華人移民一樣具有參考作用. 希望此文能夠拋轉引玉, 引起華人移民對自身的身份和文化傳統認同上更多的思考.

實際上,白人眼中的華人形象,(以下簡稱稱華人形象)並非獨立存在的,華人形象從種族,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都是從屬於整個亞裔形象問題的,且不同族裔形象相互作用,影響。北美亞裔形象綜合了中國人,日本人,越南人等不同族裔的形象。 北美的華人形象具體而言,又綜合了中國大陸裔,香港裔,澳門裔,台灣裔,以及越南華裔,印尼華裔等具有不同特點,但屬同源的群體的形象。

此文依據的資料來源於STANFORD UNIVERSITY ,1982年對全美大學白人和亞裔女性為主體的調查,以及公開發行的小說,電影及相關評論。詳見附錄.

白人社會的華人男性形象

“我打算找個白人,他個頭要高,要英俊,辦事利落果斷,自信而從容,能夠保護我,要有跋扈些(domineering) 但又要和藹可親,然後要有想象力….  這大概是想嫁給白人的東方女孩心目中的理想夫婿, 她們才瞧不上在眼中又矮又難看, 沒有自信, 做事笨手笨腳, 又傲慢無理的華人男子, 跟上他們會讓我們受苦的 ….”------- 這是70年代一位華裔女性的話.

來到北美大陸尋夢的華人, 想象著能在這塊土地上實現成功, 富裕, 享受平等的理想. 盡管有些華人已經象他們的白人競爭者一樣發達了起來, 但是總體而言, 華人仍然是被隔絕在白人圈之外的, 遭受受到宣傳,媒體的不斷排斥, 特別是華人男性深受其害. 他們的形象被大眾文化所歪曲, 他們的誠實正直品行, 健健康的體魄, 東方男人的特有魅力, 遭到偏見的貶低, 破壞, 甚至引起他們的自嘲自貶,直至導致內部衝突.

在1982年, 全美大學對在校的白人和亞裔女性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調查, 調查指出 “ 華裔男性被看作是軟弱的, 極端的, 缺少男子漢起氣質的, 隻懂技術,而不同人情世故的.” (Nakano) . 然而另一類似的調查中,華裔女性在調查的結果中卻表現相當好. 為什麽華人男性會得到如此負麵有害的印象? 這種印象究竟來源於何方? 答案需要從曆史中和與東方人的國際衝突中找尋. 

華人男性形象的起源




19世紀中葉, 第一批東方人, 其中主要是中國人,是被販賣到北美作苦工(華工), 去修ATLANTIC鐵路, 挖Californiad金礦的. “ 和黑人一樣, 華人在那時被當作奴役支使, 象豬狗一樣被白人買賣著, 毫無做人的尊嚴, 被看作野蠻的異教徒, 被看作如蛇般的陰險與狡詐的動物(Animal like).” (Takaki). 在這個所謂的”新世界”裏, 華人不是作為交易品被買賣, 就是當作奴隸做著苦役. 最初負麵的華人男性形象就這樣出現在交易帳目裏, 漫畫中, 和社會傳聞. (Harper's Magazine, 1864)



由於早期的華工是男性, 他們構成了社會的最底層, 白種人也就自覺地將華人男性視為低下而不值一提的賤民,. 這種潛意識的主人和奴隸的關係模式, 導致了白人虐待, 歧視和恥於了解華人的傳統.

20世紀初, 隨著美國在亞洲的勢力擴張, 和EXCLUSION ART出台, 其禁止亞洲移民進入美國. 這些事實助長了業已存在的精神上對華人的優越感, 一些白種美國人更頑固地認為野蠻國度的後裔們需要他們的教導. (Takaki). 對華人乃至亞裔而言, 戰爭時期的宣傳更加劇了對待他們的虐行和歧視. 在二戰期間, “黃禍論”(Yellow Peril)塵囂一時, 似乎所有美國人都視亞裔為敵人. 宣傳機器給仇視情緒火上澆油, 亞裔男性包括華人刻畫成邪惡, 潛伏著的危險的惡魔, 隨時會搶走白人的女人. (Takaki)



