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住院

(2006-06-24 14:53:29) 下一個

對醫院,從來沒有什麽好印象,沒有病的人,誰也不願意到那裏去。

對醫院最深的印象是我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是 80 年代,媽媽因患胃病,住院開刀,原以為是個很簡單的胃潰瘍切除手術,大不了在醫院裏 10 天就出來了,沒想到,媽媽手術後又並發了腸胃粘連,一次手術變成了在一個月裏做了兩次手術,她在醫院了趟了近一個多月,我因此而見識了醫院。

媽媽住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是當時廣東省最大,也是最好的醫院。 不過,這家最好的醫院對於有著高幹職位的人,或許是名副其實,但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不過是一家醫院。媽媽的職務隻是處長,沒有資格住進條件好的高幹病房,連普通病房,也是好不容易通過爸爸的關係,在醫院裏找到了一個病床, 和 10 個女病人一起住在一個大病房裏。病房大約 20 多平方米大,一個挨一個地躺著十個病人,大部分都是做完手術後的病人, 病床之間沒有間隔,病人進了病房,也就沒了隱私。病房裏的牆上斑斑點點,說不清是什麽痕跡,或許已經有十年沒有粉刷過了;地上是光禿禿, 冷冰冰的水泥地板,每天有個清潔工來用來蘇消毒藥水拖兩遍,濃濃的消毒水味道充滿整個病房,空氣混濁,讓健康的人都覺得窒息,我真的不明白房間裏的病人們能否受得了。一般的人都知道,病人比健康的人更需要新鮮空氣幫助康複,也不知道是誰發明了用來蘇水拖地的方法,讓醫院裏所有的病人和探訪或者陪同病人的健康人,都一起來聞著這漫天滿地的來蘇味兒。

媽媽開刀後,難以自理,醫院裏沒有足夠的護理人員,於是家裏的所有孩子加上親戚朋友,一起輪流值班,充當了護理員的角色, 我負責周末的夜班。那時是冬天,病房裏沒有暖氣,所有的窗戶都關的嚴嚴的, 依然覺得冷冰冰的。病房裏的空氣混著藥水的味道,顯得更加難聞。媽媽躺在病床上昏睡, 我百無聊賴,於是便仔細的打量病房裏的一切 , 才發現,媽媽睡的鐵病床已經是鏽跡斑斑,床頭櫃的油漆也開始剝落,露出來的原木也變成了黑灰色。其他的病床也一樣。病房裏沒有洗手間,所有的病人,如果不能起床,就隻能用便盆,在床上解決,這使病房裏的空氣更加渾濁;稍微能活動的病人,隻能一步一步地挪到樓的另一頭的大約十幾米遠的廁所裏方便,十幾米的路對一個手術後在恢複的病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廁所裏隻有兩個蹲坑, 沒有座廁;角落裏有一大堆病人換下來的髒衣服,加上一個潲水桶,有兩隻又大又肥的老鼠受到我腳步的驚嚇,從潲水桶裏爬出來,慌慌張張地鑽進了髒衣服堆裏。我真的不相信我的眼睛,在醫院裏居然有老鼠!我平生最怕的就是黑乎乎,賊兮兮的老鼠,嚇得拔腿就跑。

媽媽好不容易恢複了,出院時才發現,她睡了一個多月的病床的褥子是濕的。我們從來沒有弄濕過她的床,估計是上一個病人留下的 “ 後遺症 ” ,她的右肩膀因此落下了毛病,受潮後右手抬不起來。更加不幸的是, 她的胃潰瘍已經轉成了胃癌。在她生命的最後五年裏,她成了醫院裏常客,我也陪伴著她在醫院裏不同的病房裏輾轉,對醫院裏的醫療條件的簡陋漸漸開始麻木了。 5 年後媽媽最後一次住院的時候,醫院的條件並沒有好轉,有一天我去看她,護理員送來換洗的病號服,媽媽叫我幫她換衣服,苦笑地對我說: “ 他們今天早上給我的褲子, 褲襠破了個大洞,我不知道,換上後,才覺得屁股涼風陣陣,同房間的病人看了都笑, 說:歐姨,這下你不用擔心放不出屁了。 ” 我聽後笑不出來,看看病房裏所有的病人,穿上病號服後,真還不如街上的叫化子,那些破舊的病號服早就該淘汰了。後來爸爸住了幾次醫院,因他住在高幹病房,我才得知,普通病房裏的病號服是高幹病房用過後淘汰出來的。我真的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為什麽什麽時候我們的人都在設置等級,講究等級?

