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竹籬笆的故事:忠貞新村回憶多

(2006-05-09 00:27:05) 下一個
忠貞新村回憶多

謝鎚鋒
內容:

位於桃園平鎮地區的「忠貞新村」,是典型老舊眷村的代表,不僅是它具有五十年的歷史風貌,值得懷念的是當年從緬甸地區來台的國軍官兵和眷屬們,那股雲南少數民族風味的人文氣息;但隨著眷村改建,明年以後,「忠貞」特有的「雲南村」,也隻能在記憶中品嚐了。

民國四十二年,第一批從滇緬邊區來臺的國軍官兵及眷屬們,約五百卅戶,在桃園平鎮落腳,住進了臺灣地區第一個眷村—「忠貞新村」,當時四周一片荒涼,狹窄的房子擠著一家老小,廁所與廚房同在,廚房裡的灶和床毗鄰而居,全家同擠在一張床上,生活極為刻苦。

五十年來,忠貞新村紅沙滾滾的竹籬芭已不復見;隨著小孩的長大,經濟生活的改善,老舊灰泥的牆瓦也數度翻修整建,但低矮擁擠的環境未曾改變。

從北警部退伍的李朝魁上校稱:「當年在滇緬打遊擊,顛沛流離,生活之艱苦,非現今在臺灣成長的人可以想像。」

在雲南出生的石光有先生,現任忠貞裏十二鄰鄰長,目前獨居在臺,女兒遠嫁美國,即將遷居進住新改建的陸光三村,對政府照顧用心,表示感激。

遺眷刀正昇女士,緬甸人,本姓發音為刀,故以刀為姓,談起在滇緬的日子,仍不勝唏噓。當年因為戰亂,生活環境又困苦,當年隨著遊擊部隊來到臺灣,仍是廿多歲的小姑娘,遇見了羅先生,也就湊和著嫁了。

婚後,先生身體欠佳,家計完全落在她一人身上,由於所受教育不多,隻能以洗衣、清潔掃地來貼補家用,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下,每天隻睡兩個多小時,兒女在半工半讀中,終於熬了過來。如今遷村進了新的房舍,刀女士感慨地表示:「戰爭動亂及貧窮的可怕,不是年輕人可以了解的,感謝政府的照顧,隻望今後能安定平順的生活。」

「忠貞新村」由於人文環境的孕育,「雲南村」就成為當地對外的簡稱,而雲南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及特殊飲食——「過橋米線」、「大薄片」、「米幹」,以及大家早年所擁有共同歷史經驗和緬北遊擊記憶,交織而成那段彌足珍貴的記憶,卻將隨著眷村改建,慢慢走入歷史,忠貞部隊的番號和忠貞新村的歷史,將來也隻有在戶籍地忠貞裏去懷念它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