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裔美國人更是被美軍方投入隔離集中營, 因為白種美國人沒有從臉和膚色上區分開日本人和日裔美國人的不同, 盡管許多亞裔包括日裔, 華裔以生命為代價投入了保衛美國的戰爭. 日裔, 華裔連同其他亞裔一起在稱謂上被貶為: "Japs, Nips, Gooks, and Chinks" (Takaki)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戰後的北美社會並沒有接受亞裔男性,然而亞裔女性在白人社會裏卻被接受了. 許多白人戰後帶回了他們的日本,中國新娘, 這在客觀上增加了亞裔女性的接受程度. “ 原因是白人英雄們能在戰場上殺了他們的男人, 而把女人們帶回來, 這樣挺好. “ (Steven Han) . 換而言之, 戰爭作為男性間的殺戮, 女人實際上已淪為戰爭的附屬品和戰利品. 沒有侵略性的女人, 可以作為富饒人口的戰利品, 讓戰勝國受惠莫淺.

直至今日, 華人女性與白人通婚的比例相對華人男性與白人通婚比例, 前者遠遠超出了後者。 這個不成比例的數字暗喻的是---華人男性的無能, 也造成了華人男性沒有男子魅力的形象. (Espiritu)

自美國1965年移民法頒布後, 華人移民再次出現在北美, 並以前所未有的比率增長. 隨著移民潮, 反華和詆毀的形象也是暗流洶湧. 新的華人男性形象隨著亞洲經濟的蓬勃興起, 加入了新的因子, 刻苦耐勞, 喜靜勿躁, 勤勉用功逐漸替代了野蠻的異教徒的早期形象. 然而新的男性形象沒能完全擺脫以前負麵的, 被詆毀的形象的影響. 更況且不是所有的華人都以刻苦和喜靜為特點的, 那些具有獨特個性的華人男性則被看作是” 不正常, 難以教化.” (Lam).

媒體對華人男性形象的塑造



華人男性儒雅喜靜的形象, 因公認的精於技術, 和數學上的天分而稍稍添入了些魅力和令人讚賞的成份. 然而大眾媒體刻畫出的華人男性形象卻為” 討厭的怪胎(nerd)”. 這在"Sixteen Candles", 和在全美流行一時的電視連續劇"Head of the Class"裏可見一斑, 這些媒體的作用在對華人男性的正麵形象塑造上毫無裨益.


媒體尤其是報紙, 電視, HOLLYWOOD的娛樂產品是散布杜撰華人男性形象偏見的主要源頭, 通過它們, 被曆史的偏見和歧視性宣傳扭曲的華人男性形象, 送進了北美的每個家庭. 媒體技術的革命似乎更加劇了損害華人男性形象的趨勢. Hollywood杜撰的華人男性模式是擅長空手道的打鬥專家; 大智若愚的老者; 數學怪胎; 貪婪狡詐的奸商; 不近人情, 冷酷而濫刑的族長; 唯唯諾諾, 娘娘腔的男人。 體現在每一部涉及華人的電影裏,典型的Hollywood文化公式是, 塑造從卑鄙狡詐, 貪婪邪惡的奸商,到擅長格鬥武術明星的華人形象,而在此之上, 一個令人喜愛的白人英雄總是在決鬥中戰勝了邪惡的黃麵孔敵人, 贏得美麗的(黃種或白種)姑娘一片癡心. (如, Mortal Combat, Bloodsport, American Ninja, etc..) .

此同時, 唯唯諾諾,娘娘式的華人男性形象也在媒體中頻頻亮相, 如"Sixteen Candles"和"Good Morning Vietnam". 在"Sixteen Candles" 中華人男性描繪成一個猥瑣古怪的男孩, 不停地找女朋友, 最終因缺少男人魅力無功而返.



出現在"Good Morning Vietnam"中的亞裔男性, 幹脆不是孩子, 就是同性戀者. 而隻有一個白人英雄在這樣的鋪墊中脫穎而出, 去救了黃皮膚的姑娘. 實際上更有不計其數的電影裏, 華人男性的形象定位在幹著走私毒品和其他違法的勾當的黑幫分子. 這些華人男性的形象無一不是蘊涵著他們是不可信賴, 腐敗, 缺乏品格魅力, 失敗者的偏見. 本質上這是一種隱性的不公開的種族歧視, 然而卻公然堂皇地流行於大眾間, 潛意識地驅動著白人優越感, 和強行維製著黃種人內心深處自卑感.


