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工作著是美麗的嗎?

(2023-09-24 04:32:04) 下一個

勞動是人的本質,你討厭上班是因為你的勞動被資本異化了。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不再從事任何工作的話,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無聊。----卡爾.馬克思

前幾天,在微信裏看到這樣一句話:“人在有閑的時候,才最像是一個人。”冷丁一看,這話有些道理,可仔細一想,就知道這一定是一個打工人說的,很可能還是一個996打工人。如今國內的年青人確實很忙,精神壓力也大,就像他們自嘲的那樣,忙起來像螞蟻,累起來像狗。

朋友圈和群裏最常見的是曬幸福和發牢騷,曬幸福的是生怕自己的幸福別人不知道,發牢騷的是把大家當成了傾訴對象。而這句話既不是曬幸福,也不是發牢騷,平淡的口氣中卻似乎有一絲哀怨在裏麵,又好像是一個勞累了一天的人,終於喘了口氣後的一聲長歎。

忙時想閑,閑時無聊,這是人之常情。很多人忙慣了,閑下來也難受,不知道怎樣過閑日子。我太太一個朋友,在我家附近的醫院工作,五年前就嚷嚷說累了,要退休,可現在都過了古稀之年了,還沒退休,因為她不知道退休後如何打發無所事事的日子。

打工不易,當老板也不易。當工作和勞動僅僅作為謀生手段時,工作和勞動就不可能帶來快樂,而隻有厭煩,不管掙多錢都如此。群裏有個上市公司的高管,隔三岔五就曬酒桌美食美酒,他倒不是曬幸福,而是發牢騷,說一天到晚陪客戶吃飯,簡直就是受罪。我覺得他說的是大實話,如果美食美酒變成了工作內容,哪還有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樂趣呢?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說的可不是商業應酬。

國內有智庫曾對城市白領階層做過一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74.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日常工作非常無聊,而同時卻僅有16.8%的已婚白領願意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全職先生或太太。這種看似矛盾的調查結果其實揭示了勞動對人的雙重意義,即除了謀生手段外,勞動本身也是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和生命的意義所在。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書《工作著是美麗的》。這本書的內容記不住了,可這個書名卻一直記得。因為這種對勞動的讚美,對工作的謳歌是這個時代的人無法理解的。為什麽那時的人會有這種認識呢?我想,大概是因為那時的他們是為理想而工作,並不是為稻粱謀。這與美國清教徒的價值觀很類似。韋伯在《清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將清教倫理解釋成資本主義精神,認為那些懷有禁欲主義信仰的清教徒們代表了資本主義精神。暫不論這個解釋是否符合事實,但清教徒們在建立人間天國信念的激勵下,把勞動和工作當作了人生的第一需要,把工作當作高興和美麗的事也確有其事。這說明,人並非天生厭惡勞動和工作,而是厭煩被奴役的工作,被異化的勞動。

殖民時代在中南美州開采金礦的印地安奴隸對勞動厭惡到極致,他們寧肯自殺也不願為奴隸主幹活。而那些自殺的印第安奴隸,還被奴隸主們斥為懶惰到極致。而殖民時代的曆史學家則這樣記述這些悲慘的自殺者:” 許多自盡身亡的人是為了娛樂消遣和逃避勞動而服毒自殺,另外一些是用自己的雙手自縊身亡。“我從沒聽說過,人會自己把自己掐死。存在決定意識至少在這點上是正確的,不同階級對同一件事的認識真是天壤之別。

毛時代的全國勞模沈素娟是我母親的朋友。母親告訴我,沈姨的勞模當的可不容易,為了方便鄉下人買鞋,她經常騎著三輪車下鄉去賣貨。在商店裏賣鞋也是熱心為顧客服務,非常有耐心,每天幹工作都是高高興興,好像有使不完的勁。要知道,那時當勞模沒有什麽物資獎勵,就是個榮譽。但工作好就光榮,勞模受人尊敬,是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而沈姨努力當勞模除了她助人為樂的天性外,也是她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所以說,對勞動的態度不僅是勞動者地位決定的,也是價值觀決定的。

