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曆史進程的偶然性因素(八)

(2023-12-07 15:11:59) 下一個

很多人可能會問,為啥葡萄牙人冒著生命危險非要去亞洲做貿易呢?亞洲的什麽東西讓歐洲人無法割舍,又找不出替代品呢?其實這個特殊貨物就是香料。那時的肉蔻、胡椒、丁香、肉桂、薄荷不僅是食物調料,也是歐洲人普遍接受的藥物。十五世紀時,在歐洲人眼裏,香料比黃金還值錢,一小袋香料在就可換一套房子。而且胡椒產地與歐洲的價差達到上百倍,而丁香因為稀有價格更高,可達千倍差價。這就是歐洲人千方百計要來亞洲尋找香料的動力,並不是歐洲人天生就愛冒險。

香料主要產地在東南亞溫熱地區,當時的世界還處在小冰河後期,連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都十分寒冷,無法種植香料植物,所以東南亞的香料就像中國的茅台酒,成了資源壟斷性產品。那時中東地區也不產香料,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壟斷了香料貿易,經他們手的香料都要加幾十倍價格才賣給歐洲人。葡萄牙和西班牙地處歐洲邊緣,來自亞洲的香料還要在壟斷歐洲貿易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商人手上再漲一次價,販賣到伊比利亞半島時,香料就成了天價。

除了香料之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漆器也是歐洲的奢侈品。在工業革命前,歐洲人都是穿亞麻和羊毛織出的衣服,這種織物很粗糙,刺激皮膚,無法做成內衣,所以那時歐洲普通人都沒有內衣穿。一直到紡織革命後普通歐洲人才穿上了內衣。古羅馬時,隻有皇帝和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中國絲綢。知道了這個曆史背景,就會理解為啥工業革命的第一波是紡織革命了,因為棉紡織品在歐洲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十五世紀時的歐洲無論與中國比還是奧斯曼比都是貧困地區,而葡萄牙則是貧困地區的貧困戶。15世紀末的一位波蘭到訪者對那裏國民缺乏優雅禮貌的待客態度而深感失望。他寫道,葡萄牙國王“粗俗、窮酸,沒有風度,愚昧無知卻非要將自己裝成智者”。至於女人,“沒有幾個是長得漂亮的,她們看上去都像是男人,盡管整體上講她們的黑眼睛都還比較可愛”。(見牛津曆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的《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當葡萄牙人在1415年攻下摩洛哥的休達城後,他們驚訝的發現,這座城裏的人竟然這麽富有,住著帶穹頂和地磚的房子,相比之下,葡萄牙人覺得自己住的地方就像豬圈。本來是一場針對北非穆斯林的聖戰,卻讓葡萄牙人第一次意外地發現了來自東方的財寶—香料。與富裕的北非城市休達相比,葡萄牙聖戰者發現自己窮的像乞丐,不免自慚形隨。

窮則思變。葡萄牙人正是在攻下休達後,萌發了探索通往東方之路的雄心。既然向東方進攻已無可能,那就麵向大海,尋找一條通往東方的路吧。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個歐洲邊緣地帶的國家,當麵向大海時,這個不利的地緣條件卻變成了他們的優勢,成就了他們大航海的業績。這大概就是地緣政治的辯證法吧。

歐洲史學家將休達之戰作為葡萄牙崛起的元年。如果從全球視野來觀察,1415年也可以說是歐洲崛起的元年。正如英國史學家達爾文指出的:“葡萄牙航海家和西班牙征服者,乃是促成15、16世紀西方勢力崛起的最受矚目的因素。”

當葡萄牙躊躇滿誌地準備尋找新海路的時候,在遙遠的東方則是另一番景象。大明正值永樂盛世。在葡萄牙攻打休達城那年,大明重新暢通了大運河,國內一派繁榮興旺景象。野心勃勃的明成祖朱棣早已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永樂大典。大明的三保太監鄭和已經完成多次下西洋的壯舉,2014年從東非回來的鄭和船隊帶回一頭作為貢品的長頸鹿,北京百姓第一次見到脖子這麽長的溫和怪獸,激動的奔走相告,萬頭簇擁,就像今天借到大熊貓的國家迎接大熊貓一樣。

鄭和的船隊和後來進入亞洲的葡萄牙艦隊不同,不僅船隻高大眾多,而且這支船隊隻宣揚國威,交換物品,往往還是不平等交易,給的多,要的少。他們並不掠奪沿途小國的金銀財寶,隻是向他們展示大明的富裕強大。在世界曆史上,鄭和船隊的行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至於歐洲人十分不解,不明白這支耗資巨大的遠洋船隊到底圖的什麽?最後給出了一個他們認為邏輯自洽的解釋----為了宣揚大明的軟實力。

窮則思變,盛極而衰。據曆史學家分析,鄭和船隊每次下西洋都要耗費相當於大明半年的財政收入。這種資金消耗和木材的短缺,再加上每次出海都是做虧本買賣,使得下西洋成為不可持續的壯舉。鄭和下西洋本質上是中國朝貢體係或朝貢外交的極端體現,因此暴露出這個體係的隱憂和軟肋,就是維護朝貢體係須有強大的財政能力,一旦財政能力捉襟見肘,危機就會到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就是朝貢體係失控所引發的危機。這個暫且按下不表,待後麵詳述。

在葡萄牙攻打休達之前的1402年,奧斯曼蘇丹巴耶濟德就親率大軍圍困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岌岌可危,因為英法雙雙陷入百年戰爭泥潭,歐洲無暇顧及孤立於穆斯林世界的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眼看著不保,卻沒料到半路山出個程咬金。野心勃勃的蘇丹巴耶濟德一世遇到了同樣野心勃勃的瘸子帖木兒。圍困君士坦丁堡的蘇丹大軍被帖木兒風卷殘雲般一掃而光,巴耶濟德本人也被帖木兒生擒了。帖木兒善於用兵,又很會裝慫,讓奧斯曼以為他沒有多少兵馬,實際上帖木兒共有14萬兵馬,而巴耶濟德一世僅有8.5萬兵馬。這一戰讓帖木兒在歐洲名聲大噪,也讓歐洲基督徒們歡呼雀躍,認為是上帝派帖木兒來拯救基督世界的,其實帖木兒是個穆斯林教徒。一直到十六世紀,帖木兒在歐洲都是個傳奇英雄。當時的劇作家編寫過很多取材於帖木兒大戰巴耶濟德一世的戲劇。

這隻能說巴耶濟德一世時運不濟,與帖木兒活在了同一個時代,被帖木兒壓住了國運。如果他再晚三年圍困君士坦丁堡,就不會遇到帖木兒,沒準就提前三十八年拿下君士坦丁堡了。所以說,曆史充滿了偶然性。

奧斯曼在巴耶濟德一世被擒後就陷入了內訌。在葡萄牙攻陷休達城的第二年,奧斯曼爆發了內戰,無暇顧及對外擴張。奧斯曼人一直等到巴耶濟德一世兵敗帖木兒的四十一年後,那時上帝站在了奧斯曼一邊,為他們送來一位年青英才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君士坦丁堡這次是在劫難逃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