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觀劇偶感(二)

(2022-05-19 13:23:59) 下一個

《山河月明》不知算不算曆史劇。說它是曆史劇,卻有很多情節與曆史不符。不過明代曆史卻也是莫衷一是,僅胡惟庸案就有各種說法。如果算作曆史劇的話,也是根據編劇自己的曆史觀編寫的。

在我看來這部劇算是一部男人的宮鬥劇,裏麵的各種陰謀算計比之後宮的宮鬥劇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也是一部政治劇、或曰政治思想劇。

劇中的很多情節和思維可以套到今天的現實之中,讓我感覺曆史在很多地方一直在原地踏步。有一個情節值得關心政治的人深思,劉伯溫告老還鄉時問朱元璋一個問題:陛下以為治國是以民為本還是以士為本呢?朱元璋是個草根起家的皇帝,深知民間疾苦,當上皇帝後秉持治國以民為本的理念,對欺壓百姓,橫征暴斂的權貴深惡痛絕。可在劉伯溫看來,治國也離不開士大夫階層,也就是現在說的精英階層。權貴精英與普通百姓利益不一致是常態,如果皇權與權貴捆綁,那自然是民不聊生,而皇權與百姓捆綁,則肯定是官不聊生。最理想的狀態則是,權貴精英普遍具有道德良知,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可這種理想狀態幾乎是不存在的,這就是中國幾千年來,總是在官不聊生和民不聊生之間翻來覆去。

這其實道出了一個治國難題,即如何利用精英治國,又不至於對百姓傷害太大。朱元璋並沒有聽從方孝孺的諫言,搞以德治國,而是啟用錦衣衛搞嚴刑峻法和恐怖治國。不是方孝孺說的不對,也不是朱元璋喜歡嚴刑峻法,而是二者不同的認知造成的結果。在舉國皆貪的官場,靠道德良知扭轉官場風氣顯然不靠譜,但隻靠嚴刑峻法的和恐怖統治也無法徹底解決權貴沆瀣一氣,抱團欺民的問題。朱元璋一介草民,最討厭掉書袋,也不太信那些道德說教,所以在他的眼裏,人人都貪得無厭,唯有恐怖才能遏製貪腐之分。而在方孝孺這個儒生眼裏,唯有道德良知才是治世根本。但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和偏見,他的偏見就是因為他有浩然正氣,就以為別人也會有。

政治是一種平衡術。比如我們百姓認為的公平在治國者眼裏未必是公平。朱元璋登基後,隻在洪武初年進行了幾次科舉考試,自洪武六年就停止了開科取士。主要原因是考取進士的一半都是江浙人,所以朱元璋對太子說,不能國家的官吏都讓江浙人壟斷了啊。按成績錄取對考生來說是最公平的,可對國家不見得是好事。在宗親和鄉親意識濃厚的中國,就更是治國之大忌。

曆朝曆代的帝王無不對小圈子抱團充滿警惕,削藩製黨是治國最常用的手段。如果讓小圈子成了氣候,就國將不國了。明朝最後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爭。

士大夫階層(精英權貴)與百姓利益的分離和對立,各種利益集團小圈子的尾大不掉可以說是曆朝曆代最後滅亡的主要原因。每一個曾經強盛的朝代都逃不出這個定律。

其實這個問題與國家體製都沒什麽關係。民主製的美國現在同樣遇到了全球化受益者和全球化受損者的矛盾,全球化受益者以精英為主,受損者則以普通工人為主。而美國的深層政府問題,軍工複合體問題就是小圈子利益團體問題。同時,兩黨鬥爭也是越來越極端化,大有黨派利益超越國家利益的趨勢。

中國就更不必說了,各種利益集團數不勝數,黨內的不說,社會上就有地產黨、法律黨、金融黨、國企利益集團、以及各種名目的小圈子,唯有底層百姓還是一片散沙。

治國理政僅有愛民之心是不夠的,不僅要懂得寬嚴相濟,還須有審時度勢的能力。所謂的政治智慧,不過如是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