微信傳言,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馬斯克最近又有大膽設想,他認為當生產進入智能化時代後,具有學習能力的機械人完全可以取代人的勞動,那時的人類就可以從枯燥乏味的勞動中解放出來,進入把勞動當作生活第一需要的共產主義社會。

不管這個傳言是否真實,但其邏輯是合理的。工作崗位的稀少,會讓其成為大家爭搶的目標。因為不勞動者也可得食,躺平沒有了後顧之憂,按馬斯洛得需求理論,人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願望就變成了人生重要的目標,勞動就真的成了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因為在物資極大豐富,躺平無憂的時代,物資多寡對幸福感已經沒有影響了。這其實很好理解,就像投資邊際效益遞減規律一樣,收入也符合這個規律。收入獲得帶來的邊際幸福感在收入低的時候最大,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其帶來的幸福感也會減弱。比如億萬富翁不會因為增加一百萬收入而感到幸福,可對一個年收入不到十萬的人來說,一百萬會讓他幸福感飆升。

很多人認為馬克思描繪的共產主義太物質了,和赫魯曉夫的土豆燒牛肉差不多,把共產主義社會理解為隻是物質意義上的社會,其實他們是忽略了馬克思所說的人類把勞動當作生活的第一需要這個前提條件。以前非常不理解馬克思這個說法,人都是好吃懶做的,怎麽會把勞動當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呢,不可能人人都是工作狂啊。現在多少有點理解了,人在物質生活上獲得滿足後,勞動還真可能成為生活的必需品,這還真不是烏托邦。

其實馬斯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錢多的花不過來的馬斯克依然滿懷激情地工作著,雖然我沒到他那個層次,不敢亂說他努力工作是為了啥,但我敢說他肯定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實現更高的自我價值。

如果現在不讓馬斯克工作,恐怕比奪走他的錢更讓他難受。就像很多歌手和演員,你不給他錢他也願意唱歌演戲,因為那是他們喜歡的事。所以,我覺得給歌手和演員那麽多錢真沒必要,不給他們錢該唱的依然會唱,該演的依然會演,因為那已經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須臾不可離了。毛時代那些演員和歌唱家都是掙工資的,誰能說他們的表演比現在的演員差呢?

八零後學者胡偉在其《活出生命本來的樣子》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1978年,國內商務印書館受政府委托,要編寫一本普什圖語詞典,當時國內掌握這門語言的屈指可數,車洪才就是其中之一。當商務印書館將編撰普什圖語詞典的任務交給車洪才時,他正值42歲的壯年。一個人要完成一部小語種的詞典,這種困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大家熟悉的商務印書館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那是動用近百個博士畢業的學者工作了二十多年才完成的,可想而知一部詞典的編撰工作量有多大。

接到任務的車洪才,一頭埋進書齋,孤獨地耕耘。因為時間太長,商務印書館都忘了這個事,可車洪才在無經費、無助手、無聲譽三無情況下默默無聞地工作了三十六年,終於在2014年完成了詞典的編撰任務。這時的車洪才已經是滿頭白發的78歲的老人了。而麵對采訪,車洪才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就算別人忘了,但是我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像車洪才這樣具有使命感的人就是尼采眼中的超人。

所以,對車洪才這樣的超人來說(或許還有馬斯克),工作著是美麗的這句話,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感受。因為他(們)是真正的自由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人生不過百年,各有各的命與緣。:)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人生本無意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也是一種意義。如果做喜歡做的那件事恰巧是一個工作,恭喜了。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JaxAbe' 的評論 : 是的。喜歡做的事就不會厭煩。
JaxAbe 回複 悄悄話 為工作而工作是痛苦的。退休了可以去當義工,不為錢,為人民服務,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快樂的。並非賺錢的事才叫工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