媽媽最後的日子,拒絕再到醫院裏去,我們都明白,沒有任何醫院可以救她,醫院裏的簡陋條件,還不如讓她留在家裏,當醫生的表姐夫和我們說,媽媽可以留在家裏,但是,到最後那一天,還是應該送到就近的醫院去,這樣,她去世後的手續容易辦理, 不得已,我們都同意了。媽媽的最後一晚,是在表姐夫工作的條件還不如廣東省人民醫院的越秀區人民醫院的觀察室裏過去的。觀察室很小,隻有大約 6 平方米,放著三張舊病床,媽媽在中間的一張病床上去世了。我跪在媽媽的病床前的水泥地上,想到媽媽在這樣的環境裏過去,愈發傷心,眼淚止不住的流。

從此,每次經過那家醫院,我總是傷感,為此我不願再踏進任何醫院。 還好,那時我年輕,從來不得病, 也不用到醫院去。

幾年後,我和姐姐到了新西蘭,那時姐姐正好懷孕,懷胎七月的時候,她突生意外,有先兆流產的跡象,便住進了基督城的市立婦產科醫,我也有機會見識了國外的醫院是什麽樣子的。

寬敞的醫院大廳裏鋪著地毯,姐姐的病房裏也是紅地毯鋪地, 20 平方米大的病房裏隻有 4 張床,病床之間用布簾子隔開,病人可以有充分的私人空間。病房裏的牆潔白如雪,掛著電視機, 病房裏,沒有一點兒 消毒水的味道,新鮮的空氣,從窗外的花園裏飄近來,帶來陣陣花香。因為這是一家公費醫院,所以在這裏,隻有普通病房和特護病房的差別。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什麽叫差別。 這家公立醫院,按標準應該算是最普通, 但是,和國內的醫院比起來,條件比爸爸住過的高幹病房還要強十倍。

姐姐在醫院住了一個月,保住了胎兒。 離開醫院時,分文不用付,連夥食費也不用掏。 後來再進醫院開刀生孩子,醫院也是分文不取,新生兒滿月前,醫院還專門派助產士免費每個星期上門指導如何互照顧產婦和嬰兒, 新西蘭的人民福利比起天天在叫為人民服務的中國, 好得真是讓我不得不服。

幾年後,我回國,再次經過媽媽去世的醫院,發現原來的舊醫院已經拆掉,重建了一棟嶄新的 醫院大樓。好奇地走進去看了一下,發現裏麵的設施也是全新的,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 一樓的掛號處封閉的不鏽鋼窗口,讓人覺得多少有些冷冰冰的,不過我還是不由地感歎,現在的病人比十幾年前的病人幸運的多,起碼,他們再也不用像媽媽那樣睡濕褥子了。

年齡不饒人,以前年輕,從來不進醫院看病,可是隨著年齡在長,病痛也多了,我不得不幾次走進醫院看病,這才發現,醫院的設施是改進了,可醫藥費也隨之大漲, 看一次門診,沒有一千幾百的,別想從醫院出來。 表麵看這是很合理,醫療設施的投入總要收回, 這一千幾百對於月收入近萬元的我來說,沒有什麽,但是,有幾個老百姓能月入近萬? 一千幾百對於他們來說可是一個月或者幾個月的收入;如果是住醫院, 費用就更高, 有幾個人能承受得起?醫院的設施是改善了,但是, 醫生和護士對病人的態度依然沒有多少改變,護士扯著嗓門和病人說話,醫生依然當著別的病人的麵大聲地和我討論我的病情, 給我做檢查的時候,不時有人從外麵探頭進來,旁邊還有幾個實習醫生在旁觀,我在他們麵前不過是個有病的人而已。

