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能簡單根據史料判斷忠臣奸臣嗎? 魏忠賢算忠還是奸?

(2022-11-17 18:45:54) 下一個

魏忠賢在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隻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這對於老板來講並不是什麽大事,控製一個魏忠賢,就掌管了一個國家,有個能幹的大堂經理,這是一件好事。閹人掌權或許也有其好處,起碼想篡位的野心會低於常人。魏忠賢本人有一點可以肯定,對皇上是忠心耿耿。

魏忠賢當上了大明朝的CEO之後,不加農民的賦稅,因為魏忠賢本身就是農民出身,他知道農民的難處。通過強售禁宮騎馬權,來籌集馬匹,得罪了一大批官員,但沒有增加農民負擔,這對於皇上來說是件好事。

在全國各地征收各種商稅、海稅,雖然大有貪汙,但沒有加百姓賦稅,河南當時遭災,還能免除賦稅,內庫撥款賑災;閹黨在扳倒東林黨後,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這是對國家增加稅收減輕農民負擔,利國利民不利奸商和官員。

從上述來看,魏忠賢玩弄權術,排除異己結黨營私,這是一種權力手段,但對老板忠誠,替老板排憂解難,為老板盡忠盡力,對國家對人民並不是危害,受到損害的是大批官商。

當把魏忠賢搬倒了之後,如果說魏忠賢是個大貪宦,那應該錢財無數充實國庫,結果是國家並無得到魏忠賢的贓款,魏忠賢被抄家金銀一直不確切,因為崇禎沒有公布。但是我們可以看後來明朝的財政狀況可以得出,千萬兩是虛假的。魏忠賢對皇帝的衷心還表現在崇禎要處置他,他就老老實實束手就擒。

在影視劇中,魏忠賢說了一句話:我死之後,大明必亡。在當時的時候,魏忠賢是否說過這句話,並不重要,但是作為一個國家軍政財經都心裏有數的人來講,他最起碼知道,他死之後,那些不作為的東林黨人一定把這個國家弄毀。

崇禎皇帝繼位,東林黨上台後,禁海,不征收海稅;撤除全國各地征收鹽稅、布匹稅等商稅的太監,不再征收;為什麽呢,因為當時資本主義萌芽,這些錢都是東林黨代表的地主階級要交的,這樣直接造成了國庫空虛,而東林黨代表的地主階級卻富可敵國。

這樣國庫則沒有了收入,缺少經濟來源,怎麽辦?加農民稅負,各地無論是否有災,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陝西,李自成起義的大根據地,閹黨掌權時,賦稅每畝地2錢白銀,東林再次掌權後,賦稅為每畝2兩;崇禎一年到一十七年,十七年一分錢也沒有投到治理黃河與淮河上。

崇禎繼位後1年內,所有政務由東林黨來辦,崇禎繼位時隻有17歲,沒有治國經驗,此時內閣大臣上奏什麽,他批準什麽,魏忠賢作了什麽,他就不作什麽,這就是越是敵人反對的我們越要擁護,越是敵人擁護的我們越要反對,而直接導致了國庫空虛。

東林黨這麽做的動機也簡單,他們本身都是一群地主階級,維護的都是本階級利益,不關心人民死活,不關心國家存亡,隻要自己發財,誰坐天下無關緊要。如果說魏忠賢結黨營私,那隻能說結黨營私的和另一夥結黨營私的互相製約。

作為一個君主專製的國家,被推翻是早晚的事,但在大廈將傾時,撤掉一根支柱,無疑是加速倒塌的時間,魏忠賢是忠臣還是奸臣,對於皇帝來講,維護的是他們家的利益,不能說是奸臣,魏忠賢留下罵名,無非是衝擊了東林黨一些地主階級的利益,搬到他後,口誅筆伐自然難免。

從實際情況來看,東林黨確實沒有把國家治理好,從國家利益來講,無論閹黨還是東林黨,鬥來鬥去的根本就都不是什麽好人,也不必為誰歌功頌德,也沒必要踩癟一個來泄憤,那隻是一個曆史時期權力的競爭而已,如果一個大公司總有兩夥人對著幹,想一想這個公司會有什麽樣的結果。

搬倒了魏忠賢使東林黨人大快人心,國家沒有得到好的轉變,魏忠賢的死明顯弊大於利的,鏟除閹黨為崇禎皇帝獲得了很多讚揚和支持,但是,閹黨鏟除後,又掉進了另一個更大的坑,最終被文官集團害死,而那些文官轉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投降了李自成,不得不說,忠賢若在,何能至此啊?不怪崇禎死的時候說:大明朝的官員都該殺。

崇禎提拔重用的人,入《明史·奸臣傳》的就有溫體仁、周延儒二人,而整個《明史·奸臣傳》所列者不過十人,其餘明朝兩百多年中隻有胡惟庸、嚴嵩、陳瑛等六個,而自命不凡的崇禎十七年就占了兩個,極端腐敗的南明也占了馬士英、阮大铖兩個。

崇禎年間換了十一個刑部尚書,十四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七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其中就包括總督袁崇煥。如果說有那個老太監魏忠賢在的話,不一定殺了這麽多人。難道都是崇禎小孩子有個性殺的嗎?

崇禎殺了這麽多官員,不都是這些文官集團給奏本彈劾的嗎?這些所謂的忠臣除了互整奪權爭利之外,為皇上為國家為人民幹了什麽有利的事呢?

對於曆史人物,人們評價不一,有的站在道德角度上,有的站在人性角度,有的站在做事的角度,在影視劇中的太監,陰陽怪氣殘害忠良,可這些所謂的忠良究竟都幹了哪些忠良的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