想特別提一下"Joy Luck Club,"這部講述4位華人女性故事的影片,根據同名小說攝製。 其作者是一位華人女性. 令人感慨的是, 這位華人女性作者將上述扭曲的華人男性的形象變本加厲地運用到她的作品中. 華人男性形象被描繪地更為汙穢而自私, 毫無可愛之處. 這部作品對不但對華人社區影響很大, 鑒於作者的身份,作品也傳遞了更為強烈信息給非華人社區, 那就是華人自己寫了這樣小說。 這樣一個華人女性, 它不但加強了華人男性的負麵形象,更將華人女性也拋到對她們同宗族的男性詆毀的行列中. 這種歪曲的形象塑造是不真實的, 然而卻被當作真理所認同, 這無疑最終傷害到了整個北美華人社區.

偏見的後果


在政治領域,負麵華人形象的影響可覓其蹤, 例如, 引發過激烈的爭論的1997年Johnny Chung對President Clinton的獻金臭聞, 李文和泄密案,等等. 借助新聞事件, 反華和醜化華人的言行曾主導著整個媒體。 反華,醜化華人的言行成了一種時尚, 時髦, 明顯的種族主義者言論卻折射著先進和正直眩光. 在被指導的強勢媒體下, 更有華人自貶自辱, 自嫌自棄的言行, 標榜上教化、進化、文明的優等華人的榜樣. 這種媒體的反應是 ”blatantly racist and obviously an example of extreme stereotyping" (Kim, Bok-Lim. Women in Shadows. La Jolla: National Committee concerned with Asian Wives of U.S. Servicemen, 1981.)

這些負麵的形象對於華人男性意味著什麽? 是他們值得被冠以這些被扭曲塑造的形象, 還是僅僅是因不同社會和文化標準下的必然犧牲品 ?

這些成見對華人男性至少造成兩種結果: 一是製造了北美社會對華人男性的拒絕接受的氛圍. 二是在華人社區製造了無能的心理, 自卑,自我嫌惡的悲觀情緒. 北美文化對華人男性的排斥可以從男女約會,婚姻模式的統計數字反映出. “我認為亞裔男子整體上是相當無能的(lame), 你注意到多少亞裔女性和白人男子約會嗎? 然而你幾乎看不到許多亞裔男子與白人姑娘約會.” (Nakano, Roy. "Is There a Need for an Asian Men's Movement?", Asian Images. July, 1982.)

更諷刺的是, 對華裔男性的最具威力的口頭攻喧來自華裔女性, 而不是來自白人. 一個華裔女性如此評論: “ 我對他們的確感到失望, 別指望他們會理解你, 他們太任性, 心目隻有自我, 心胸又特別狹窄, 總狹隘地認為華人女子應該如何如何” (Nakano).” 對此現象的一種解釋是這是那些女性已經認同了北美社會強加於華人男性的偏見, 先入為主地給出了華人男性沒有魅力和不受歡迎的成見. 正如上所述, 如"Joy Luck Club",她們恰恰又把這種內在的成見又反饋給主流社會. 這部電影隻是華裔女性以負麵的眼光看待華人男性的一個例子. 媒體這種周而複始的宣傳加固著, 維持著大眾文化裏的偏見. “族外通婚和約會的模式反映著種族間的性取向, 白人男性常常是理想的性伴侶, 對華人男性—白人女性的關係感到厭惡反感, 對華人女性又有盲目性迷戀.” (Espiritu). 這種雙重標準是對華人男性沒有男子漢氣質偏見和種族歧視的連鎖反映, 遺憾的是它們也來自部分華人女性.

連同對華裔女性的成見, 這種歪曲的形象已經在華人男性和女性之間造成了壓力和敵視. 在這些形象偏見之下, 許多華裔男性已不再視華裔女性為擇偶對象. 尤其許多華人女性, 她們無意識中認同了對華人男性的偏見, 也就不將華人男性做為渴望的婚姻對象,這些女性往往不自覺地將”白裔”男子做為唯一理想的擇偶對象. 更為嚴重的是, 媒體刻畫的形象把華人男性列在白人男性之後作為從屬地位, 這也導致了華人男性的自嫌自卑, 也離間了他們與華人女性間的關係. 顯然對這種有害華人社區的偏見, 唯一的辦法就是有意識地進行自覺抵製. 遺憾的是現實中太多的華人男性過於自卑自嫌, 而華人女性又默許和助長了種種偏見, 這種對不平等狀態的默認, 使雙方都寧可選擇非華裔異性.