結婚到了美國後,在一次例行的婦科檢查中,醫生發現我有卵巢囊腫,建議我開刀。我剛到美國,還沒有找到工作,所有的醫療保險都是依靠丈夫的單位提供的員工醫療保險。美國的法律規定,企業必須為固定員工提供醫療保險,保險投入最低的比例不得低於員工的總薪酬的 8% , 企業的醫療保險不但給員工提供保障,同時也包括員工的家屬。 我於是安心地住進了醫院,不用擔心巨額的醫療費用。

見識過新西蘭的醫療設施之後,我已經知道國外的醫療設施比起國內來說要強很多,但是我從來沒有在新西蘭看過病,隻是從表麵看到了中外的差別。這次輪到我自己住院了,才有機會了解了美國的醫院。

我的醫生給我聯係的是我在居住地最大的一家醫院,從來沒有做過手術,我不禁有些害怕。開刀的當天早上,我和丈夫一起才到醫院報道,也就是國內所說得到醫院掛號,走進掛號處, 我沒有看見國內常封閉的掛號窗口,沒有見到排隊長龍,而是一個五星級酒店式的寬敞明亮的大堂,大理石的櫃台, 柔軟的地毯,柔和的燈光, 輕柔的音樂,掛號處工作人員親切和藹的問候,讓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輕鬆了很多。

手術後醒來,我躺在一間單人病房裏,看見病房大約 10 平方米,帶有獨立配套的洗手間,我在全身麻醉後醒來,腦子還 昏昏沉沉的,迷迷糊糊中看到一個高大肥胖的護士在我床前, 微笑地輕聲對我說: “ 我叫安妮,是你的護士,這兩天我來負責你的護理。 ” 之後,她對在一邊的丈夫說, “ 你可以放心回家了。 ” 之後的兩天,幾乎每兩個小時就有人來查房,第二天,安妮來給還不能自理的我擦身子,細心周到, 我一再感謝她,她卻說: “ 不用謝,這是我的工作,我應該謝謝你,有你們這些病人,我們這些護士才有工作。 ” 態度謙和,和國內的那些鼻子衝天的護士天壤之別。 

兩天後我要出院了,臨走前,安妮來幫我洗澡,然後幫我換下病號服,媽媽的破舊病號服在我腦海裏曾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於是仔細打量我換下的病號服,帶碎花圖案的病號服雖然不是新的,但是絕對沒有破洞。安妮叫來一個身材高大的男護理員, 用輪椅把我推出病房,順著醫院的走廊,我借機會看到別的病房,所有手術後的病人住的都是單獨病房。

後來,我又做了兩次小手術,每次進醫院,那裏的醫生和護理人員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最讓我感動的是, 幾個星期前我再次進醫院做腳部整形手術,那天很冷,手術做完之後,一名男護士出去轉了一圈,回來後扶我坐進輪椅,然後拿出一張事先烤熱的毯子,將我嚴嚴得包起來,才送我出院。

這幾次進醫院讓我感觸很多,在這裏的醫院裏, 沒有級別和等級的區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第一次覺得我是個病人,同時我還是個人, 一個被人尊重的人。

不可否認,美國的高水平的醫療設施是基於他們的高費用之上的,這次手術和住院的費用將近1萬三千元美金,折合人民幣十幾萬,這樣的手術,在國內可能隻有三分之一的費用。 但是他們的醫療保險製度,隻讓我們掏了2百美金, 卻享受了優良的醫療服務。

後來,我聽說不少關於美國醫療製度弊病的故事,再好的製度,也不會十全十美,在美國,沒有工作收入的人,就沒有基本的醫療保障,他們如何麵對如此高昂的醫療費,是否也有國內近年來出現的住不起醫院的現象,我想肯定是有的,但是,在大家都有醫療保險的前提下,美國人享受的是同等的待遇, 這比國內不完善的社會醫療保險製度下還有等級的區分要完善和平等得多, 也合理的多。

2006年1月於波特蘭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