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中文媒體現狀 (圖)

(2006-06-26 14:43:46) 下一個

巴黎從來就是一個充滿魔力的信息集散地。它是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雜誌的發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新聞中心之一,有1763(2003年數字,CEEF)家各國新聞單位長駐於此。巴黎的中文媒體自2004年開始,發展呈現“突進”式。所謂“突進”,是指一些新的媒體單位的“突然”進入打破了巴黎中文媒體界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原狀。
一、三大板塊
巴黎中文媒體界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原狀,主要是以報紙為主的紙媒體為主導。其分類若以資金來源為界,呈現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具有官方背景。如,《歐洲時報》、《歐洲日報》、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台。其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這種特征體現在其編輯、版式、發行的各個環節。這種特征在決定了其生存無憂的優勢的同時,也促成了其坐居老大、裹足不前的劣勢。第二板塊,具有老牌背景。如,《星島日報》。具有鮮明的品牌特征,擁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極強的市場融資能力,但缺乏靈活性。第三板塊,具有民間背景。如,《東西報》、《僑報》等。這類報刊其資金來源多為民間自籌、實力有限,其辦報思想和目的甚至不很明確,且多為外行辦報,對行業內的發展規律和變化缺乏認知和前瞻,同時受資金、技術、人員等多方製肘。其優勢為生命力柔韌、有一定的讀者群。
二、“突進”
自2004年初開始,一些新的媒體單位開始進入巴黎。若以資金來源分類,其大多屬於第三板塊,但與原有媒體所不同的是:它們的媒體形式、經營目的、資金籌集方式都呈現出多樣性。媒體形式 報紙、雜誌、電視、互連網,各路並舉。經營目的 突出發揮媒體特有的優勢,進行多方麵的商務活動。資金籌集 股份性的小規模籌資。2004年初始,以《歐洲導報》在巴黎的誕生為代表,巴黎的媒界一時間活躍起來。由於一些來自國內的媒體專業人士的參與,《歐洲導報》所展現出的清新風貌,迅速在業界引起波動,新出不久的《華商報》因其傳播受眾與《歐洲導報》的相似性,迅速跟進,做了版麵上的全麵調整。隨後《歐洲導報》又進行了一係列有計劃、有步驟的,極專業化的媒體運做,從而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傳播覆蓋率、受眾認知程度的高水平。具有官方背景的《歐洲時報》也在同一時間作了版麵和開本上的調整,開辟了新的欄目,並把其廣告部搬到華人密集的巴黎13區。香港鳳凰衛視歐洲台、無線衛視歐洲台也把其工作重心遷至巴黎。與此同時,一些民間刊物,如《信息月刊》等則感受到不小的壓力;而另一些民間單位,如維特拉公司的“法國華人網”、《歐洲商旅報》〈歐周刊〉、〈塞那河〉等,則已經或有意進入傳媒界分一杯羹。一個在大巴黎地區的華文媒體戰國,正慢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而這種“大戰前夕、蓄勢待發”的情態則恰恰反映了巴黎中文媒體的現有特點。
三、現有特點
其一、中法間特殊關係的大環境。中法雙方雖然在國際政治及其它領域方麵,有著深厚關係;但是,在經濟方麵,未有特別進展。事實上,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潛力的國家,如何發展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已是世界性趨勢。以歐洲來說,德國、英國、意大利等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均比法國為佳。現今法國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僅1.4%(2003,CCF)。對此,法國民間企業對政府有不滿,並要求政府以具體行動改善。法外貿部長洛斯在2004年10月5日宣布,政府將在來年推動1000家企業進入中國。他同時指出,法國有3500多家公司出口中國,有250家在中國設分公司,如果看市場潛力,可推動3年後有7000家公司進入中國。華人經濟或者說是在法華人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將發揮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其二、在法華人經濟的總體膨脹。在法華人經濟、華人社區、華人群體近年來在數量上、結構上都發生了快速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在法華人政治訴求、社會認同、經濟活動等的不同以往。傳媒以其社會地位的特殊性,自然成為反映這種變化的最佳載體,也是海外華人衝出傳統經濟桎梏,“經濟尋租”自然而然的出口。
其三、巴黎中文媒體界的半專業、不飽和狀態。首先是《歐洲時報》、《歐洲日報》、《星島日報》三家老牌媒體從來就沒有徹底壟斷過巴黎的中文輿論界,其意識形態的背景色彩,不能也不適合反映和表達現在華人社會多層次、多元性的新變化。同樣是因為這一原因,三家老牌媒體由於缺乏競爭的壓力,無論是在版麵樣式上還是運營操作上都遠遠落後於現代媒體發展的步伐。而其他民間媒體相對於現代媒體的發展則處在近乎“原始”的狀態。這就為新媒體的進入和發展創造了可行空間。同時使得新媒體的進入和發展具有超越常規的有利條件和可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