普遍的對華人男性的偏見極大程度挫傷了華人男性的心智. 許多人感到他們已經洗不去無能的文身, 因為他們膚色和生理特征就是這種標誌. 就象一些人質疑著他們自己的能力, 男子漢氣魄, 當他們質疑自我時候,已經不可避免地某種程度上認可了對他們的偏見. 這大概是對華人男性造成的最大的傷害. 這樣的現實使得其他種族已經開始接受對華人男性的偏見, 就連華人女性也有意無意識地深深影響著男性的內心世界. 這一切最終轉化成讓華人男性在這個社會處處設防的 --- 因為他們不受歡迎.




改變這種對華人男性的偏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尤其在政治上與中國緊張關係的時期, 在偷渡等非法活動的影響下, 就更加困難. 也許需要發起華人男性運動, 旨在提升華人男性的社會地位, 維護他們充滿活力的, 儒雅的, 健康的, 有男性魅力,可愛的形象. 也許從華人社區內部更為重要, 男女共同攜手自覺抵製內部外部的偏見, 消除那些離間異性關係的外來成見. 同時爭取白人社區的認可和合作也很重要. 華人社區也要同時深刻認識到他們對於國民經濟的貢獻, 雖然從統計數字上很難具體區分出華人的經濟貢獻.

可喜的是, Hollywood的舞台上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明星出現, Jason Scott Lee, Jett Li, Jackie Chan, Chow Yun Fat, and Russell Wong 和富有才華的華人導演. 據說他們中有些已經宣布拒絕接受華人反麵角色的影片, 許多影片已經出現華人英雄的形象和正麵的角色, 還有的華人男性影星賦予了男性性感的角色. 這些無疑有助於改善華人男性的負麵形象. 還有在其他領域成功華人都將賦予華人男性形象新的積極的因子.

對華人男性而言, 他們對自身膚色人種, 文化傳統的認同也許是最為重要的事. 通過自尊自強, 華人男性能夠在北美社會表現更為出色. 當然, 說易行難, 但是自強自尊的精神仍然是關鍵所在. 華人的媒體也應有意識地扶持這種精神. 我們能夠改變這種由來以久的扭曲的華人男性的形象嗎? 再看看現在,比比過去, 這也許是個不言而喻的謎, 我們有信心說: 讓曆史回答它吧.

Bibliography
Exploring Stereotypes: Images in America Chris Collins, Steven Han,
Yidrienne Lai, Kendall Benson, Poverty & Prejudice: Media and Race
June 4,1999

Nakano, Roy. "Is There a Need for an Asian Men's Movement?", Asian
Images. July, 1982.
Miyagawa, Taiji. "The Politics of Interracial Dating". Fall, 1983.
Kang, Dredge. "Multiple -Box Person". January, 1985.
Mura, David. "Turing Japanese". 19xx.
Lam, Andrew. "Hollywood Discovers Seductiveness of Asian Male". New
Asian Faces.19xx.
Espiritu, Yen Le. "Asian American Women and Men". 1993.
Takaki, Ronald. 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 198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穿越大洋 回複 悄悄話 我曾經親耳聽到,老黑當眾開玩笑,Asian people is usless.結果大家哄堂大笑。顯然是默認了。在美國,亞裔男子的地位非常低下。我想說,在一個社會,自發的個人奮鬥恐怕起不了作用。正如文中提到的"Is There a Need for an Asian Men's Movement"。當有一個黃種人的馬丁.路德金站出來,他將改變一切。運動集聚力量,改變生活。人權運動、婦女運動,都是成功的範例。普通的個人是改變不了整體形象的。自發性地“從個人做起”是不可能的,領袖--運動,才能改變社會。
Turquoisebreeze 嗯,分析得很精辟。但我覺得除了媒體的影響,華人男性可以先從自身做起,比如加強社交能力。很多華人男性花太多時間上網,沉迷在網絡世界.但在現實中卻唯唯諾諾,缺少自信和幽默感.

我是女生,我希望華人男性的形象會越來越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