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年年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個人資料
小米和小麥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讀書筆記---閱讀 Stephen Shore

(2018-02-18 00:08:33) 下一個

閱讀Stephen Shore大概是去年的想法,一直拖延到今年。我以前一直認為,攝影是藝術,但我們所玩的攝影,並不就是藝術。去年,似乎多了點感覺,或許,我們拍的片子,連“攝影”都算不上。長期在網絡論壇的浸淫,我以前從沒有去想過正規科班出身的人學了什麽知識修了什麽課程,攝影的基本功不僅僅是光圈速度構圖光影。像我們這樣業餘玩票的,缺乏基本的藝術修養, 所接觸的基本上還是紀實攝影,旅遊攝影,或者網絡流行的風光,對於他的藝術攝影,我隻能以雞蛋碰石頭的態度, 試著去了解他的作品,就當作開眼界.

 

一,

Stephen Shore 的攝影經曆

 

6歲的時候他的舅舅送給他一套暗房工具,開始了他幫助家人衝洗放大家庭照片的經曆。

9歲的時候,他得到第一個135相機開始拍攝。

10歲的時候,住在他樓上的一個音樂製作公司的老板,送給他Walker Evans 的 American Photographs作為生日禮物--相當高的起點。

14歲的時候,他給MoMA 當時的攝影部主任Edward Steinchen打電話,請求Steinchen看一下他的作品。Steinchen購買了他的三幅作品。

17歲,他拍攝了一個幾分鍾的短片,在一個電影集會上遇見Andy Warhol, 他主動推銷自己,獲得邀請,其後的三年間,他為Andy Warhol的The Factory 拍攝黑白照片和錄像。Andy Warhol是一個對於工作方式和內容過程非常開發的人,Shore自稱他在工廠的三年,就相當於他的大學教育。

24歲,他成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第一個為在世的攝影師的舉辦的個展。之前的一個攝影師個展是Alfred Stielglitz.

25歲,他開始了 American Surfaces 和 Uncommon Places 的拍攝

........

........

從他年青時候的經曆,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擅長推銷自己的人 . 他在和David Campany的訪談中提到, 他將之稱為野心--ambition.  另外, Walker Evans 和 Andy Warhol 都是對他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沿用他們的路線和風格,而是對當時攝影界已經占領主導地位的慣例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並帶著問題去進行自己的攝影實踐.


 

二,

他的作

 

從他早期的探索性作品,Amorillo postcards, 米奇相機拍的快照,到後來開始成熟的American Surface, 最後用大畫幅拍攝的Uncommon Places. 這些作品都代表了他對當時已經形成權威的攝影傳統的反叛。比如,當時是黑白攝影當道,普遍認為隻有黑白攝影才是藝術攝影,他卻執意用柯達彩色膠卷拍攝,並取得成功,成為新彩色攝影的幾個領軍人物之一。同時,他有意避免典型的地標性建築物或者風景,而是拍攝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他認定大量地拍攝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場景,如汽車,電話亭等,必能揭示隱藏在這些表象之下的真相。而他把這樣的認識歸功於Walker Evans, 是Evans 的American Photographs 啟發了他。

 

他的American Surfaces, 拍攝的都是他在路途中遇見的是十字路口,停車場,吃過的飯,睡過的床,構圖隨意得像是朋友圈裏沒有學過攝影的人曬幸福。當然還是不一樣,朋友圈的圖片似乎還有情緒,而他的圖片有一種冷靜和客觀,置之度外的感覺。通過這些,揭示當時處於後工業時期的美國普遍的消費習慣。

 

在他拍攝Uncommon Places 的時候,他改用了8X10的大畫幅相機, 用景深最大成像最銳利的鏡頭, 以使得拍攝的場景,從最前麵都最後麵,每一個角落都是無比清晰,細節畢露。而且並沒有一個特別的聚焦點,而是讓觀眾的眼光在畫麵之間流連.。他自己說, 我不是在拍攝什麽東西,而是在製造一個畫麵. "It’s asking you to savor not something in the world, but to savor the image itself" (Stephen Shore p92)

 

(畫外音:真的很難理解啊!雖然通過閱讀,我了解了一些。但還是不懂!感覺我不能理解的更多是他的語言表達,以及他想要傳達的思維和理念,因為他拍攝的方式和考量,其實我們或多或少地也都有運用到。)

雖然覺得他的片子很難懂,不過在重複地觀看和閱讀之後,逐漸地會習慣性地在他的片子來回流連,去感受他所說的對於各種要素,電線杆,路燈,廣告牌這些進行合理布局,構成有序的空間感,在二維平麵的圖片上,表現三維的視覺效果。“ordering the elements of his surroundings into a complex yet coherent surface...instead of a single house,we see a row of houses,introduced by a procession of perfectly aligned and identical palm trees”

 

在他的片子裏,我常常會覺得有一種安靜的力量。不僅僅因為很多圖片往往是空無一人,或者是清晨清新的空氣和環境。恰好,我看到他跟David Campany 的談話中也提到,他在拍攝的時候是安靜的,不在於他拍攝的環境,而在於他的內心的某個地方----我特別喜愛這樣的感覺。


 

三,

他的片子的影響力

 

Shore的早期的快照似風格的片子,曾經影響過南戈爾丁,馬丁帕等人的攝影項目。我能夠想起來的是馬丁帕的香港超市裏一盒塑料薄膜包著的雞爪,標著價格。我以前看到的第一眼也是看不懂,這是攝影嗎?這算攝影嗎?很久以後才明白,攝影並不僅僅是我們看慣了的那些美麗的畫麵,難以抓取的瞬間。在藝術家眼裏,攝影是他們表現思想的工具。

 

他的大畫幅拍攝的Uncommon Places 始終秉持一種客觀,中立,冷靜,不帶任何情感的距離。這樣的方式也讓攝影界把他和德國的類型學攝影貝歇爾夫婦相提並論。他後來的確和貝歇爾夫婦成為朋友,而且極大的影響了貝歇爾夫婦的學生們,其中一個最有名的就是Andreas Gursky, 以大畫幅拍攝大型畫麵著稱,比如,萊茵河,至今拍賣價最貴的作品,比如,99 cents. Gursky 早期的一張的片子,Swiming Pool (1987) 就和 Shore在1979年拍攝的Merced River 有相似之處,都是前中後三分構圖,都是自然的景觀摻雜了人類的活動。

 

更不用說他自1982年起就在巴德學院教授攝影,教育影響了多少學生。


最後,用Marta Daho 的一段話做總結: “對於觀眾來說,Shore的作品,即是簡單明亮的,又是複雜難解的。他旨在透過對影像的體驗挑戰預先構想的理念和模式,挑戰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同時又允許我們將古老的習慣融入其中。他要求我們用盡可能的情感空間去體驗,兼及身心兩端。簡言之,就是通過冥想。這是一種邀請,也是一種挑戰,然後就是一種提升。

(Marto Daho 是 Stephen Shore的作品在西班牙做大型回顧展的時候的curator, 我從網上找到中文翻譯。)

 

對他的閱讀超出我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現有的理解能力。我的確是迫不及待地想結束這樣的閱讀,做個筆記留下來,或許將來有可能理解更多。目前MoMA正在舉辦他的作品的大型回顧展,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去觀看。

 

Feb 17,201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蘇鄉門地 回複 悄悄話 讀你文字十年有餘了吧,也漸漸有了“一種安靜的力量”. Please keep writing, I MISS THE OLD Day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